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分類明確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減少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進一步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可見我們必須改變傳統語文作業機械重復地練習,打破繁雜又低效的作業模式。本文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立足小學語文教材,談談如何讓作業在總量減少的基礎上滿足減負、提效、增質,又肩負起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使命。
一、大單元教學,單元作業整體設計
語文教科書以單元為編排體系,設定了人文主題,突出了語文要素。作業設計也應該與教材體系相呼應,緊扣語文要素以大單元、大情景的整體設計,提煉核心問題,驅動單元組學習。接下來把任務問題分解到各個課時中,勾連單篇課文,回歸大單元的主題。這是一個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的過程。單元的每一項作業都圍繞總目標進行,可以刪減重復作業,合并碎片化作業,使作業形成一個整體,體現學習的連貫性和知識、能力提升的層級性。
(一)緊扣要素,精準設定主題
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為習作單元,主題是“慧眼識美景 妙筆著奇觀”。幾篇課文均記錄了祖國的美景奇觀,意在引導學生發現美景、記錄美景。本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圍繞單元語文要素,“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五個部分最終并不只是讓學生透過文字欣賞祖國的美景,而是指向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提升民族自豪感。因此,我們團隊以培養習作能力和提升民族自豪感為落腳點,確定本單元主題為“大美中國行”,再提煉核心驅動任務——“繪制游中國旅行紀念冊”。核心大任務大情景的創設將每篇課文串聯,使其變成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有利于作業的整體設計和統一規劃。(見圖1)
(二)設計任務,系統化引導作業
基于單元要素、人文主題和文體特色,我們把單元總目標定為:(1)能按照游覽的順序并抓住印象深刻的景色進行寫作。(2)感受祖國的奇觀、美景,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單元目標的統領下再分解設置每篇課文的課堂練習,形成單元目標下枝干的練習體系。這樣以單元為系統的作業,避免了作業的重復和碎片化,使單元作業成為項項能接續、步步有方向的整體,減少了學生作業的總量,保證學習的質量。
(三)精選課內練習,教學評一體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我們應該將課堂與作業進行銜接,將作業融于教學中。通過開發評價表對作業質量進行評估,形成教學評一體化,提高課堂質量,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教學中,作業的選擇可以是直接選用課后的練習,它的好處是落實課內重點,鞏固基礎知識,缺點是機械而零散,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我們還需要設計一些緊扣課內知識點,且鏈接生活的作業,使其成為系統性作業,以提升作業的品質。比如,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記金華的雙龍洞》的作業設計如下:(1)理清作者游雙龍洞的順序,再把路線圖補充完整。(2)請根據補充的路線圖,將雙龍洞景區地圖上作者的游覽路線畫出來,并用上“首先”“接著”“然后”等詞語進行連接,簡述作者的游覽路線。(3)選擇雙龍洞最有特色的景點設計明信片。(4)情境創設:帶著參觀團來參觀校園,根據校園的示意圖,畫出參觀路線,再按照游覽順序結合校園特色說一說。這四項作業的設計均是圍繞大單元教學的總目標——按照游覽的順序進行寫作設計的,緊扣重點又成為有梯度的一個整體,幫助學生在系統的作業中獲得典型而深刻的學習體驗,發展能力,提升素養。同時,我們充分利用課堂評價的診斷、引導、激勵等功能,將評價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以評促學,落實單元目標,幫助學生實現有效學習。
二、跨學科融合,激發學生作業興趣
新課標中指出,“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作業往往局限于本學科內容,缺少與其他學科的關聯,缺乏跨學科的視野與意識。為了對接新課標,盤活課內知識,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實踐中提升,我們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資源,啟動跨學科思維,將語文作業與其他學科關聯,設計有效的跨學科作業,突出跨學科作業的實踐性,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
(一)結合教材,以游戲為載體設計作業
新課標前言部分提及“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作為小學階段的兒童,本身就喜歡游戲。因此,激發學生的游戲力,就點燃了作業的熱情。例如,六年級上冊《竹節人》一課,我們可將作業設計為:(1)制作竹節人,編寫制作指南。(2)綜合實踐課進行竹節人大賽。(3)記竹節人大賽臺前幕后的故事。學生對制作竹節人和竹節人賽非常感興趣,每個人制作的竹節人各不相同,還搭配上了別具一格的配飾,從制作到比賽,氣氛熱烈,學生的親身參與調動起了自身的“游戲力”,寫出的文章最鮮活、最真實。
(二)語文學科可以和數學、科學相結合設計作業
比如,五年級下冊《田忌賽馬》課堂作業可以這樣設計:(1)齊威王的上、中、下三等馬和田忌的上、中、下三等馬,有幾種對陣策略?(課堂推演對陣圖,尋找最佳策略,讓思維可視化。)(2)齊威王想贏得比賽,最佳對陣策略是什么呢?這是語文思維能力和數學推理意識核心要素的融合。語文也可以和科學結合設計作業。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多篇科普文、科學童話。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對動植物進行觀察,完成觀察日記,還可以指導科學童話寫作的方法,讓學生形成科學童話的寫作能力,使科學性與文學性相融合,讓學生擁有科學思維的縝密,語言表達、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跨學科作業還要強調各學科老師合作,尋找學科間核心素養的融合點,讓跨學科作業真正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增長點。
(三)語文學科同藝術結合設計作業
