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教”,而忽視了學生的“怎樣學”。要想使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中融會貫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帶領學生深度學習,讓學生的學習從表面接觸到走進深處,再到互動體驗,再到返璞歸真,經歷一個深度學習的完整過程。“小數的性質與大小比較”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的重要內容。本節(jié)課知識是對三年級所學的有關小數知識的進一步延伸,是學生以后學習小數加減法運算的基礎。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深度學習本節(jié)課知識的目的,本文按照“知識鋪墊,引出新知——組織活動,方法探究——新知鞏固,應用拓展——知識回顧,師生總結”的順序,引導學生逐步走進本節(jié)課中,帶領學生深度學習。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小數,并學會化簡簡單的小數,掌握規(guī)律。
2.學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掌握比較方法。
3.結合實際案例探究小數的相關性質,并學會靈活運用小數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4.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思維的有序性和概括、比較與歸納等方面的數學技能。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探尋小數的性質,并學會靈活運用小數的性質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1)小數的大小怎樣比較;(2)整數和小數大小比較有什么異同點。
三、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引出新知
課堂伊始,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提出問題:“整數怎樣比較大小?大家還記得嗎?”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內容就能得出答案:“看這個數的數位,如果數位不同,數位多的為大,如果數位相同,相同數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此時,教師趁熱打鐵,用多媒體展示幾道練習題,讓學生進行比較:425○399,5134○5314,10003○9999。學生快速得出結果:425>399,5134<5314,10003>9999。接著,教師讓學生自己想幾個數進行比較。學生很快進行了自主練習。通過練習,教師帶領學生既鞏固和復習了整數大小的比較,又為新課做足鋪墊。隨后,教師迅速進行過渡:“我們對整數的比較很熟悉了,除了整數之外,我們還學過小數,那么小數有什么特點?怎樣比較大小呢?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同時板書:小數的性質和大小比較。
(二)組織活動,方法探究
1.創(chuàng)設問題——展示小數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價格標注方式來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再通過驗證得出小數的性質,比較符合小學生對新知深度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
教師:“在逛超市時,我們經常看到鉛筆0.50元,中性筆2.50元,筆袋8.00元。這里標注的0.50元、2.50元、8.00元都表示多少錢呢?”通過生活經驗和之前學過的關于人民幣的知識,學生很快回答出:0.50元就是5角錢,2.50元就是2元5角錢,8.00元就是8元錢。教師借機提出下一個問題:“如果我買一塊橡皮花了0.30元,買一支鉛筆花了0.3元,那么鉛筆和橡皮的價格是一樣的嗎?”學生較為容易地得出是一樣的,因為0.30元是3角錢,0.3元也是3角錢。這時,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尺子,同時引導學生:“那么深度分析一下,0.3是由3個0.1組成的,0.30也可以看作是3個0.1,所以二者的大小相同。下面我們再來比較一下,看我手里拿的尺子。”學生通過觀察尺子,很快發(fā)現規(guī)律:0.1米是米,等于1分米;0.10米是10個米,等于10厘4gXsZzln6RzpHDV00e9pgg==米;0.100米是100個米,等于100毫米。因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規(guī)律:每個小數的末尾依次添上一個0或去掉一個0,小數的大小不變。在學生對展示的規(guī)律熟悉后,教師總結:“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是小數的性質。”接下來,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幾道練習題:0.8=( ) 5.32=( ) 10=( )。要求學生把這三個數在不改變大小的情況下將其變?yōu)槿恍怠W生解決這個問題沒有太大難度,很快得出答案:0.8=(0.800) 5.32=(5.320) 10=(10.000)。
2.轉化思維——化簡小數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用化簡的方式進一步說明小數的性質,并強調學生注意是去掉小數末尾的0,而不是化簡掉小數中的0。首先,教師用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小數怎樣寫更簡便呢?下面我們來學習化簡小數。0.50可以化簡為0.5,10.00可以化簡為10,那么,105.0900可以化簡為多少呢?”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化簡為105.09”,但也有學生認為“應該化簡為15.9”。對于這一明顯的錯誤,其他學生異口同聲回答:“不對,應該是105.09。”教師給回答錯誤的學生進行分析:去掉小數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數化簡,但不在小數末尾的0,是不可以去掉的,否則會改變小數的大小。最后,教師總結:“化簡就是在不改變小數大小的前提下,依據小數的性質去掉末尾的0,使小數讀寫起來更便捷。”
3.組織練練——強化鞏固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用隨堂練習的方式進一步強化小數的性質,為后面的小數大小比較奠定基礎。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兩道練習題。
練習1:在不改變數的大小的情況下,把下面的數寫成三位小數:0.5=0.500 2.04= 8= 。
練習2:判斷下面小數中的0是否可以去掉。
0.80 5.06 9.50
(三)新知鞏固,應用拓展
教師過渡:我們已經了解了小數的性質,那么小數的大小怎樣比較呢?下面我們來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板書:小數的大小比較。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道例題:體育教師整理出了班上四名學生的跳遠成績,小明2.08米,小紅3.25米,小蘭2.79米,小李3.05米,你能為他們排名次嗎?
