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其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元素,如紙巾盒、文具盒以及魔方等物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不同物體的形狀特點,進而構建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特點的認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變為直觀的圖像(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歸納出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基本特征,掌握其棱、頂點的數量關系。
2.在組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過程中,培養空間想象力與觀察力。
3.培養數學模型意識和數學素養,感悟數學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基本特點。
2.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棱角數量、頂點數量以及彼此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1.在對比中歸納和總結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點。
2.培養數學建模意識與空間想象力。
四、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大家看老師這里。我這里準備了各種形狀的小盒子和積木,其中有正方體、長方體、圓錐體和四棱錐。請同學們結合之前所學的知識,觀察這些物體的形狀,識別出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
學生仔細觀察講臺上的各種物體。
學生:這些物體中紙巾盒、文具盒是長方體。
教師:你很快找到了長方體。哪位同學可以告訴我,剩下的物體中,哪些是正方體呢?
學生:魔方是正方體。
教師:很好。那么剩下的茶葉盒是什么形狀呢?哪位同學回答一下?并說明你是怎么判斷這個物體不是長方體也不是正方體的(此時舉起桌上圓柱體的茶葉盒)。
學生:茶葉盒的中間是曲面,且兩端是圓形,所以不是長方體或者正方體。
教師:你解釋得非常好。接下來,請同學們來看看這個是什么形狀。(教師舉起一個四棱錐的積木)這個積木為什么不是正方體或者長方體呢?
學生:積木的形狀與正方體和長方體都不一樣,且頂部是尖尖的。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都很仔細。通過剛剛的觀察,同學們是不是發現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有一定的共同點呢?
學生(齊聲):是!
教師:那么,接下來,我們一同探究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共同特征。現在,有哪位同學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認識的長方體與正方體?
學生:我發現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平面,沒有彎曲。
學生:無論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從上、下或者左、右去觀察均能發現其形狀大小一樣。
教師:根據你觀察到的現象,說明長方體與正方體具有怎樣的特征?
學生:長方體與正方體均是由6個面組成,并且每個面的形狀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
教師:大家同意他的說法嗎?
學生(齊聲):同意。
教師:既然大家都同意,那我們一同來驗證他的說法是否正確吧。
(分別舉起剛才的紙巾盒、文具盒、牙膏盒、魔方等,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
教師:同學們,你們數一數,正方體和長方體分別有幾個面?
學生(齊):6個面。
教師:很好,那我們再看看其他的物體,你們看這個茶葉盒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什么形狀?
學生:圍成茶葉盒的共有3個面,其中有2個圓形面和1個曲面。
教師(拿起積木):那積木共有幾個面呢?圍成積木的每個面的形狀分別是什么?
學生:圍成積木的共有5個面,每個面分別為1個正方形與4個三角形。
教師:根據剛才的觀察,同學們能否總結出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共同點是什么?
學生:長方體和正方體均由6個面組成,長方體的6個面可能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正方形。但是正方體的6個面均是正方形。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這就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共同特征。這個特征是識別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重要因素和判斷依據。
教師:既然同學們已經知道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特點,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紙巾盒、文具盒等都是長方體,只有魔方是正方體呢?
學生:因為魔方的6個面均是正方形。但是在剛才的物體中,紙巾盒、文具盒中有四個面是長方形,兩個面為正方形。
教師:你回答得很好。我們接著觀察,長方體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那么通常情況下這兩個正方形分別在什么位置上?
學生觀察紙巾盒。
學生:兩個正方形是相對面。
教師:這兩位同學說得都非常好。那么,我們看一下自己手中的長方體或者正方體,仔細觀察是否也能得到同樣的結論。
(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長方體以及正方體的物體進行驗證)
教師板書并回答:根據剛才的觀察,我們可以得出長方體可能所有面都是長方形或者其中有2個面是正方形。而正方體則是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
教師:同學們,除了形狀外,長方體與正方體6個面在大小等方面有什么共同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還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尺子測量、比較。
(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互動、討論,并交流)
小組1代表:我們小組發現長方體每組相對的兩個面不僅形狀相同,大小也完全相等。
小組2代表:以正方體為例,我們小組發現,其六個面都是正方形,且每個面大小完全相同。
教師:剛才兩組同學回答得非常好。你們是如何得到這樣的結論的呢?
