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奧斯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愛瑪》描寫了19世紀的英國鄉村婚戀生活,蘊含了作者本人的婚戀觀。本文基于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對書中的幾段婚姻進行分析,意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倫理道德下的女性婚戀狀況,對當代女性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具有一定啟示意義。
[關鍵詞] 交往行為理論" 《愛瑪》" 婚戀關系
一、引言
創作于1815年的《愛瑪》(Emma),被不少評論家認為是簡·奧斯?。↗ane Austen)最成熟的小說。奧斯汀曾說,這個女主人公(愛瑪),除了她自己,沒有人會喜歡[1]。與奧斯汀以往的愛情小說相比,《愛瑪》的女主角有錢有勢,把海伯里村民的幸福放在個人利益之上,雖然愛瑪自己打定主意終身不嫁,但立志給更多的有情人牽線搭橋,成就美好姻緣。愛瑪每次給人做媒,往往不是按照情理,而是“憑著異想天開或一時沖動”,亂點鴛鴦譜,最后鬧出許多笑話。
以往的研究多從女性主義、反諷與幽默、隱喻等角度入手,對女主人公愛瑪的性格及成長歷程進行研究,少有研究從交往行為理論的角度對《愛瑪》這部作品中描寫的婚戀關系展開分析。鑒于此,本文基于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書中提到的幾段典型婚戀關系進行分析,意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倫理道德下的女性婚戀狀況,對當代女性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具有啟示意義。
二、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
在繼承和批判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基礎上,當代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提出了交往行為理論,并將交往行為劃分為四個維度:一是目的性行為,亦稱工具性行為,其核心在于行為主體為實現既定目標而采取的策略與方法,此類行為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強調通過科學規劃與精準步驟的設定來促進目標的達成,其本質更傾向于對外部世界的控制與塑造。二是合理調節行為,這一層次的行為以社會共同認可的法律法規與道德規范為基石,即以社會群體成員依照統一的價值準則為取向的一種行為,在社會群體內部確定了一套行為規范作為準則的基礎,該社會里的每個群體成員都要服從該社會所認同的一種規范,是社會群體之間彼此統一觀點的一種呈現。三是戲劇行為,主要圍繞互動中的主題展開,聚焦行為主體在主觀與客觀世界間的自我展現。其行為主體會為了在觀眾或者社會團體面前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或者取得好的表演效果故意展現自己,迎合受眾,從而獲取社會的認可和贊譽。四是交往行為需要通過語言深層次的交流與理解,語言作為說明和對話的重要途徑幫助社會成員保持行為的一致性,促進彼此間的深刻理解和相互認同。其中,語言包括文字語言、肢體語言和聲音語言等,這些都可以作為交往的載體[2]。
三、簡·奧斯汀的婚戀觀
19世紀的英國正處于工業革命的高峰期,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階級分化明顯,社會風氣保守而傳統。在這一時期,婚姻不僅是個人情感的結合,更是家族利益、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綜合考量。在男權主導的家庭與社會結構中,女性的教育與成長深受父權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家長的偏好影響。女性往往難以獨立追求職業道路,也鮮有機會涉足政治與經濟領域,女性所受的教育大多局限于宗教教義與品德的熏陶,女性的出路只能是婚姻和財產繼承。但后者的可能性極低,只有當一個家庭沒有男性繼承人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3]。出于對未來和生計的考慮,女性不得不從現實出發,寄希望于嫁給有財產有地位的男性以保障自己幸福的婚后生活。
