摘 要 新質生產力在技術與創新能力、跨學科與國際視野、終身學習與社會責任等方面對創新人才提出了要求。當前,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教育與新質生產力的適配難題、跨學科融合與實踐教學的不足等挑戰。為應對這些挑戰,文章提出了加強科研基礎、創新培養模式、調整學科布局等策略,以期打造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梯隊,滿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并凸顯高校的發展特色。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高校創新人才;加強基礎;創新模式;調整布局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4.001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ANG Hany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Free Trade), 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14)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emands innovative talents in terms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ifelong learning,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rrently,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but still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adapting education to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insufficient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e article proposes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research foundations, innovating training models, and adjusting disciplinary layouts, in order to create a talent pool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highlight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innovative mode; adjust layout
在新質生產力日益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為社會輸送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使命。新質生產力以其高效、智能、綠色的特點,正深刻改變著傳統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1]。這一變革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對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凸顯。因此,高校如何適應這一新形勢,探索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成為當前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新質生產力對創新人才的要求
1.1 "技術與創新能力
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創新人才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技術要求。他們不僅需要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還必須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以驅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的持續創新。這種創新不僅僅是對現有技術的微小改進,還包括對傳統技術范式的顛覆和對新興技術的開拓。因此,這類人才需要有一種勇于挑戰現狀、不斷探索未知的精神,同時也要有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從而推動整個行業乃至社會的進步。
1.2 "跨學科與國際視野
隨著科技的日益復雜化,單一學科的知識已經難以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因此,新質生產力要求創新人才必須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融合能力,能夠橫跨多個領域進行思考和操作。這種跨學科的素養使他們能夠從多角度審視問題,提出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解決方案。同時,全球化背景下的創新活動已經超越了國界,這就要求創新人才還需具備廣闊的國際視野。他們應能夠熟練地進行跨文化溝通,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差異,從而在全球性的合作與交流中發揮關鍵作用,推動知識與技術的全球融合和創新。
1.3 "終身學習與社會責任
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要求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不僅意味著他們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以適應新的技術趨勢和市場需求,更要求他們具備一種持續學習、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此外,創新人才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他們的創新活動應該符合倫理標準、尊重知識產權、保護個人隱私,同時也要考慮到創新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這種高度的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是確保創新活動能夠真正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造福人類的關鍵。
2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
2.1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成績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與發展,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其覆蓋率和質量均得到了顯著提升。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人口已超過2.4億,這一龐大的數字背后反映出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以及廣大民眾對知識的渴望。在這一背景下,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其角色與地位日益凸顯[2]。
現階段,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眾多高校正積極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通過與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緊密合作,高校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實踐平臺,還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這種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培養模式,使得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到前沿的科技動態和行業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
在課程設置上,高校更加注重創新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引入創新創業課程、開設實驗室和實踐基地,高校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實踐機會。這些舉措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高校還通過舉辦各種科技創新競賽、創業大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鍛煉能力的舞臺。這些活動不僅吸引了眾多學生積極參與,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拓展了他們的創新視野和實踐經驗。
當前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和機制。通過產學研用一體化、課程設置創新及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高校正努力培養出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
2.2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挑戰
在追求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盡管入學率和畢業率持續攀升,顯示出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但在培養頂尖創新人才方面,我們仍面臨著不小的困境。這一困境并非單純源于教育資源或教學方法的缺失,而更多地指向了深層次的教育理念與體制問題?!板X學森之問”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當前教育體制在激發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方面的不足。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其責任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點燃學生內心的創新火焰。現行的教育理念往往過于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受到限制,難以培養出具有開創性的拔尖人才。
2.2.1 "教育與新質生產力的適配難題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正深刻改變著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使教育內容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數字素養和高新科技知識。然而,目前的高校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尚未能完全跟上這種變革的步伐[3]。一方面,傳統的課程設置和教材更新速度較慢,難以及時反映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另一方面,教學設施和教師隊伍的建設也亟待加強,以適應新質生產力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這些適配難題不僅影響了學生知識結構的更新,還制約了高校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作用的發揮。
2.2.2 "跨學科融合與實踐教學的不足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變得日益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在跨學科課程的設置上仍顯得力不從心。這不僅表現在跨學科課程的數量和質量上,更體現在跨學科教學的理念和實踐上。一方面,高校內部的學科與學科之間存在壁壘,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受到諸多限制;另一方面,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導致學生缺乏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和創新思維,還阻礙了他們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應對挑戰的能力的提升。如何打破學科壁壘、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成為高校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
3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
3.1 "加強科研基礎,筑牢創新研究平臺
加強科研基礎,首要任務是投入更多的資源用于基礎科學研究??蒲薪涃M的增加是科研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保障,只有充足的經費支持,科研人員才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同時,高端研究設備的引進也是關鍵一環,先進的設備能夠幫助科研人員更好地進行實驗和研究,提高科研效率。此外,改善研究環境也至關重要,一個舒適、安靜的科研環境有助于科研人員保持高效的工作狀態。
除了物質保障,高校還應建立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進行創新性研究。設立科研獎勵制度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方式,通過給予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科研人員一定的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和積極性。同時,高校還應提供研究成果轉化的支持,幫助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為了促進科研工作的交流和合作,高校還可以舉辦學術交流活動。這些活動可以為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通過知識碰撞和思想交流,激發新的研究靈感和創新思維。這種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有助于打破傳統學科界限,推動科研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3.2 "創新培養模式,打造多元人才梯隊
科教協同是創新培養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將科研與教育緊密結合,讓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科研項目中不僅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高校還可以邀請科研人員走進課堂,與學生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科研工作的實際需求和挑戰[4]。
產教融合也是創新培養模式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應加強與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合作,通過建立實訓基地、開展校企合作項目等方式,讓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學習和實踐。這種培養模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中,還能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高校還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高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定制化的培養方案。通過開設選修課程、組織興趣小組等方式,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
3.3 "調整學科布局,凸顯高校發展特色
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下,高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特色來優化學科體系布局。這不僅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還是提高高校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舉措。
高校需要緊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來調整和完善學科設置。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的快速發展,新興領域和交叉學科逐漸涌現并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應敏銳捕捉這些變化并及時增設相關專業和課程以滿足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5]。
在優化學科體系布局的同時,高校還應堅持特色發展以凸顯自身優勢和特點。每所高校都有其獨特的辦學歷史和文化底蘊,應依托自身的學科優勢和地域特色來打造獨具特色的專業品牌。通過加強特色專業建設、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培養優秀人才等方式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而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加入。這種特色化的發展戰略不僅有助于高校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還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在優化學科體系布局的過程中,高校還應注重學科的交叉融合,以推動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面發展。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活動的日益復雜化,單一學科的知識體系已經難以滿足創新的需求。因此,高校應打破傳統學科壁壘,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工作的發展。
4 "結語
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其責任重大。本文通過對創新人才的要求、高校培養現狀與挑戰的深入分析,以及對培養路徑的探索,旨在為高校提供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創新人才培養框架。通過加強科研基礎、創新培養模式和調整學科布局等策略的實施,有望推動高校培養出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并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靜.基于社會學理論視域的地方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型[J].就業與保障,2021(7):103-104.
[2] 張雯.新質生產力建設背景下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機制研究——以宿遷市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23,40(33):6-9.
[3] 姜朝暉,金紫薇.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4,12(1):108-117.
[4] 李玉倩.新質生產力視角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邏輯與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3(12):122-129.
[5] 李政,廖曉東.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生成邏輯、原創價值與實踐路徑[J].江海學刊,2023(6):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