小組1代表:我們以手中的長方體橡皮為例。我們在紙上描繪其中一個面,然后將相對面放在上面進行比較,發現這兩個圖形完全重合。然后我們將其他面進行同樣的比較,最終得出橡皮相對面的圖形大小完全相同。
小組2代表:我們測量了正方體魔方的長和寬,最后得出相對面的圖形長、寬相同。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教師:上課前,我讓每個小組準備了不同長度的小棒與橡皮泥球,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來,嘗試利用這些材料制作長方體與正方體。
學生分組合作,動手制作并展示。
小組1展示:我們選擇了8根3 cm的小棒和4根6 cm的小棒,并用8個橡皮泥球進行拼接,最終形成一個長方體。
教師:你們做得非常好,那么小棒與橡皮泥分別代表長方體中的哪些部分呢?
小組1代表:小棒是長方體的邊,橡皮泥是長方體的每個頂點。
教師:解釋得非常好。通常情況下,我們將長方體或者正方體中的邊稱為“棱”。現在請小組1的同學數一數,長方體共有多少個棱和頂點。
小組1代表:長方體有12條棱和8個頂點。
教師:很好。同學們來看,長方體一共有6個面,每個面相對的兩條棱長度相同,這也是長方體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現在還有其他小組的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嗎?
小組2代表:我們一共使用了12根6 cm的小棒和8個橡皮泥小球。
教師:一個正方體中有多少條棱或者多少個頂點呢?相對的棱的長度是否相等?
小組2代表:在正方體中,有12條棱和8個頂點,相對棱的長度相等。其實,我們小組在制作的時候就發現,正方體的所有棱長度都相等。
教師板書并總結引出后面探討的內容:通過各個小組的作品展示,我們知道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棱與頂點的數量。如果想判斷是正方體還是長方體,我們需要知道幾條棱的長度呢?
學生(指著剛完成的模型):同一個橡皮泥球連接著三根小棒,我們至少知道3條棱的長度才能判斷,否則很容易出現誤差。
教師端起學生的模型:那我們嘗試拿走其他的小棒與橡皮泥球,看看是不是這樣。
教師(指著其中一個頂點連接的三條棱):同學們,你們能否想象到原來的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呢?
學生(齊聲):能!
教師總結:知道了同一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我們就可以確定這個長方體的大小。我們可以將這三條棱分別稱作長方體的長、寬和高。那么,對于正方體呢?我們需要知道多少條棱的長度?
學生:1條,因為正方體每條棱的長度都相同。
教師: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現在我們結合剛才所學習內容,在方格紙上繪制一個長方體或者正方體。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嘗試繪圖,后選擇其中典型的圖形,使用投影儀進行展示。
教師:現在老師展示的就是剛才同學們繪制的成果,你們覺得哪些圖形看上去更像是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呢?
(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隨后向學生展示兩組標準的長方體與正方體圖形,供學生借鑒與參考。
教師:同學們,你們能在圖形中找到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6個面嗎?
學生上臺完成。
教師:你們觀察得很仔細。除了面,同學們還能想到什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并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后進行全班分享)
學生:在這兩組圖像中,有些棱被畫作實線,有些則被繪制成虛線。
教師:圖片中的實線與虛線分別表示什么呢?為什么會有虛線和實線之分呢?
學生:當我們在觀察物體的時候,我們通常只能看到一個面或者是側面,有些面是看不到的,所以將能看到的面畫成實線。
教師:很好。將看不到的一面用虛線來表示,可以很好地呈現我們看到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視覺效果。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圖示,思考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歸納總結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點。
……
五、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中,筆者通過引入生活中最常見的物體,如紙巾盒、文具盒以及魔方等,引導學生在比較、分析中總結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基本特征以及共同點和差異,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組織各類小組活動,通過動手制作等加深學生對長方體與正方體特征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在整體教學中,筆者通過實物展示、問題探究以及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對比、思考與實操中形成對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認識,但未考慮到學生自身的空間想象力較為薄弱,導致部分學生出現了混淆或者是概念不清的問題。因此,以后的教學中,筆者需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以更好地理解立體圖形,加深學生對數學模型特征的認識。
(作者單位:大像山鎮柳湖小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