奧斯汀的婚戀觀深受19世紀英國社會的影響,她認為,婚姻是愛情與現實的結合體。每個人在追求愛情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現實的種種限制,如財富、地位、家庭背景等。在婚姻中,人的品性遠比外貌重要,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和道德認可基礎上的婚姻才能長久。這一觀念在《傲慢與偏見》中得到充分體現,達西和伊麗莎白的婚姻就是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基礎之上的理智選擇,他們既考慮到了彼此的性格、愛好,也兼顧了經濟條件和家庭背景。
從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來看,奧斯汀的婚戀觀體現了一種理想化的交往模式。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應以語言為媒介,通過理性的對話和溝通來達成共識和理解。在奧斯汀的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通過不斷的交往和溝通來增進彼此的了解和感情,最終達成婚姻的共識。這種交往過程不僅體現了語言的力量,也展現了理性與情感的結合。
四、《愛瑪》中的婚戀關系
在《愛瑪》這部作品中,奧斯汀以詼諧的語言揭示了19世紀英國社會的婚姻觀念、階級差異以及女性地位等問題,使得小說具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意義。當時社會所認為的婚姻,不過是一種利益分配、一場生意,男女雙方都想在“婚姻”這門生意中各取所需。
1.埃爾頓與霍金斯的婚姻
牧師埃爾頓的婚姻是典型的“工具性行為”,是為了達到既定目的而采取的行動。埃爾頓先生(Mr. Elton)初次登場時,給人留下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印象。他擁有俊朗的外表、溫文爾雅的談吐和紳士般的禮貌,這些特質使得他在海伯里村備受矚目。這種外在的魅力讓他成為愛瑪最初考慮婚姻對象的人選之一,也讓他在海伯里村中贏得不少女性的青睞。然而,埃爾頓的內在性格卻與他的外表形成鮮明對比。他實際上是一個自私無恥、貪慕權勢的人,他對愛瑪的追求并非看重她頭腦聰明、性格乖巧,而是看中愛瑪的財富和顯赫的社會地位。當愛瑪拒絕他的求婚后,他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失落或沮喪,反而迅速地將目標轉向擁有更多財產的霍金斯小姐。這種快速轉變的態度表明,埃爾頓先生在選擇伴侶時更加看重對方的經濟條件而非個人感情。
霍金斯小姐(Miss Hawkins)是一位年輕漂亮但頗為俗氣的女性,張口閉口都是“楓樹林”和“四輪大馬車”。她的外貌和財富使得她在婚姻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正如文中所述:“那位迷人的霍金斯小姐,不僅才貌雙全,還擁有一筆可以確保豐衣足食的財產,一筆高達一萬英鎊的財產。”[4]然而,她的性格和教養卻與她的外貌并不相稱。她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總是隨波逐流地追求社會的認可和贊許。她對自己的財富和地位感到自豪和滿足,卻沒有意識到這些并不能帶給她真正的幸福。她對埃爾頓先生的追求缺少認真思考,而是被他的外表和社會地位所吸引。
埃爾頓先生與霍金斯小姐的婚姻無疑是當時社會婚戀觀的一個縮影。他們的婚姻并非建立在真正的愛情和相互了解的基礎上,而是出于對經濟和社會地位的考量。在19世紀的英國社會,穩定的婚姻必須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相對體面的社會地位。埃爾頓先生希望通過婚姻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而霍金斯小姐則希望通過婚姻獲得一個體面且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伴侶。這種以功利為目的婚姻觀使得他們的婚姻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礎和相互支持的力量。
2.弗蘭克與簡的婚姻
弗蘭克·丘吉爾(Frank Churchill)是韋斯頓先生(Mr. Weston)的兒子,從小就被寄養在有錢的舅舅家。弗蘭克初次登場時,便以其英俊的外貌、優雅的舉止和風趣的談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他身材高大,面容英俊,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歷經世事的成熟與深邃。他的穿著總是那么得體,既不過分張揚,也不失風度,完美地展現了一個紳士應有的風范。弗蘭克最顯著的特點莫過于他的幽默與機智,他善于用輕松詼諧的語言化解尷尬,使周圍的人感到愉悅和放松。弗蘭克的出現,無疑為海伯里村帶來一股新鮮的氣息,讓許多年輕女性為之傾倒,包括原本自視甚高的愛瑪。但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人們發現弗蘭克其實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偽君子。
