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是社會的“穩定器”,也是民生的“壓艙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秉h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就業優先政策”等一系列改革任務。近年來,宿遷市圍繞“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突出重點,揚長補短,樹立“大就業”工作理念,通過發揮市場主體、產業引領、社會平臺、政府推動和數字賦能“五個作用”,推動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發揮市場主體“頂梁柱”作用,促進就業更加充分。市場主體是吸納就業的“頂梁柱”和“主力軍”。宿遷市千方百計拓展就業崗位,挖潛就業渠道,讓想就業的人都有崗位,實現就近充分就業。企業吸納就業。通過開展“樂業宿遷”春風行動、“訪企拓崗促就業”行動、招才引智“深耕行動”,按季度開展企業用工人才需求調研,最大力度拓展市場化就業崗位,年均提供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產業鏈重點企業等各類工業企業崗位5.5萬余個。創業驅動就業。實施創業貸款改革,優化創業創新服務,鼓勵青年群體自主創業,引導外出人員返鄉、城市人才下鄉創業,帶動更多人實現就業。全市年均扶持創業2萬人,帶動就業5萬余人;全市累計發放創業富民貸款超80億元,位居全省前列。返鄉創業工作做法在全國人社幫扶助力鄉村振興會議作經驗交流。市場促進就業。深化人力資源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培育行動,按照“一區多園”的模式,成功創建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目前產業園入駐企業82家,累計舉辦400余場次小微型招聘會,幫助實現就業、擇業和流動27.1萬人次。
發揮產業升級引領作用,促進就業更加精準。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對于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至關重要。宿遷市著眼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技能人才需求,實施“技能宿遷”行動,精準培養現代化人力資源,助力勞動者高質量就業。實施產業人才自主評價行動。結合企業“智改數轉”等對技能人才的要求,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獲批省職業技能等級評價認定試點,評價各類人才12萬余人次。在全省率先開展特級技師評聘試點,暢通技術工人發展通道,已認定特級技師12人。開通產業人才職稱“直通車”,開展產業鏈重點企業職稱自主評審試點,共527人通過評審取得相應職稱。實施技工院校內涵提升行動。全市技工教育緊緊圍繞產業設置調整專業,培養技工人才。按照專業對接產業、工位對接崗位、技能掛鉤待遇、供給對接需求“四個原則”,堅持入學即入企、課堂即車間、畢業即就業“三個統一”,創新勞動者點單、用人單位訂單、人社部門派單、培訓機構接單“四單機制”,實行校內教師和企業導師“雙師”培養,實現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全市技工院校專業與主導產業匹配度達90%以上,為企業開設“訂單班”100余個,共建7個二級產業學院,培養輸送9500余名技能人才。全市技工院校畢業生留宿就業率達90%以上。實施“三百”技能競賽行動。全面開展“百企崗位練兵、百場技能競賽、百萬技能人才”活動,鼓勵企業大力開展技能競賽、崗位練兵和技術比武等活動,選拔培養一批工匠人才、技術能手,實現技能就業。年均舉辦100場職業技能競賽,近2萬名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投身紡織服裝、智能家電、大數據+等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全市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11.1萬人。圓滿承辦第七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總決賽,選手獲6金4銀7銅,取得歷史性突破。
發揮社會平臺橋梁作用,促進就業更加靈活。深入實施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改革,讓勞動者在城鄉、區域、行業間合理流動,實現多渠道靈活就業。搭建勞務合作平臺,實現區域間高效流通。實施返鄉創業就業“候鳥回遷”等系列工程,在宿遷籍外出務工人員集中地建立8家“返鄉創業紅誼會”,搭建政策宣講、活動交流平臺,讓外出人員返鄉就業有渠道。目前,全市在外務工人員由最高峰110.5萬人降為58.1萬人,降幅達47.4%。實施多區域勞務協作模式,深耕華中、西南、西北地區勞務合作,讓外來農民工到宿就業有門路。全市已與河南、安徽等14個省共建勞務合作基地103個,引入外省市勞動力5.9萬人。搭建零工市場平臺,實現市域間自由流通。按照“縣(區)打造零工市場、鄉鎮街道打造零工驛站”的模式,在中心城區商圈、鄉鎮交通便利、人員求職集中等地建設零工市場,讓新就業群體實現就近靈活就業。全市共建成“零工市場”5個,實現縣(區)全覆蓋;“零工驛站”38個,助力1.5萬余名零工人員就業。搭建鄉土人才平臺,實現城鄉間有序流通。打破“四唯”(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唯論文)模式,不看學歷看能力,不看資歷看經歷,不看獎項看實績,不看論文看貢獻,創新為農民評職稱,開創“培訓+評價”的培評一體模式,讓農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學歷體現在實績中。全市已創建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60家,有2698名農民取得職稱,在城鄉間實現體面就業。
發揮政府推動作用,促進就業更加穩定。緊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需求,宿遷市人社、教育、殘聯等部門通力合作,開展精準幫扶,兜底重點群體穩定就業。讓高校畢業生及時就業。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創新實施“三雁”就業促進工程,通過開展“雁留宿遷”“雁歸宿遷”“雁創宿遷”行動,先后組織50余場校園招聘會、政策宣講會,2023年全市引進大專以上高校畢業生3.46萬人,新增參保大專以上人數同比增長73%。讓農民工高效就業。聚焦勞務品牌培育工作,根據產業發展和地域特色,培育特色勞務品牌,促進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實現增收致富。全市建成“宿遷客戶服務管理師”等9個國家、省級勞務品牌,覆蓋一二三產業,帶動就業40萬余人。宿遷市人社局獲評“全國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讓困難人員適崗就業。實施就業援助行動,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站30家,幫扶6600余名就業困難群眾就業。實施退捕漁民“暖心行動”,排查退捕漁民勞動力7974人,有就業意愿漁民實現100%就業。實施“殘疾人就業服務四季行”活動,即春援助、夏賦能、秋展能、冬穩崗,促進近1300名殘疾人就業。
發揮數字賦能作用,促進就業更加公平。宿遷市加大信息技術在維護和諧勞動關系方面的運用,促進公平就業,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展現人社工作溫度。一鍵“全網通”服務。圍繞“做好人社領域關鍵小事”,實施智慧人社便民行動,讓企業和群眾“網上辦不跑路、大廳辦跑一次路、社銀合作網點辦就近路”。340個人社業務事項網辦率達90%以上;建成276個社銀合作網點,群眾自助辦理人社業務事項31.5萬余件。一碼“數字化”討薪。在全省率先上線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系統,通過匯聚國家欠薪平臺、信訪、“宿安薪”維權二維碼等渠道案件線索,并及時調度處置,有效維護勞動者合法報酬權益。已累計調度處置各類案件1.8萬件,為1.3萬名勞動者追討工資待遇7056萬元。系統被評為“智慧江蘇重點工程項目”、入選人社部首批數字人社建設行動“揭榜領題”應用場景。一平臺“不見面”調解。研發“宿遷市勞動人事爭議云調解”平臺,實現證據上傳、調解筆錄制作等功能,覆蓋調解全流程。對無法現場調解勞資糾紛雙方,通過平臺實現“不見面”在線調解,大大減少勞動者“跑腿成本”。全市參加不見面調解共3176人,涉案總金額8428萬元,調解成功率100%。
(作者系宿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