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組合作學習因其提倡互動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對于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受到關注,并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同樣如此,本文以《白樺》一課為例,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的互動合作教學進行分析和反思。
一、課前合作預習,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學習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進行知識的探究與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學習可以體現在教學的每個環節,除了文章的重點教學環節以外,課前預習、知識拓展等環節中都可以開展互動合作。課前預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要學習的內容,還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究的熱情。
在《白樺》一課中,因為讓學生進行了提前預習,所以,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并讓小組派代表回答:
問題1:《白樺》的作者是誰?通過預習你了解到作者的哪些內容?
生1:《白樺》的作者是蘇聯著名詩人葉賽寧,翻譯者是顧蘊璞。
生2:葉賽寧是著名的田園派詩人。
生3:葉賽寧是深受中國讀者喜愛的詩人之一。
生4:葉賽寧除了有作品《白樺》以外,代表作品還有《夜》等。
問題2:白樺是一種植物,你對它了解多少?
生1:白樺是落葉喬木,樹干可達25米高,50厘米粗。
生2:白樺喜歡陽光,生命力強。
生3:白樺是俄羅斯的國樹,它象征著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問題3:詩歌中哪些語句給你印象比較深刻?
生1:我喜歡“潔白的流蘇”“燦燦的金暉”。
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姍姍來遲的朝霞”“白雪皚皚的樹枝”。
生3:我更喜歡詩歌里面的“雪繡的花邊瀟灑,串串花穗齊綻”。
在課前預習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對《白樺》這篇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能夠為課堂上深入學習和交流奠定堅實基礎。
(設計意圖:在課前預習環節和小組合作閱讀中,學生通過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思考方式,共同探索課文中的主題和核心觀點,形成知識網絡,加深對課文及作者寫作手法的理解。)
二、課中互動合作,實現學生思維碰撞和發展
深入互動對提升學生注意力、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完成預習任務后,教師可采用師生交流、學生探討和合作討論等形式與學生進行深入互動。
(一)初讀詩歌,了解基本內容
1.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詩歌。
2.小組交流討論閱讀《白樺》這首詩歌的感受,引導學生根據預習所查的資料分享白樺的相關特征。
生1:白樺是俄羅斯的國樹。但我國東北也有白樺,它是大興安嶺的珍貴樹種,樹皮白色,樹冠灰綠,木材致密,可以做木器。
生2:作者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白樺,充分體現出白樺的美。
(二)精讀詩歌,體會語言特色
1.請學生朗讀詩歌第1節,其他同學觀察其朗讀時的語氣、情感等,共同體會白樺的特點和第一節的基本內容。
生1:第1節主要寫“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樺樹。
生2:作者采用比喻的寫作手法,將“白樺”的顯著特點描述出來,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生3:作者借助擬人化的寫法,用一個“披”字深刻表達了對白樺的喜愛之情。
2.朗讀第2節,細細品味第2節內容,體會白樺的枝葉美。
生1:第2節通過環境映射進一步突出白樺潔白的特點,并對白樺不畏環境艱險屹然獨秀其中品質的贊美。
生2:作者借環境做比喻和映射,突出了白樺像“雪”一樣白,贊美了雪后白樺傲寒挺立的形象。
生3:對應前文,運用大量比喻,將白樺枝葉“茸”“軟”“白”的特點進行了生動和形象的描寫。
生4:我還想到了一些類似的精彩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一起朗讀詩歌第3節,體會白樺的氣質美。
生1:這一節主要寫白樺在朦朧的寂靜中的美。
生2:詩歌描繪了白樺含蓄和精密的美。作者采用通感寫作手法,以“朦朧”作修飾,貼切而生動,給人無限想象,帶給人一種安逸、靜謐的美。
生3:作者還為我們介紹了白樺“動態的美”“閃著金暉的樹葉”,是白樺少有的色彩,而“閃著”更凸顯出白樺的靈動和可愛。
4.請學生讀詩歌第4節,體會白樺的形態美。
生1:這一小節主要寫白樺在朝霞中的美。
生2:詩人還是用擬人的手法進行描寫。把白樺置于朝霞的映照下,“徜徉”細膩地寫出朝霞生成的過程;“姍姍來遲”的朝霞更加襯托出白樺的秀美,朝霞渲染下的白樺大有“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之意;一個“抹”字寫出朝霞的多情,在皚皚白雪的襯托下,白樺閃耀著圣潔的光華,那樣潔白、那樣傲岸。
