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祖父的園子》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感人至深的課文,節選自蕭紅的經典小說《呼蘭河傳》。這篇課文通過細膩而樸實的筆觸,生動描繪了一個充滿生機和溫情的園子,以及“我”與祖父在園子中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景。教學這篇課文,要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學會珍惜親情,并在欣賞文學魅力的同時,培養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內容:能夠準確復述文章的主要情節,理解并描述祖父的園子中發生的各種趣事。
2.理解文章主題:通過分析文本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童年的懷念、對祖父的深情以及對親情的珍視之情。
3.學習文學手法:能夠辨識并欣賞課文中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體會其在表達情感、增強語言表現力方面的作用。
4.激發情感共鳴:感受課文中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祖父的深情,激發對親情、友情的珍視和感恩之情。
5.培養審美情趣:通過品味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和生動場景,提升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深入研讀文本,關注文中的細節描寫,從而真正理解課文所傳達的深層含義。
2.感受作者對祖父園子的深情回憶。
3.理解作者對親情的深深眷戀。
教學難點:
挖掘文中蘊含的深層含義,理解作者的深層思考和情感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總是美好的。童年給人的感受總是充滿了美好和回憶。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回憶自己童年與長輩相處的時光,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談談對童年的認識,從而引出課題《祖父的園子》。
上課開始,教師微笑開場:同學們,大家好呀!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部五彩斑斕的畫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也是關于一位小朋友的童年世界的,那里有她最親愛的祖父,還有一個充滿生機的園子。你們猜猜看,這篇課文的題目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
教師揭曉答案:沒錯,就是《祖父的園子》!那么,在你們的童年記憶里,有沒有和親人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呢?
學生:老師,我記得小時候和奶奶一起在菜園里摘菜,她總是教我認識各種蔬菜。那時候的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教師:很棒的回憶!看來你和奶奶的關系非常親密。那么,你覺得在菜園里摘菜的時候,有哪些事情是讓你覺得特別開心或者印象深刻的?
學生:每次摘到一個大西紅柿或者一個嫩嫩的黃瓜,我都會特別高興,感覺自己好像完成了一個大任務一樣。奶奶也會夸我摘得好。那時候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教師:非常棒!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講述了一個類似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園子,看看那里的生活是怎樣的!(板書課題:祖父的園子)
(設計意圖:通過與學生分享個人經歷,激發學生對童年和親情的美好回憶。同時,通過提問和引導學生分享,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并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
(二)整體感知
本環節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則需要巡回指導,關注學生的閱讀進度和感受,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文本。
教師布置任務:同學們,請大家翻開課本,自主閱讀《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在閱讀過程中,盡量感受作者的情感,并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浸閱讀,教師拍拍手,將學生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在課堂上。)
教師:讀完課文后,哪位同學愿意分享一下你對課文的整體印象?
學生:老師,我覺得這篇課文很有畫面感。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和色彩的園子。
學生:我覺得作者和祖父在園子里的互動特別有趣,他們一起種花、澆水等,就像好朋友一樣。這種親密無間的親情,讓我覺得很溫暖。
學生:我還注意到了作者的情感變化。一開始,作者對園子充滿了好奇和喜愛;后來,隨著和祖父一起勞作,作者的情感變得更加深厚和復雜。我覺得這種情感的轉變,讓課文更加有深度和感染力。
教師:大家分享得很好!通過自主閱讀,你們不僅感受到了課文中的美景,還捕捉到了作者的情感變化。這正是我們進行整體感知的目的。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讓學生初步感受文中的情感。同時,本環節還為學生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他們對課文的內容和結構有初步的認識。)
(三)深入理解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已經對文章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中間涉及的情感等內容還需要教師的引導。本環節通過“走進園子”和“走近祖父”兩個模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內容進行把握。
▲走進園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教師:請大家先默讀課文,找出小女孩在園子里做的趣事,并思考哪件事最讓你覺得有趣。
(學生安靜地默讀,并用筆在課本上做標記。)
教師:好了,現在誰愿意來分享一下你覺得最有趣的片段?
