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聚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繪制了改革的全景圖、發出了改革的動員令,為基層改革實踐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儀征將把學習好貫徹好三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堅決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擔當,堅持以“四個者”的姿態當好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派、實干家,奮力加快高質量發展、爭當跨江融合發展示范區。
以踐行者的自覺扛起改革重任。全面深化改革重在行動、貴在落實。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領會蘊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實踐要求,錨定改革航向,勇毅篤定前行,推動各項改革任務在儀征落地落細。強化改革領導。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決定》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擺在“六個堅持”重大原則的首位,充分體現了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領導的極端重要性。我們將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全過程,切實加強對改革的政治把關和政治監督,全流程健全改革方案的生成、推進、督察、評估等機制,高效化運作9個專項小組,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把準改革節點。三中全會確立了2029年和2035年兩個重要節點目標、“七個聚焦”具體目標,提出了60條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明晰了改革的任務書、路線圖和時間表。我們將持續深化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重大要求的認識和把握,自覺找準上級部署與儀征實際的結合點,增強目標意識、節點意識,分年度明晰改革任務、排出重點項目,高頻盤點調度、高位協調推進,確保改一件成一件。打造改革亮點。近年來,儀征在糧食購銷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巡視整改流程指引試點工作等方面勇于探索創新,打造了一些改革品牌,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公務員績效管理等也入選國省試點。我們將高質高效推進各項改革試點,力爭把試點做成示范,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儀征經驗。同時,聚焦跨江融合、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以更寬視野謀劃改革、更高標準推進改革,努力在全省改革大局中挑擔子、做貢獻。
以先行者的追求厚植改革優勢。經濟體制改革是改革藍圖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只有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才能更好地牽引和帶動整體改革。我們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緊緊扭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關鍵,在重點環節勇于先行先試,努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著力提升“含新量”。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的重大使命;三中全會專門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作了部署和安排。我們將瞄準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推動汽車、新材料等產業加快向新能源汽車、先進化工材料等環節轉型,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力促“6群8鏈”產業向新而行、向高攀升,爭取用3-5年時間,打造2個千億級、2個500億級、4個百億級產業集群。著力提升“含技量”。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縣一級作為創新體系的“神經末梢”,我們將堅持把科創平臺打造作為撬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強同上海、南京科創圈的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域外創新中心輻射作用,建設好運營好南大新材料中試基地、大數據和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進一步完善投入、運營等機制,更好地促進創新企業“扎堆”、創新平臺“扎營”、創新人才“扎根”。著力提升“含綠量”。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儀征是蘇中地區生態資源較為豐富的縣市,我們將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一手抓好增量把關,嚴格項目準入門檻,健全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從源頭上集聚綠色生產力;一手抓好存量轉化,暢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讓生態環境成為儀征集聚資源、增創優勢的靚麗名片。
以探路者的勇氣增創改革特色。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探索突破的過程。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提出了“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繼續走在前列”的重大要求,我們將立足儀征實際,大膽探索探路,著力打造更多具有辨識度的改革成果。在跨江深度融合上當示范。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儀征地處寧鎮揚幾何節點,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便利,我們將搶抓重大交通工程加速實施契機,深入實施基礎設施連接、產業鏈接、要素承接,全面融入寧鎮揚半小時通勤圈、產業協同合作圈、科教資源輻射圈,加快打造龍山生態新城、六合—儀征毗鄰合作示范區,在融入一體化戰略中邁出更大步伐,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在數字儀征建設上樹標桿。推動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是堅實支撐,數字經濟是重要驅動力量。儀征是國家“東數西算”八大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算力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方陣,我們正在抓緊謀劃制定全域數字化轉型“十件事”,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措施,一體推進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協同發展,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雙向發力,力爭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0%。在鄉村全面振興上求突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用好改革這一法寶。近年來,我們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和“兩橫兩縱”示范帶建設,制定實施《黨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在“小田變大田”改革、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亮點。我們將鞏固現有改革成果,在農業社會化服務、村集體增收、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再探索再實踐,助推鄉村振興邁上新臺階。
以奮進者的姿態激發改革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任務重。我們將著力健全完善全社會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體制機制,真正把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激發出來。激發企業活力。讓市場主體充滿活力,是改革的重要著力點。一直以來,儀征致力于營造尊商重企環境,從2021到2023連續三年新春第一會聚焦營商環境進行部署,今年的新春第一會又聚焦企業家發展進行推動,去年我市營商環境評價進入全省第一方陣。我們將圍繞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全面建設一流營商環境,完善幫辦代辦、一次辦等服務機制,優化土地、能耗等要素配置,助力市場主體輕裝上陣。激發基層活力。改革任務落實在基層,改革探索也往往在基層。儀征是全省較早開展“一區多園”改革的縣市,實施了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理清了園與園、園與鎮的關系,讓園區更加聚焦發展。我們將強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銜接,通過深化基層減負、強化基層治理等舉措,進一步激發園鎮干事創業的動力熱情,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古鎮、全國百強重鎮,爭創國家級“兩區一園”。激發群眾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我們將主動順應群眾需求,充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辦醫,拓展15分鐘醫保服務圈、文明實踐夜模式等功能,構建更加完善的就業、社保和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增進群眾福祉。激發干部活力。改革舉措能否落地生根,關鍵要靠廣大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我們將堅持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并重,充分用好激勵擔當作為20條和干部敢為10條措施,持續深化基層監督體系建設,讓黨員干部成為推動改革的先鋒隊和主力軍。
(作者系中共儀征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