教師提示:要想比較小數的大小,要先比較整數,再比較小數。
學生討論后發(fā)現:通過整數部分的比較,很顯然,小紅的3.25米和小李的3.05米占優(yōu)勢,隨之比較3.25和3.05的大小。整數部分的數相同,再看十分位上的數,顯然3.25十分位上的數要大于3.05十分位上的數,那么3.25>3.05,所以,小紅比小李跳得遠,小紅排第一名,小李排第二名。找到辦法后,學生很快舉一反三,用同樣的方法比較小明跳的2.08米和小蘭跳的2.79米,得出2.08<2.79,所以小蘭跳得要比小明遠,即小蘭排第三名,小明排第四名。由此,學生得出排名:小紅>小李>小蘭>小明。在學生通過分析做出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順勢提出要求:大家分析得非常準確,看來大家已經掌握了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學生總結以下知識點:(1)小數中整數部分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2)如果整數部分位數相同,那么就要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個數就大。
教師補充:當我們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時,要掌握以下步驟。第一步,先看兩個小數的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數就大;第二步,如果整數相同,就需要看小數部分,小數部分從十分位上開始看,十分位上大的數就大;第三步,如果十分位上的數也相同,就看百分位上的數,百分位上數大的那個數就大。以此類推。
(四)知識回顧,師生總結
臨近教學結束,教師要帶領學生對課堂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以便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條件下,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出題。學生自己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教師給予鼓勵與評價。
教師: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小數的性質、小數的化簡、小數大小的比較三個重要知識點。通過學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你得到了哪些啟發(fā)?
學生1:我知道了小數末尾的0可以省略掉。
學生2:我掌握了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學生3:我學會了幾元幾角幾分怎么表示。
教師引領學生拓展:看來大家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都收獲很多,請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出一道能用到小數比較大小知識的數學題。
學生小組討論后,給出自己小組的題目:爸爸重70.2千克,媽媽重56.4千克,我重46.3千克,請問我們家誰最重?其他學生進行思考后很快答復:那肯定是你爸爸呀,你爸爸70.2千克,大于你媽媽的56.4千克,你是小孩,肯定比他們輕,所以你們家體重排序為:爸爸>媽媽>你。這時,教師給學生提出新的問題:“那我給大家出一道題,有三個數4、5、6和一個小數點,你能用這三個數組成多少個不同的小數?請寫到黑板上。”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寫成由一位整數和兩位小數組成的小數,如4.56、4.65、5.46、5.64、6.45、6.54這六個不同的小數。有的學生認為還可以寫成由兩位整數和一位小數組成的小數,如45.6、46.5、54.6、56.4、65.4、64.5這六個不同的小數。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給予反饋,通過肯定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四、作業(yè)布置
教師可以設計層次性作業(y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有選擇地完成課后作業(yè),幫助學困生掌握基礎知識,中等生得到知識拓展,學優(yōu)生得到能力延伸,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進步。
因此,針對本課內容,教師布置了層次性的作業(yè)。基礎類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十的1~7題。拓展類作業(yè):除完成課后練習十1~7題之外,有選擇性地完成第8、9題。延伸類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十中最后一題,并能模仿題型自己出題、自己解決。
五、教學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筆者認為,返璞歸真,讓學生深度學習小學數學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的邏輯性強、思維抽象性深,要想深度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對學習方法的運用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帶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使其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者。
二是教師應引導學生完善知識建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跳躍的,較難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從而影響課堂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適時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歸納和小結、梳理知識脈絡、反思解題思路、完善知識建構,使每堂課都呈現出系統(tǒng)化的格局。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一個小知識點教學結束后,帶領學生進行總結和歸納,同時在整堂課結束后借助簡單的隨堂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引導他們完善知識建構。
三是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刻領悟數學思想。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用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通過學習數學,深入到數學知識內部,從而領悟數學思想。這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需要學生在整堂課上將思想、行為、認知等都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中,積極參與數學探究活動,最終實現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柳樹鎮(zhèn)山岑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