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奮斗過程中凝聚形成的特色文化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師范生的職業理想教育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在“優師計劃”背景下,將紅色文化融入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既有理論的契合,又有實踐的耦合。各高校可構建紅色課程教育體系,內化培育機制;建設紅色立體教育平臺,植入教育機制;拓展紅色實踐活動基地,外化踐行機制;營造紅色校園文化氛圍,共建驅動機制,以此加強師范生的職業理想教育。
關鍵詞:“優師計劃”;紅色文化;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要加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定向培養和精準培訓,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為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優師計劃”)。[1]“優師計劃”具有更強的定向就業性質,對師范生職業理想信念的要求也更高。“優師計劃”背景下,師范生不僅要完成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而且其定向就業于教育資源薄弱的中西部農村地區,也有力地推動了鄉村振興。師范生職業理想的提升關乎國家教育公平戰略構想的實現,因此,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強化和提升也成為人們普遍的共識,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重點領域。
一、紅色文化融入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價值意蘊
紅色文化承載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而且具有濃郁的革命性、深刻的思想性、鮮明的時代性、突出的實踐性,在當今彰顯著強大的生命力與價值意義。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可以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導向作用,引導新時代師范生將個人職業理想與國家理想相統一,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2]
第一,有利于師范生堅定從教信念。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斗實踐的產物,彰顯著共產黨人的品格氣質,其精神內核能夠促進師范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3]高校師范生只有將紅色文化與職業理想教育相融合,才能更加堅定教師職業理想信念,才能更加熱愛鄉村教育事業,從而扎根基層,服務鄉村,把青春之花綻放在鄉村的廣袤天地上。
第二,有利于師范生提高職業認同。紅色文化資源因其深刻的內涵和獨有的特征而具有重要的精神激勵與導向作用。[4]紅色文化是對中國精神的賡續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價值追求,這正是紅色文化的精髓所在。盡管鄉村教育備受重視,但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部分高校師范生從教鄉村的職業理想認同度低,職業理想不堅定,職業目標模糊。因此,借助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導向作用,可以加深當代師范生對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的理解,將共產黨人始終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內化為樂于扎根基層、服務鄉村教育的職業認同。
第三,有利于師范生增強職業情感。紅色文化是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真實寫照,蘊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人民情懷,是新時代青年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的動力源泉。[5]在長期的中華民族革命史和奮斗史中,共產黨人開辟偉大道路、創造偉大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鮮明政治品格成為影響師范生涵養品德的內在動力,這對師范生投身鄉村教育的情感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中弘揚與踐行紅色文化,有利于增強他們對鄉村教師情感上的認同,從而增強他們對鄉村教育的職業情感和職業歸屬感,涵養鄉土情感。
二、紅色文化與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融合的原則
第一,堅持常態化原則。師范生職業理想信念的培養是職前與職后兩個階段的重要內容。高校在師范生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不僅可以強化師范生的職業理想,還能深化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使命感。各高校需將紅色文化的內在精神密碼植根于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規劃的全過程,貫穿職前職后教育兩個階段的始終,形成常態化培養模式,汲取紅色文化育人力量,畫好紅色文化育人的“延長線”,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對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浸潤作用。
第二,堅持系統性原則。系統觀念強調從整體上、全局上、根本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重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我們要做到頭腦“清”、眼睛“亮”,跨過紅色文化歷史和空間的長河,從宏觀上把握紅色文化同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關聯的內在機理,從中觀上建立紅色文化賦能新時代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外在機制,從微觀上提出紅色文化助力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具體舉措。一方面要系統把握紅色文化的內容,另一方面要系統促進紅色文化融會貫通。
第三,堅持創新性原則。創新是紅色文化的本質特征和最高體現。“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在國際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沖擊下,高校必須依托紅色文化教育創新,豐富紅色文化育人理論內涵與實踐經驗,培養有鄉村教育情懷的“優師生”。
三、紅色文化與高校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深度融合
紅色文化與高校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融合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實現,引導他們將“小我”融入“大我”,樹立遠大的目標,不斷助力鄉村教育與鄉村振興。
(一)構建紅色課程教育體系,內化培育機制
對高校師范生進行職業理想教育,要緊抓相關課程的教育,以增強職業理想教育的實效性。[6]其中一個重要方式便是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課程體系,而紅色文化便成為支撐這一課程體系的根脈。
第一,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體作用。紅色文化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理想教育的最好資源。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增加思想政治課程的吸引力,對師范生樹立堅定的職業理想信念、培養紅色精神及厚植鄉土情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師范類院校應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和形式,為“優師計劃”背景下的廣大師范生追溯信仰源頭,補足理想信念之“鈣”。
