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學背景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堅持“面向學生,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精準教學是因材施教理念的新時代實踐形式。當前,在科技進步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嘗試采用精準教學的方式提升教學效果。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涉及一些較為嚴肅的話題,若教學方法不當,會使學生在消化知識時感到困難,甚至產生厭倦情緒。教師采用精準教學的方式,使教學內容由枯燥變生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中受益。
二、教材分析
本次教學注重實踐教學,且與時代發展特征結合較為緊密,具有系統性、實踐性和時代性,能夠體現新時代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要求。然而,由于不同學生的認知存在差異,某些內容會顯得相對枯燥。如教材中包含的一些法律條款,小學生理解這些內容需要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教材中的道德理論內容對小學生來說可能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在精準教學背景下開展教學設計,必須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精準解決以上痛點。
三、學情分析
小學生的年齡跨度涵蓋兒童成長發育的關鍵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道德發展水平會經歷顯著變化(如表1所示)。低年級時,學生更傾向于直觀、具體和形象化的認知。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以及社交能力逐漸發展,開始能夠進行一些簡單的抽象思維。進入高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進一步加強,展現出更多的獨立思考精神。因此,為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精準教學,教學方法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進行調整。對低年級學生,教學內容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多引用具體、生動的案例。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采用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四、教學目標
在精準教學背景下,本文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的教學為例,設定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分層設立購物基礎知識和進階知識目標。讓學生知道購物的流程(包括網購);知道《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存在,并了解自己作為消費者有哪些權利。
能力目標:根據學生個體差異,設定不同層次的實踐操作目標。讓學生學會看商品的標簽;能夠初步分辨廣告中的虛假宣傳;能夠在買到有問題的商品時能通過合適的渠道維護自身權益。
價值目標: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培養理性消費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過程目標: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消費者的角色,加深對消費者權利的認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提高解決購物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精準預習
教師:根據“做聰明的消費者”這一主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涵蓋學生對消費者權利的了解、購物經驗、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們的消費觀念等。
學生:完成調查問卷,形成對知識內容的初步接觸。
教師:收集并分析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消費知識水平、消費觀念以及存在的問題。
教師:基于學情分析,為學生布置課前小任務。如與家人交流購物經驗;了解常見的消費陷阱等。
學生:完成課前小任務。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制作或下載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多媒體資料,并推送給學生。
學生:觀看多媒體資料。
(設計意圖:設計調查問卷,初步評估學生對本單元內容的認知程度,以便找準教學切入點;依據問卷反饋分析學情,并微調教學策略;布置課前實踐任務,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推送多媒體預習資料,幫助學生形成對相關知識點的直觀感知。)
(二)導入情境,精準體驗
教師:同學們,現在我們模擬一次超市購物的場景。假設你們正在和爸爸媽媽一起挑選商品,如果爸爸媽媽把選擇商品的權利交給你,你會注意哪些信息來做選擇呢?
學生:我會看商品的價格。
學生:我會看商品的保質期。
教師:非常好!現在請幾位同學來扮演消費者,我們一起來觀察他們的選擇。
(學生模擬購物,教師觀察并引導)
(教師指向一個價格標簽模糊的商品)
教師:大家遇到價格不明確的情況,你們會怎么做?
學生:我會找售貨員問清楚。
教師:非常好!
教師:(指向一個快過期的食品)注意到這個食品的保質期了嗎?你們會如何選擇?
學生:我會選擇新鮮的,不買快過期的食品。
教師:非常明智!通過這次模擬購物,大家認為怎么做才是“聰明的消費者”?
學生:要關注商品價格、保質期等商品信息!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入主題,此例創設超市購物情境。讓學生在模擬情境的精準體驗中產生對做聰明消費者重要性的思考。)
(三)講解知識,精準互動
教師:剛才我們一起體驗了購物的場景,也知道成為聰明消費者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聰明消費呢?首先,我們要學會讀懂商品信息。其次,不能只看價格,還得看材質、功能、產地。
(教師展示商品)
教師:比如這個玩具,如果玩具是買給小朋友的,而且玩具材料是有毒的,會發生什么?