在進行語文詩歌教學時,作業的布置可以同藝術相結合。比如,讓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方式搜集自己喜愛的詩歌,然后與同學交流,可以從詩人角度、詩作角度以及創作形式角度等,對喜愛的詩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然后融入美術學科要素,為喜愛的詩歌繪制插畫,還可以融入音樂元素,舉辦詩歌朗誦比賽,并融入鋼琴伴奏以及伴舞等藝術元素,賦予詩歌藝術之美。此外,還可以借助班會等活動展示活動成果。又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節選)》一課時,班級開展了“書香校園閱讀節”活動,并通過劃分小組進行課本劇的創作和表演,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道具、服裝、臺詞以及音樂等設計,融合多項藝術元素。最后在活動的展示中,學生設置了多樣化的場景進行表演,通過環境的渲染,心中燃起了濃濃的愛國之情,對于小英雄雨來的事跡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一活動不但使學生學習了相應的知識,而且完成了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可謂一舉多得。
三、開放性作業,引導深度學習思考
一些單程作業往往呈現的是淺層次的觀察與思考,“雙減”政策背景下,我們在優化這類作業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設計開放性作業,設計項目化活動的作業套餐,讓學生在合作、探究、實踐中展開深度學習。例如,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中的“說新聞”,如果只是指導學生匯報新聞,那么該項目的學習作業是零散、不成系統的,學生只是普通的新聞“搬運工”。新課標在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專列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項目,強調“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度與立場,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我們設計了一些接力型的項目式作業,推進如下:(1)搜集感興趣的新聞。(2)召開班級新聞發布會,評選“爆炸新聞”。(3)篩選出學生最感興趣的新聞。(4)采訪:組織一次班級“焦點訪談”,同學間圍繞環保話題進行深度對話。(5)走訪調查。(6)統計:將采訪結果匯總、形成統計圖。(7)撰寫簡單的調查報告,并在班級新聞發布會上發布。(8)繼續搜集全球污染環境的新聞事件、環保科普文章。開放性的語文作業,往往沒有固定的答案,它需要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是一個把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思維的過程,它引領著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學習方法,調動多學科知識進行學習,是一個綜合且深度學習的過程。
四、差異化布置,精準匹配學生需求
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環境各有不同,學習也存在差異。以往統一的作業形式、作業內容、評價標準是不足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的。語文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我們應該尊重個體的差異性,設計難易分層、不同內容的作業。首先,我們應該科學地劃分班級學習層次。大體可以分為:(1)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針對這類學生,作業要少而精,以鞏固課內知識為主,夯實學習基本功。(2)基礎扎實的學生。針對這類學生我們可設計基礎和能力發展兼顧的作業,幫助學生開發學習潛力。(3)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我們要避免重復機械性作業,多設計一些實踐性、開放性的作業,向更高的學科素養和育人目標邁進。因此,我們將作業分為基礎、提高、拓展三個模塊,借由“釘釘”等軟件進行不同層次的推送布置。我們還可以增設一個自選模塊,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薄弱點、興趣點自由地選擇作業。這樣才能真正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其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在作業中夯實基礎,查缺補漏,發展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找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了層次分明的作業,分別為基礎性作業、提高性作業以及拓展性作業。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完成不同的作業。其中,基礎性作業是課堂上所講的基本知識要點、本課的字詞練習,可以根據草船借箭這一成語找出主人公。同時根據這一故事,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以及結果簡短地講述故事。提高性作業是學生可以自行寫作《草船借箭》的感想,然后通過文章中提到的人物進行《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并從書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為其設計名片,名片內容包含名字、性格、畫像,以及事跡和評價等。拓展性作業是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之后,對所喜歡的人物進行演講,同時可以嘗試對《三國演義》中的事件、人物等的關系進行導圖的繪制,以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拓展性思維。這樣學生可以在不同形式的要求中,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作業內容,同時通過這些作業的設置領悟到語文知識的多樣性,借助語文走入古典名著,體味精彩,品味文化魅力。
總之,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基于大單元進行整體作業設計,布置與單元整體相匹配的作業,優化課后習題,實現作業數量的精簡;要加強高效大單元作業統籌管理,設計跨學科、項目化、開放有實踐性的作業,精準聚焦學生能力素養和個體差異,提供更多個性化作業選擇,切實減輕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負擔,助力學生全面發展。這樣的作業設計轉變,才能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做到減負提質,實現教與學的深度融合、教學相長。
(作者單位:福州金山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