第二,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引導作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核心在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精準進行職業定位,挖掘自我效能,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從而落實生涯行動,進行生涯決策。[7]高校思政教育依托于職業生涯規劃課,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深層次分析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的精神,可以加強師范生對紅色文化的深度認同,使之自發做好紅色文化的踐行者和紅色精神的傳承者,永葆投身鄉村教育的初心之火,矢志不渝奮斗。
第三,提升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輔助作用。高校想切實利用好紅色資源,紅色校本課程的構建必不可少。以湖南省為例,湖南省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韶山偉人故里、桑植紅二方面軍出發地、汝城沙洲“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懷化通道轉兵、湘西十八洞村等,高校可通過不斷研究和總結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意蘊,從小處深度挖掘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開發職業理想教育校本課程,讓師范生將理論武裝與實地研學相結合,筑牢立志投身鄉村教育的信念之基。
(二)建設紅色立體教育平臺,植入教育機制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媒體平臺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大學生成了這些平臺的主力軍用戶。要增強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針對性,滿足他們成長發展的需求,就必須從橫向上建立一個網絡與現實交融的立體空間,打造線上與線下互動的溝通平臺。師范生職業理想信念的形成包括職前與職后兩個階段。職前階段,師范生職業理想信念教育對他們投身鄉村教育起著重要作用。調查研究顯示,“00后”師范生沒有非常愿意畢業后去鄉村從教的,16%的“00后”師范生選擇比較愿意,36.5%的“00后”師范生選擇不太愿意或非常不愿意。[8]職后階段,特別是基礎教育薄弱的西部地區,師范生職業理想信念成為他們能否“留下來”的關鍵要素。因此,必須從縱向上建立一個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的立體平臺,以紅色文化中“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含的思想內核集中體現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指引,增強紅色文化的感染力,觸及師范生的靈魂。
(三)拓展紅色實踐活動基地,外化踐行機制
職業理想信念的建構,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實踐問題。高校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要根據師范生自身的特點和發展實際,貼近鄉村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需求和工作實踐,改變以往理論灌輸的方法,著力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拓展紅色實踐教育基地,探索合作育人的社會實踐教育模式,搭建紅色文化實踐育人平臺。
在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依托紅色文化實踐基地,借助“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班會課和重大節日契機,豐富職業理想教育紅色文化校外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常態化開展現場教學和組織研學活動,如講好紅色故事、上好紅色微黨課、開展紅色主題社會實踐等。各高校可以以沉浸式學習教育的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全過程,并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英雄人物對師范生職業理想信念的感召作用,將職業理想教育推向更深層次和更高高度,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師范生的職業理想信念教育理論在與實踐活動的整合中,也進一步顯性化,并能不斷修正與構建。
(四)營造紅色校園文化氛圍,共建驅動機制
紅色文化中蘊藏著我們“從何處來”的精神密碼,標注著“我們是誰”的精神坐標,樹立了我們“向何方去”的精神燈塔。我們應激活校園文化“紅色細胞”,增強文化感召力。對“00后”師范生的影響和塑造,不僅體現在教師這一能動性主體上,還包括學校物質環境、制度機制、文體活動等校園文化方面。學校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下功夫,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充分展示好、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讓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育人合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質,進一步認識教育、熱愛教育,堅定教師職業理想。
四、結 語
“優師計劃”背景下,師范生作為鄉村欠發達地區教師的重要后備力量,其職業理想教育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定向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和當地教育的發展。我們應堅持常態化、系統性和創新性原則,將紅色文化有效融入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構建紅色課程教育體系,內化培育機制;建設紅色立體教育平臺,植入教育機制;拓展紅色實踐活動基地,外化踐行機制;營造紅色校園文化氛圍,共建驅動機制,著力促進師范生全面發展。這既是當前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又是推動紅色文化在新時代傳承和發展的有效舉措。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物理與化學學院)
基金項目:2020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基地項目“教育扶貧背景下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JD020);2022年度湖南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項目“建黨百年背景下基于黨史短視頻學習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03號)。
參考文獻
[1] 霍小光,張曉松,朱基釵,等.砥礪奮進開新局:習近平總書記同出席2021年全國兩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商國是紀實[J].人大建設,2021(4):3-7.
[2] 李暢.理想信念教育視野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塑造對策探討[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6):97-99.
[3] 魯震.紅色文化融入師范生師德建設的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2021(18):19-21.
[4] 胡楊,汪勇.略論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8):77-78.
[5] 黎恬恬.師范院校紅色文化融入立德樹人實踐的路徑研究[J].大眾文藝,2023(7):140-142.
[6] 谷亞東,湯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職業理想教育功能的實現[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115-117.
[7] 鐘岑,熊靖菊.課程思政視角下師范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構建:以南昌師范學院為例[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1,42(3):124-127.
[8] 劉佳,方興.“00后”師范生的鄉村從教意愿與政策改進[J].當代青年研究,2021(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