學生:我覺得小女孩鏟地那段很有趣。她根本分不清哪些是苗、哪些是草,還把谷穗當作野草割掉,真是太搞笑了。
教師:確實,這種童真童趣真讓人忍俊不禁。那你能試著讀出那種無憂無慮的感覺嗎?
(學生嘗試朗讀。)
教師:你有什么不同的發現嗎?
學生:我覺得小女孩用鋤頭挖土,把土揚得到處都是,還把種子踢飛了,也很好玩。
……
▲走近祖父,體會祖父的慈愛
教師:大家說得都很好,這些趣事確實展現了小女孩在園子里的快樂時光。但是,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在這些趣事中,祖父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
學生:祖父一直在旁邊看著小女孩,沒有責怪她,反而教她怎么辨認苗和草。
教師:是的,祖父的慈愛和耐心讓小女孩在園子里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現在,請大家再仔細閱讀一下祖父和小女孩的對話部分,感受一下祖父的慈愛。
(學生再次閱讀,沉浸在文章中。)
教師:現在,誰能來分享一下,你是如何感受到祖父的慈愛的?
學生:從祖父的語氣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對小女孩的疼愛。即使小女孩做錯了事,他也沒有生氣,而是耐心地教她。
(學生紛紛分享自己的感受,表達對童年和親情的珍視。)
教師:很好,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不僅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快樂時光,也體會到了親情的溫暖和珍貴。希望大家能夠珍惜身邊的親人,感恩他們給予我們的愛和關懷。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討論,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童年的趣事和祖父的慈愛。通過“走進園子”和“走近祖父”兩個模塊,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園子中的快樂時光,還能感受到祖父對作者的深深關愛。)
(四)拓展延伸
深入閱讀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即在課堂上針對親情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親情的價值,并鼓勵他們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每一刻。
1.情感體驗
教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感受到了作者與祖父之間深厚的感情。那么,你們能分享一下自己與親人之間最溫馨、最難忘的經歷嗎?
(學生回憶,教室里彌漫著溫馨的氛圍。)
教師:好的,哪位同學愿意先來分享一下呢?
學生:我記得有一次,我生病發燒了,很嚴重。媽媽整夜未眠,一直守在我的床邊照顧我。那種溫暖和關愛,我至今都記得。
學生:每次我過生日,爸爸都會提前準備好禮物,給我一個驚喜。那種被重視和關愛的感覺,讓我覺得非常幸福。
(其他學生陸續分享。)
教師:大家分享的這些經歷都非常感人。那么,大家能不能試著把這些美好的回憶用文字記錄下來呢?
2.習作練習
教師布置習作任務:現在,請大家拿起筆,結合剛才我們分享的經歷,嘗試寫一篇關于親情的短文。記住,要用心去寫,讓讀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學生開始認真寫作,教室里靜悄悄的。)
寫作完成后,教師鼓勵學生上臺朗讀自己的作品,并邀請其他同學點評。
教師:現在,哪位同學愿意上臺來分享一下自己的作品呢?
(學生主動上臺,朗讀自己的作品。)
教師:這位同學寫得很不錯,通過具體的事件和細節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其他同學還有什么建議或者感受嗎?
(學生積極發言,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感受。)
教師:非常好,大家都能從作品中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和美好。希望大家能夠珍惜與親人共度的時光,用文字記錄下更多的美好回憶。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通過情感體驗和習作練習讓學生將課文中的情感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培養他們的情感體驗能力和習作能力。同時,通過分享和點評的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教學反思】
經過本次《祖父的園子》的學習,學生的情感被這篇課文深深地觸動了。他們不僅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在情感體驗上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從細節中感受情感,讓他們通過觀察、想象來體會作者筆下的園子和與祖父共度的快樂時光。此外,本次教學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體驗和習作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拓展延伸環節,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分享自己與親人共度的美好時光。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了習作能力。
然而,在回顧這次教學經歷時,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時,我過于注重自己的講解和引導,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也讓他們錯失了自主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課堂上,我會設計更多富有探究性和討論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中互相交流、討論,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采取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相信以后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中,我定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服務,期待在未來的教學中,與學生一起成長、一起進步,共同創造更多美好的教學時光。
(作者單位:寧縣瓦斜鄉莊科小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