簡·費爾法克斯(Jane Fairfax)是一位典型的“目的行為”女性,盡管她表面上淡泊名利,但因為出身并不顯赫,自小寄人籬下,內心深處渴望一份真摯的愛情。她重視教育,追求知識,不愿被傳統社會的婚姻觀念所束縛。簡·費爾法克斯的情感追求,體現在對真愛的堅持與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不愿為了物質利益或社會地位犧牲自己的情感。她總能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審視周圍的世界,不被世俗的喧囂所干擾。這些特質給她一種隱而不顯的內在支柱,同時也給予她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以補充外在的柔弱。
面對愛瑪的輕狂傲慢和未婚夫弗蘭克的拈花惹草,簡·費爾法克斯仍然穩重得體,自重自愛。在自身重要的時間點上,簡·費爾法克斯從未怨天尤人,而是一直保持頭腦清醒,依照事態發展審時度勢。她身上所體現出的“規范調節行為”與她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她的原生家庭氛圍和諧,親生父母感情甚篤。在父母相繼逝世后,收養她的將軍一家人仁愛慈厚,給予了年少時期的簡·費爾法克斯成長所必需的家庭溫暖與教育。簡·費爾法克斯選擇弗蘭克,符合當時社會普遍的婚戀觀,即覓得一個富有的良婿,便可以跨越階層。愛情固然重要,但若階級、財富、地位相當,方可成就一段美滿的婚姻。
3.馬丁與哈麗特的婚姻
作為一位農夫,馬丁的社會地位在小說中雖然較低,但他勤勞、樸實、真誠,擁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他的生活簡單而充實,沒有過多的奢求與幻想。這種勤勞與樸實的品質,讓馬丁在海伯里村中贏得良好的口碑。盡管他并不富有,但他勤勤懇懇,能夠賺取足夠的金錢來維持家庭的日常開支。馬丁與哈麗特的地位相匹配,不存在高貴與卑賤之分。他對哈麗特一見傾心,勇敢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意。這種真誠與善良,讓哈麗特在內心深處對他產生好感。
哈麗特(Harriet Smith)住在一所老式寄宿學校,雖然是私生女,但愛瑪認為哈麗特出身體面人家,她的責任就是挽救哈麗特,幫助哈麗特進入上流社會,覓得良婿。愛瑪對哈麗特未來幸福的掌控,超出了一般閨蜜意義上的關心,帶有一種道德義務上的支持。受當時社會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影響,愛瑪不遺余力地撮合哈麗特和牧師埃爾頓。早在一開始,這段關系就不被奈特利先生看好。哈麗特什么都不懂,卻以為愛瑪什么都懂,對愛瑪百般逢迎。
在哈麗特猶豫是否接受農夫馬丁的求婚時,愛瑪果斷勸說哈麗特拒絕。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后,哈麗特逐漸認識到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最終,她勇敢地接受了馬丁的求婚。馬丁與哈麗特的婚姻是《愛瑪》中相對較為理想和完美的婚姻,他們的結合不僅體現了作者對純真愛情的贊美與向往,也揭示了當時社會階層觀念與婚姻觀念的復雜性。金錢和地位是解決愛情和婚姻的首要前提,缺乏金錢、門第懸殊的愛情是難以成立的。此外,哈麗特的成長與蛻變,也是對所有女性的一種鼓勵與啟示:無論遭遇多少困難與挫折,只要堅持自我、勇敢追求,終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4.奈特利與愛瑪的婚姻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簡·奧斯汀刻畫了一位真正的紳士奈特利先生(Mr. Knightley),富有卻不以財富作為評判人的標準,有地位卻不屑炫耀自己的階層,外冷內熱,富有擔當,正直坦誠,充滿智慧。在一次舞會上,奈特利注意到被冷落的哈麗特,主動站出來邀她當自己的舞伴,化解了哈麗特難堪的處境。然而,奈特利先生的性格中也不乏保守與傳統的一面。他深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對婚姻與家庭持有傳統的觀念,認為婚姻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而非單純的愛情或激情。這種觀念在他與愛瑪的關系中得到充分體現,他多次勸告愛瑪要慎重對待自己的感情與婚姻,不要輕率地做出決定。
