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對人才工作釋放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信號。人社部門作為政府人才工作的綜合管理部門,承擔著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當前,南通正深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開拓藍海、深耕沿海、策應上海,加快打造全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南通人社部門將搶抓改革機遇,聚焦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著力破解人才引育集聚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設長三角北翼人才集聚高地,為實現新一輪高質量發展“滄桑巨變”提供強勁支撐。
創新全時精準的人才招引模式。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是區域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們將緊緊圍繞產業鏈布局引才鏈,全面推動人才集聚效應不斷放大、人才流入質態持續提升。打造“永不落幕”的對接平臺。著力破解傳統引才模式渠道單一、信息不暢、時空限制等不足,主動以變應變、以新應新,建好用好“南通市人才產業對接服務云平臺”“南通人才城市會客廳”“南通人才服務e站”等數字化、智能化載體,面向全國200多所引才合作高校和30多家南通人才高校工作站推廣,聯通企業、高校、人才三端,動態發布崗位需求、人才信息、支持政策等資訊,讓企業和人才一鍵對接、實時交互,實現引才服務的全時段、常態化。建立“按圖索驥”的匹配機制。圍繞南通重點布局的空天、海洋、材料、通信等六大未來產業,積極對接重大項目、重點企業急需緊缺人才需求,梳理分析對口高校專業設置及畢業生信息等,系統編制產業鏈“引才圖譜”,統籌規劃分層次、分行業的特色引才專線,大力開展小切口、高頻次、深挖掘的專題對接活動,探索構建訂單管理、聯培聯訓、項目共建等新型校企產學研合作模式,靶向匹配人才、精準引才來通。用好喜聞樂見的交互方式。堅持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打動年輕人,結合現代大學生群體特點、實際需求和喜好趨勢,分類設計立體可感、沉浸多元“城市感知行”活動,量身定制“知名高校政務實習”活動,策劃實施由通籍學子擔任引才代言人、聯絡人的“小江豚洄游計劃”,不斷擦亮在校學子與業內專家面對面“咖·扉說”就業指導品牌,充分滿足青年人的審美和信息獲取渠道,吸引優秀人才來通就業創業。
塑造自主唯實的人才培育體系。提升南通制造水平、推進轉型發展離不開龐大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我們將圍繞建設一支復合型高技能產業大軍,全面創新技能人才培育體系。職技融通做強培育陣地。針對南通技工教育面臨總體規模偏小、競爭力不強等短板,整合江蘇省南通工貿技師學院和南通市旅游中等專業學校教育資源,重建江蘇省南通技師學院,擴大辦學規模,著力建設具有南通本土特色、擔當招商引資名片、在全省有優勢有位次的高質量重點技師學院。雙元合作提升培育層次。近年來,南通探索實踐中奧、中德“雙元制”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已舉辦7期多軸數控加工、工業機械等國際合作班,累計培養出近百名具備歐盟認可國際職業資格的技能人才。下一步,將持續深化中外“雙元制”合作辦學,加大中外雙方學院共享課程體系、互派師資雙向學習交流,實行學生“國內+國外”雙軌培養,推動學校資源與企業生產性教學資源雙贏合作,不斷造就一批國際一流的高標準規格技能人才。產教融合擴大培育質效。堅持以服務產業為根本,牽頭成立政校企合作聯動平臺,共建長三角數字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江蘇(南通)數字技術產教融合公共實訓基地等載體和區域產教聯盟,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水平。探索建立大學生職業技能實訓基地,鼓勵支持大專生、本科生到技師學院學技能,推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證書“1+N”制度落地。全面推行中國特色新型學徒制,校企雙師帶徒為產業、園區和企業輸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實用技能人才。
構建科學多元的人才評價機制。遵循人才成長規律開展人才評價,讓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創造活力競相迸發。我們將瞄準掣肘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癥結,破立并舉加快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推動授權松綁有效承接。突出用人單位選才用才的主體作用,充分向用人主體授權,積極為人才松綁。持續跟進全市141家企業自主開展職稱評審、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效果,不斷加大對行業龍頭企業、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自主評價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根據發展愿景、專業建設、人才隊伍等實際情況制定自主評審評價標準。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對企業的評前指導,切實保障企業用好用活自主評審權,真正體現“誰用人、誰評價”。推動技術技能雙向貫通。以高技能人才為重點,打破職稱評審與技能評價界限,創新技術技能導向的評價機制。建立職稱專業與職業技能工種等級逐一對應關系,為船舶海工、高端紡織等重點產業集群企業的技能人才定制職稱評審標準,突出技術技能貢獻、成果轉化、工作實績表現等方面,在保持兩類人才評價標準大體平衡的基礎上,適當向高技能人才傾斜,讓兩類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推動評價監管有機結合。按照“放權不丟責、松綁不松管”原則,進一步健全人才評價監督機制。規范行業主管部門評委會、社會化評審機構、自主評審企業的評審流程,完善有效風險防控體系,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篩查比對等信息技術方式強化過程監督和評后審查,探索建立評審質量評估分級管理機制。
營造開放包容的人才發展環境。人才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環境的競爭。我們將在做優人才發展環境上持續發力,以拴心留人的政策、精益求精的服務,讓各類人才近悅遠來、扎根發展。政策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在全省率先建立從大專到博士、覆蓋各層次人才的“3+2”綜合補貼體系基礎上,集成式推動見習(實習)、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推薦獎勵等各類政策補貼的無縫銜接。依托社保、學信等系統數據資源,建立集主動檢索、交叉比對、分析篩選于一體的“政策雷達”,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實質改變。建立“一次提交、自動校驗、全程網辦”模式,提速政策兌現,充分發揮政策激勵作用,放大引才留才效應。服務從“物理集合”向“系統集成”轉變。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全過程、全鏈條、全周期,深入推動建設市縣貫通、多部門聯動、線上線下一體融合的人才綜合服務平臺,按照人才工程、選人用人、資格職稱、資金補助等多類主題,開設7條人才服務專席,配套組建人才專員隊伍,提供“7×24”小時在線服務,實現人才事項“一件受理”、服務“一站供給”、發展“一幫到底”,傾力解決人才急難愁盼問題。保障從“有求必應”向“未求先應”轉變。圍繞加快建設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緊盯人才求職就業、創新創業、安居樂業、子女入學等核心需求,持續推動人才購房一次性補貼2.5%、子女優先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江海英才“一卡通”等特色舉措落地見效。超前優化博士后、留學回國人員雙創載體布局,全面提升創業孵化基地能級,協同構建從“一張床”到“一間房”再到“一套房”多層次人才安居體系,開辟融資貸款、醫療衛生等多方面綠色通道,讓人才來得放心、留得安心。
(作者系南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