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認識和價值取向。這表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不僅僅是推動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要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在社會發展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為新時代推進改革事業提供了重要遵循,確保改革在正確的方向上不斷前進,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人民幸福的有機統一。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準確把握出發點和落腳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堅持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明確了這個根本方向,改革才能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了顯著成就和突破性進展,歸根結底是因為始終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繼續牢牢把握這一根本方向,確保改革的每一項舉措都能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期待。
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應對復雜形勢和挑戰的現實需要。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加速推進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改革任務愈發艱巨繁重。唯有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方可凝聚全社會力量,應對各類風險與挑戰。公平正義乃社會穩定之基石,人民福祉為社會發展之目的。當改革能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讓人民真切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便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營造良好的改革環境。
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福祉是有機統一的整體
社會公平正義是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前提。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只有建立公平的制度環境,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和發展的權利,才能讓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實現自身價值和幸福生活。在這里,公平的教育機會為人們提供平等的發展起點,使每個人都有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機會;公平的就業環境讓人們憑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獲得相應的工作和收入;公平的分配制度則合理調節社會財富的分配,避免貧富差距過大。同時,必須以法治保障維護公平正義,加強法治建設,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
增進人民福祉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終目的。社會公平正義不是抽象的,應以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各項改革舉措都應以是否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為衡量標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都直接關切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比如,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等,都是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內容。
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福祉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社會公平正義能夠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增進人民福祉提供強大動力。當人們感受到公平正義時,會更加積極地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同時,隨著人民福祉的不斷增進,也會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會對社會公平正義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動制度的完善和社會的進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增加,人們對公平正義方面的關注度會更高,必須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以經濟體制改革牽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決定》強調,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增強核心功能與競爭力;為非公有制經濟營造良好環境,完善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創造就業與財富。經濟高質量發展能豐富物質產品與服務,提升生活水平。同時,完善分配制度,平衡效率與公平,促進共同富裕。加強宏觀經濟治理,保持穩定增長,為實現公平正義和人民福祉筑牢物質根基。
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補齊民生短板。《決定》明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進“小而美”的民生項目。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深化,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在具體領域改革中,教育綜合改革,促公平提質量;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破看病難題,提服務水平;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支持新就業形態,增就業機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覆蓋提水平,除后顧之憂;加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優生態環境;加大農村地區改革支持,促城鄉融合,縮城鄉差距,讓農村居民享同等發展機會與生活品質。由此,真正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強制度建設,保障公平正義和人民福祉的可持續性。《決定》強調,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為此,必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完善人大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民主權利。完善法治體系,建設法治政府,提高司法公信力,嚴格執法,維護公平正義。還要建立科學決策與監督機制,制約監督權力運行,防止權力濫用和腐敗。持續完善制度,為公平正義和人民福祉筑牢堅實保障,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鼓勵人民群眾參與改革,共享改革成果。《決定》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為此,必須廣泛聽取意見建議,讓改革決策符合群眾利益需求,必須真正做到“兩個充分彰顯”,使人民意志得到更好體現、人民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創造活力進一步激發。在具體改革過程中,應及時宣傳政策成果,使群眾了解、支持并參與。要讓群眾共享成果,不僅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在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也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建立健全成果共享機制渠道,完善社保、公共服務體系。注重提高群眾素質能力,加強教育培訓,提升知識技能,以適應發展變化,把握改革機遇。總之,讓人民參與改革、共享成果,才能使改革深入人心、行穩致遠,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作者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