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落實“讀·思·達”教學理念,可以從閱讀、思考和表達三個環節出發,科學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內涵,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地閱讀文本,構建輸入信息(閱讀)—加工信息(思考)—輸出信息(表達)的學習過程,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提質增效,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學科綜合素養。本文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魯濱遜漂流記(節選)》一課為例,展示小學語文課堂落實“讀·思·達”理念的教學實踐。
一、創設生動情境,調動閱讀興趣
教師要根據閱讀文本創設師生、生生與文本交互對話的情境,促使學生興致高昂地進行閱讀活動,走進文本,與文本產生共鳴,進行情感碰撞與心靈交流。
師:現在我們來學習《魯濱遜漂流記(節選)》一課,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結合注釋,了解課文介紹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學生初步閱讀文本,進行思考)
師:看完課文,老師再給大家播放一段視頻,大家對照課文內容,看看有哪些是課文中提到的。
(教師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電影《魯濱遜漂流記》的片段,利用生動形象的視聽體驗吸引學生對故事內容的關注,加深學生思考)
師:看完視頻片段,誰能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生1:魯濱遜在荒島上經歷了一系列的困難和挑戰,憑借智慧和勇氣謀求生存,最終成功逃離荒島。
師:了解了他荒島求生的故事,你認為魯濱遜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1:魯濱遜非常勇敢,在充滿艱險的荒島上,他沒有退縮,而是憑借頑強的意志活了下來。
師:很好,還有誰要補充?
生2:魯濱遜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遇到任何困難都能夠想到解決辦法。
生3:魯濱遜對待生活的態度非常積極,即使步入險境,仍然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
(教師將學生的回答要點整合起來,在黑板上以樹狀圖形式描繪魯濱遜的“人物畫像”,使學生對文本主人公有了初步的認識)
師:所謂“知人論世”,為了進一步了解魯濱遜的性格特點等,我們必須先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是英國知名小說作家丹尼爾·笛福,請大家根據PPT展示的作者簡介,探究文本的創作背景,談一談作者的生活經歷與魯濱遜人物故事之間的關系。
(教師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丹尼爾·笛福的生平,學生觀看)
通過PPT上展示的內容,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經過小組討論,學生分享了對文本創作背景的認識。
生1:作者生活在英國資本主義大規模發展的年代,因從事政治活動曾三次被捕,人生經歷跌宕起伏。
生2:作者笛福和他筆下的魯濱遜一樣,有著一段傳奇的經歷。他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又在途中聽聞了水手塞爾柯克海上冒險的傳奇故事,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部小說。
生3:笛福塑造的魯濱遜有種冒險精神和積極進取的意識,寄托的是時代的夢想,也是作者對個性解放、自由競爭的追求。
……
師總結:魯濱遜的故事有真實的原型,是作者根據蘇格蘭水手塞爾柯克被船長遺棄后,沒有放棄求生最終得救的故事改編的。作者借此歌頌了強烈的進取精神。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作者筆下的“荒島”,走進魯濱遜的傳奇人生,通過精讀文本,找一找魯濱遜遇到了哪些困難,想一想他的心態是如何轉變的。
(設計意圖:通過提出閱讀任務,驅動學生自主閱讀,在精讀過程中提煉文本中有價值的信息,對人物形象以及故事經歷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二、巧妙設置問題,鼓勵自主思考
學生不僅要學會從閱讀文本過程中提取信息,還要圍繞文本閱讀展開思考。在“讀·思·達”理念指導下,教師要通過巧妙設置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探尋文本的思想主旨、情感內涵、寫作手法等,培養學生讀思結合的好習慣。
(一)巧設疑問,激發思維碰撞
教師要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圍繞文本中有思考價值的內容巧妙設置疑問,引導學生保持積極的思考狀態。本課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對每段內容進行概括,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師:請大家再次閱讀課文梗概,如果讓你以小標題的方式來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內容,你會如何概括呢?注意要用最精練的語句進行概括。
(學生邊閱讀課文邊思考,分組討論。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師:剛才大家討論得很激烈,現在請各組代表回答。
生1:第1自然段用“冒險精神”來概括。
生2:第2自然段可以用“流落荒島”來概括。
生3:第3自然段用“尋找可用工具和食物”來概括。
師:這個概括有點長,有沒有更加精練的概括?