在奧斯汀塑造的眾多女性人物中,愛瑪擁有最多的自由。愛瑪“又漂亮,又聰明,又有錢,加上有個舒適的家,性情也很開朗,仿佛人生的幾大福分全讓她占了”[4]。自12歲起,愛瑪就成了家里的女主人,大家都得聽她的。愛瑪的家庭教師泰勒小姐性格溫和,對愛瑪幾乎沒有管束,比起師生關系,二人更像是親密伙伴。自由的成長環境,加之伍德豪斯先生對她的寵愛,養成了愛瑪自命不凡、隨心所欲的性格。這使得愛瑪具有那個時代其他女性不具備的自信,而這也為愛瑪的自負恣意埋下伏筆。她常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這種性格特質不僅影響了她的行為決策,也讓她在情感道路上屢遭挫折。但是,面對愛瑪這樣高傲的千金小姐,只有奈特利會在她犯錯時及時提醒并給出意見。可以說,愛瑪的成長離不開奈特利的指導,這樣一位成熟的男性是愛瑪走向成熟的領路人,更是婚姻的理想人選[5]。
愛瑪關心每一個人的快樂,善于觀察每一個人的優點,比大多數姑娘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富有朝氣,知足感恩,在遇到困難或無意中傷害他人后勇于自我反思,并采取行動彌補自己給他人造成的傷害。這一系列的特質吸引了奈特利先生,在奈特利眼中,“(愛瑪)的相貌是無可挑剔的……并不為自己的相貌而自負。她的自負表現在別的方面……如果不看她的缺點,她是毫無瑕疵的”[4]。由此可見,愛瑪與奈特利的婚姻不僅是感情日積月累的結晶,更是社會身份和財富等多元因素的高度契合?;橐鲋械摹皬姀娐摵稀鄙羁逃成涑鲑F族階層維系身份認同和階級優越性的等級觀念,是當時英國社會的真實寫照[6]。
五、結語
通過對《愛瑪》中不同的婚戀關系進行分析,不難看出階級觀念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皆是基于某種目的,或希冀變得富有,或渴望改變原有階層,婚姻是女性獲得社會地位和金錢的主要途徑。小說的結尾也恰恰印證了這一觀點。作為一位有才華、有能力的女性,簡·費爾法克斯也不得不通過婚姻獲得物質保障,否則就會像貝茨小姐一樣,生活貧困,靠接濟度日。就連愛瑪這樣小有地位和財富的女子,最終還是遵從社會傳統,嫁給了出身上層社會的奈特利先生。
簡·奧斯汀用細膩的筆觸再現了19世紀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倫理道德以及父權社會下的女性婚姻狀況,諷刺了基于財富和階層的婚姻制度,表達了女性爭取自強自立、婚姻自由的愿望。奧斯汀的婚戀觀和女性意識在當下仍具有進步意義。
參考文獻
[1] Austen J.Emma[M].New York:W.W.Nortonamp;Company,2000.
[2]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M].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周青.論《諾桑覺寺》的金錢決定論[J].南京社會科學,2003(6).
[4] 奧斯汀.愛瑪[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5] 黃沛真.簡·奧斯汀和她筆下的男性[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1).
[6] 任瑜.論簡·奧斯丁《愛瑪》中的婚姻門第觀[J].文學教育(上),2021(5).
[7] 孔中敏.簡·奧斯汀《愛瑪》中女性意識的覺醒與缺失[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1).
[8] 王超.從主體間性理論透視《愛瑪》中的人際關系[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22.
[9] 房淑琳.從女權主義視角解讀愛瑪的性格特征[J].文學教育(上),2023(1).
[10] 倪曉紅.自省自救成長成熟——《愛瑪》主人公成長歷程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7).
[11] 孫峰.簡·奧斯汀與《愛瑪》的獨特女性成長書寫[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3(3).
[12] 王麗,朱傳蓮.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視角下的《愛瑪》[J].文山學院學報,2016(4).
(特約編輯 張" 帆)
作者簡介:牛希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網絡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