學生:對身體有害!
教師:沒錯,所以讀懂商品信息真的很重要。接下來,咱們再聊聊價格。
教師:有時,同一件商品在不同地方價格可能不同。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學生:可能是商家不一樣,或者活動不一樣。
教師:說得對!所以,咱們購物前得做好功課,比比價,這樣才能買到更劃算的商品。最后,買完東西后,萬一有問題怎么辦?
學生:找商家退換或者維修。
教師:對,了解商家的售后服務政策,這樣購物才會更放心。
教師:好啦,現在咱們聊聊自己的購物經歷。你們有沒有哪次購物遇到問題的?
學生A:我有次在超市買了包薯片,結果回家后爸爸發現快過期了!
教師:這確實是個問題。所以購物時,咱們一定要看清楚商品的保質期。
學生B:我媽媽有次在網上給我買鞋,價格特別便宜,但收到后質量很差,根本穿不了。
教師:確實,價格低不一定就是好物。購物時,咱們還得看商品質量。
(繼續討論,教師注意控制時長,也可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
教師:今天咱們知道了購物時不僅要看價格,還要看商品信息、保質期、質量等。希望大家以后都能成為“聰明的消費者”,買到既便宜又好的東西。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講解與互動,將購物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建立精準聯系,深化對商品信息識別、價格比較和售后服務等知識點的理解。教師精準把握學生需求,針對性地引導、補充,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四)分析案例,精準操作
教師:同學們,接下來咱們分析一個消費案例。
(教師展示模擬的網購平臺界面)
教師:我們以“小明買筆袋”的網購經歷作為案例,一起體驗從選購商品到售后處理的整個過程。
教師:首先,我們要學習如何精準地挑選商品。在網購平臺搜索“筆袋”后,大家要仔細觀察商品信息,如品牌、價格、材質等,并查看其他買家的評價,這些都能幫助我們選擇心儀的商品。
(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在界面上查找商品信息,并展示如何篩選評價)
教師:當我們對某個商品有疑問時,應該怎么做呢?
學生:找客服咨詢!
教師:非常對!點擊平臺上的“聯系客服”按鈕,我們就可以與賣家溝通。
教師:購買到商品后,如果發現商品有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維權呢?
學生:可以申請退款或退貨。
教師:沒錯!我們可以按照平臺的退款退貨流程操作。如果賣家不同意,我們可以申請平臺介入或投訴。
教師:購物過程中,我們要保留好購物憑證,這些在維權時都是非常重要的證據。
(設計意圖:通過模擬真實消費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并掌握消費知識。通過案例分析,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消費流程與其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模擬操作,學生可學習如何挑選商品、與商家溝通以及處理售后問題。)
(五)推送作業,精準鞏固
教師: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的學習內容。
(教師利用PPT或板書,簡要回顧今天課堂上分析過的消費案例、學生進行的操作以及強調的消費知識點。)
教師:下課后,我會為大家準備一些作業,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完成。希望大家通過作業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如果遇到問題,可以隨時向我提問。消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成為真正的“聰明的消費者”!
課后,教師利用教學平臺、學習App、微信群等信息技術手段(如圖1所示)向學生推送不同類型的作業,并提供反饋渠道,鼓勵學生提問。
學生登錄自己的學習平臺或學習App,查看并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
(設計意圖:實現個性化教學。基于對學生課堂表現的精準分析,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推送作業,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從而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
六、教學總結與反思
精準教學有助于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個性化教學。本次教學通過五個環節使教學內容變枯燥為生動。課前精準預習為課堂奠定良好基礎;情境導入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習興趣;講解中精準互動,讓知識更加鮮活易懂;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實踐操作,加深理解;作業推送精準鞏固,確保效果。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優化學習體驗的關鍵作用。但若學生的參與度較低則會影響教學效果,需教師進一步引導。在精準鞏固環節,部分作業的難度與學生學習需求匹配的精度仍需繼續提高,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進行更精準的優化。
(作者單位:三明教育學院)
編輯:孫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