(三)品讀詩歌,感悟詩歌意境
1.讓學生細讀詩歌,一邊讀一邊想象:眼前出現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體會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1:我看到了一棵潔白的樺樹,它不僅高大而且漂亮,就生長在“我”的窗邊。
生2:我感覺看到了閃著銀光的白樺。
生3: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歌,作者通過對白樺的描寫表達出對家鄉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討論交流,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補充。
詩歌《白樺》從多角度分別向讀者展示了白樺靜謐的美、動態的美和色彩的美,并運用大量修辭介紹了“白樺”枝葉、樹干和形態的美,表達出作者對白樺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同時流露出作者對家鄉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一起誦讀詩歌,體會詩歌情感
1.分角色朗讀,自由分享。可以是男女生分角色,也可以是教師和學生分角色朗讀。
2.配樂朗讀,內化感知,在誦讀中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寫白樺的情感和目的,理解白樺的精神品質和民族象征。
(五)知識拓展,開闊視野
1.現代詩和古詩的區別
師:今天學的《白樺》是一首現代詩歌,以前我們學過很多古代詩歌,請同學們說說現代詩歌和古代詩歌有什么區別。
生1:古代詩歌一般講究詩歌整體的對仗和工整。
生2:現代詩歌形式和寫法都比古代詩歌簡單和靈活,字數和韻律上不再做過多要求,可進行自由創作。
2.詩歌的特點
師:通過之前很多古詩和今天《白樺》這首現代詩的學習,你能簡單說一下詩歌有哪些特點嗎?
生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生2: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
生3:語言很美,具有音樂美。
生4:抒情言志,蘊含豐富的情感。
3.你還知道哪些和植物有關的詩歌?
多媒體出示《懸崖邊的樹》(如圖1),引導學生自由朗讀,感受詩歌情感和意境。
生1:作者以懸崖邊這個特別的地方的樹作為寫作內容,讓人眼前一亮。
生2:詩中寫了懸崖邊的樹雖然經歷了風雨,但依然堅強。
生3:這兩首詩都是借助事物表達情感,給人的感覺更真實、樸素。
4.深入了解作者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白樺》的作者是蘇聯詩人葉賽寧,那對這位詩人,你還有什么了解?
生1:葉賽寧的很多作品都是田園風格。
生2:葉賽寧雖然生命短暫,但他的作品情感深刻,引人深思。
多媒體總結:葉賽寧(1895—1925),田園派詩人,生于農民家庭。早期作品多以田園風格為主。《莫斯科酒館之音》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此后,連續創作出《蘇維埃俄羅斯》《波斯抒情》等優秀文學作品。
5.白樺意象理解
師:對于白樺這種植物以及詩歌《白樺》,同學們已經討論很多,請你談一談對白樺的理解。
生1:白樺被喻為“森林美人”。在廣袤的森林里,白樺總能給人們帶來歡快、明朗的心情。
生2:白樺那曼妙美好的形象,讓很多詩人為之著迷。
生3:白樺適應性較強,即便是貧瘠的土壤也能很好地生長。
作者通過對“白樺”“潔白、靜謐、玉立”等的描寫,不僅表達了對白樺挺拔、高潔氣質與品質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還隱喻了對具有像白樺品質一樣人的贊美和贊頌。它就像太陽一樣,無私奉獻,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美好。作為新時代少年,我們要珍愛生命、追求光明、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勇敢樂觀、學好本領,做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
三、教學反思
《白樺》這一課的互動合作教學是比較成功的。我讓學生先自由閱讀,從整體上初步感受詩歌的主要內容,并大膽發表自己對詩歌的感受和想法,在不同的閱讀方式中引導學生圍繞“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細讀、精讀、品讀詩歌,合作探究交流,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感情。
但不足之處也需要注意,我給予學生閱讀和討論的時間不足,互動不夠全面和深入,導致一些學生理解和感受不夠深入。而對于小學語文學習來說,文章的學習理解固然重要,但也要關注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在情感方面不斷增強學生的交流互動。在今后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進行互動合作教學時,我可以適當增加課堂問題,構建學習共同體,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及生生之間的互動,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評價,在增進師生、生生之間情感交流的同時,實現思維碰撞和思想交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長沙鎮洋口港實驗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