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繼黨的二十大提出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之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單列一部分進行全面部署,系統闡明了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任務,豐富創新了改革舉措。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中,“風險”一詞出現18次、“安全”出現41次、“國家安全”出現13次。這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彰顯了國家安全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理論淵源
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對國家安全的追求和認識貫穿其整個思想體系的發展脈絡。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宗旨。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那一天開始,“為全人類解放而斗爭”就成了一以貫之的價值使命。在列寧領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后,抽象的“人類”就轉化為具體的“人民”,“以人民為中心”就不再是一句抽象的理論口號,而是轉化為無產階級執政黨的政治實踐。建設人民安全的國家,首先應該保障國家經濟安全。馬克思提出“階級社會的國家經濟安全具有階級性,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政黨領導可以保障工人階級的經濟安全”。人民安全是宗旨、政治安全是根本、經濟安全是基礎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理論觀點,正是在理論傳承中逐步形成,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的新境界。
這是續寫經濟長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經驗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這與我國始終保持社會長期穩定密切相關。實踐證明,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個奇跡是可以同時存在、并行不悖的。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和保障,沒有安全就無法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行了系統凝練,指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回首新時代偉大實踐,我國扎實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積極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有力服務保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這是對主動適應世界之變和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的科學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立足國際秩序大變局來把握國家安全規律。百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中,我國國家安全面臨重大挑戰。作為世界和平與全球安全積極貢獻力量的負責任大國,中國主動適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在推動全球安全治理的實踐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新時代國家安全體系的現代化穩步推進,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以及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和重要專項協調指揮體系逐步建立健全。就國家安全法治體系而言,先后頒布了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反恐怖主義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網絡安全法等。
準確理解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主要任務
健全國家安全體系方面,突出科技創新對國家安全的戰略支撐。國家安全體系是國家安全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進入新時代,我國積極主動適應國家安全形勢新特點新變化,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基本建立,政策的重點在繼續優化協調機制、完善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基礎上,更需要考慮如何大幅提高一系列國家安全制度的整體效能和現代化能力。《決定》提出“構建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中央對科技賦能提出明確要求,科技對國家安全的戰略支撐、保障作用日益突出,是影響國家安全的關鍵要素。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科技需求具有層次性、動態性和常態化特點,突出體現為對保障國家安全體系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實際上,多數安全領域(例如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網絡安全)本身既是科技創新的直接應用場景,又是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點需求。這些科技成果往往構成我國提高國家安全態勢感知能力、健全風險研判與防范化解機制的前提基礎。
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方面,強調填補新領域新實踐的制度空白。《決定》對必須進一步繼續完善的重點領域的制度機制進行了強化,體現在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網絡安全領域。更為重要的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決定》突出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提出“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等。全會提出在頂層設計上建立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增強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支撐保障。與此相協調,在《突發事件應對法》(2024)第四十五條、四十六條、四十七條等多處加強應急物資、運輸、能源保障,推動應急產業發展和場所建設。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將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加速迭代,對經濟社會全方位產生深刻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加強人工智能發展的潛在風險研判和防范,維護人民利益和國家安全,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必須深刻領會這一重要要求,推動人工智能健康發展。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方面,注重以全局、整體眼光建構基礎支撐力。社會治理體系科學合理,國家安全工作才能事半功倍。社會治理重心在基層,推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大量任務在基層,推動黨和國家各項政策落地的責任主體在基層,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也在基層。為此,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方面的大多數改革任務均圍繞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的思路,繼續優化基層治理體系、信訪工作、市域社會治理、行業商會改革、社會組織管理、鄉鎮(街道)服務管理等,更好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隨著社會治理的艱巨性與復雜性不斷凸顯,推動基層治理效能與大國之治的高度銜接,還需要從全局、整體上設計社會治理體系,發揮更高能級制度對社會治理的整體帶動性、基礎支撐力,這體現在《決定》提出的“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人口管理是社會治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涵蓋人口登記管理、人口信息管理、人口服務管理等制度。從國家層面統籌人口管理制度,將更好保障公民合法權利,同時也為國家安全提供基礎性支撐。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涉槍涉爆、侵害婦女兒童權益和黃賭毒、盜搶騙等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犯罪活動,影響極其惡劣,已超出臨時性、常規的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治理和有限區域治理范疇,嚴重影響社會全域穩定和國家安全。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是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
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方面,重點建設同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涉外安全法治環境。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加之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我們受到的猜忌、攻擊、打壓和破壞也多了起來,我國外部安全問題的復雜程度、艱巨程度明顯加大,涉外安全工作在國家安全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作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四大任務之一,重點建設同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涉外安全法治環境,高站位、高標準謀劃推進涉外國家安全工作,努力創造于我有利的國際環境,其中的很多改革舉措是首次提出。例如,提出要建立健全周邊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推進同周邊國家安全合作;要健全貿易風險防控機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和法治實施體系,深化安全領域國際執法司法合作,擴大執法司法安全合作“朋友圈”,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要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加快涉外安全領域立法,充實法律“工具箱”。
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實踐進路
增強系統思維,持續完善國家安全工作體系。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建立健全以政治安全為統領,強化經濟、科技、金融、網絡、生態、開放等領域安全,統籌其他領域國家安全的“1+N”工作體系,構建大安全工作格局。在完善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方面,要根據國家安全形勢新特點新變化,完善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和重要專項協調指揮體系。在完善國家安全工作法治體系方面,要探索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積極謀劃未來網絡、基因技術、虛擬現實等未來產業重要領域的安全立法。在完善國家安全工作科技創新體系方面,要著力化解科技“卡脖子”風險,聚焦科技安全重大需求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增強科技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能力。
夯實基層基礎,加強基層力量基層工作建設。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始終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更大力度加強民生保障和基層治理,用心用情做好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加快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建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形成問題聯治、風險聯控、平安聯創的局面。加強國家安全隊伍建設,充實國家安全基層工作力量,配齊配強專業干部,加快實現國家安全干部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完善化工等領域的安全生產風險排查和整治機制,加強制度化常態化安全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加強宣傳教育,持續提高全民國家安全素養。國家安全人人有責。堅持把總體國家安全觀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納入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培訓內容、納入大中小學教育課程、納入各類行業從業人員教育,打造形成國家安全教育體系,著力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加強國家安全、應急管理的人才體系、學科體系和重點智庫建設,深入開展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研究闡釋。支持有國家安全、應急管理優勢學科的高校加強優質安全教育資源開發,持續更新和完善高校安全教育基礎課程的在線開放內容,廣泛開展網上國家安全教育。引導主流媒體加大國家安全宣傳力度,增加科普內容、增設科普專欄,加強媒體從業人員傳播能力培訓,增強國家安全傳播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強化責任落實,全面強化國家安全主體責任制。維護國家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各級黨委要加強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重大事項,明確職責、細化分工,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對重點領域、難點問題,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加強研究,確保取得突破。如食品藥品領域,既要全面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又要壓實屬地管理責任和有關部門監管責任,細化該領域任務分工和時序推進,強化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安全監管,形成上下貫通、相互銜接的有效機制,依法打擊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作者系南京工業大學應急治理與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