生3:也可以用“尋找自救辦法”來概括。
……
(教師把學生總結提煉出的每段的小標題板書在黑板上,形成故事梗概圖)
(設計意圖:教師圍繞文本內容巧妙設置疑問,使學生發散思維展開思考和討論,并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二)鎖定細節,推敲寫作意圖
細節是探究文本的關鍵,同時是學生把握文本內容、感悟作者思想情感與寫作意圖的重要切入點,而對文本細節的把握也恰恰是很多學生閱讀的難點。
師:課文中有很多語句直接揭露了荒島生存的困難重重,請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勾畫出這些句子,并進行探討交流。
(學生圍繞“荒島生存困難重重”這一明確的閱讀任務,逐句閱讀文本,并進行勾畫)
師:好,現在請你把自己勾畫出來的語句和大家分享,并說說這些語句說明了魯濱遜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
生1:我找的是“我現在處在一個令人憂傷的、沒有言語交流的生活場景中”,說明魯濱遜陷入了無法與他人交流的處境中。
生2:“由于沒有本子、筆和墨水,我將沒法估算日子”,說明魯濱遜在孤島上估算時間比較困難,也難以記錄事情。
師:沒有辦法估算時間會讓人有度日如年的感覺,情緒會暴躁。不過魯濱遜后來還是幸運的,在船上找到了筆、墨水和紙。
生3:“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它卻辦不到”,說明魯濱遜陷入了孤單寂寞中。
師:是的,魯濱遜無法和他人交流,雖然有小動物陪伴,但是缺少情感的交流,越來越孤獨。
生4:“沒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難重重”,說明他在孤島上的生活非常困難。
師:沒錯,會使用工具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但是在孤島上,魯濱遜缺少工具,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
(設計意圖:邊閱讀邊勾畫,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反復閱讀,勤于思考,從這些細節描寫中感知與體會到荒島生存的不易。)
(三)鼓勵質疑,建構個性認知
在建構“讀·思·達”語文閱讀課堂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學生有疑問,恰恰說明在學習過程中積極發揮思維能力,在用心、動腦地分析文本。通過質疑促進思維,學生的創造力也能夠得到提升。
師:同學們,魯濱遜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了下來,有很多因素,請大家開動腦筋,思考課文中提到的哪些事物是魯濱遜能夠生存下來的必備要素,哪些不是?
(學生再次閱讀課文,進行思考)
生1:我認為刀子是必備的工具,如果沒有刀子,魯濱遜就沒有辦法用刀刻的辦法制作日歷了。
師:確實,刀子很重要。
生2:我認為刀子雖然重要,但并不是必備的工具,因為還有墨水可以用來記錄日子,如果沒有墨水,還可以用石子在山洞墻壁刻畫的方式來記錄日歷。我認為在船上發現的麥子是魯濱遜得以在荒島生存很多年的必備因素。
師:其他同學呢?你們也認為麥子是魯濱遜生存下來的必備要素嗎?
生3:我不認為麥子是魯濱遜生存下來的必備物品,因為沒有麥子,他可以靠打獵或尋找野果等充饑。我認為“運氣”是魯濱遜能夠活下來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運氣好,他最初無法從船上獲得食物與工具,無法躲過野人的襲擊,更得不到“星期五”的幫助。
師:你的思路比較獨特,有不同意見嗎?
生4:老師,我覺得他說得不對。運氣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不能把它當成生存的必備要素。
……
(設計意圖:對文本的思考和體悟并沒有“固定模式”,只有引導學生思考和質疑,才能夠不斷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
三、提供表達契機,強化知識遷移
“讀·思·達”教學理念的落實,除了閱讀與思考,也強調表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表達契機,讓學生有機會遷移和運用所學知識。在本課中,我重點關注了學生閱讀文本、延伸思考的情況,在課堂教學最后階段組織開展口頭表達活動,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為課后的書面表達奠定了基礎。
師:作者在《魯濱遜漂流記》中,靈活使用第一人稱的寫作方法,描述了主人公魯濱遜的內心世界,很容易引起讀者的思考與共鳴。我們要掌握這種第一人稱寫作方法,學習作者細膩生動的表達技巧。課后,我們要進行一次仿寫活動,想象如果自己流落荒島會發生哪些故事、會產生哪些心理感受等。請你們分享自己的構思,闡述將要從哪些方面著筆。
生1:我主要想描寫自己流落荒島后的心理感受。通過聯系流落荒島這一情境,我想我會經歷驚慌失措—逐漸平靜—接受現狀—勇敢求生等幾個階段。
生2:我覺得我會在荒島上經歷很多奇遇,遇見很多生活中沒有遇到的事物,我會和小動物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也許我會很快適應荒島的生活,甚至不再想回去。
生3:流落荒島對我而言,最大的恐懼便是孤獨,生活中沒有一個人長時間獨處過,如果流落荒島,我不僅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懼,還需要思考怎樣謀生,對我來說困難重重。
……
師:大家的思路都很好,在寫作的時候也要注意按照自己的思路,借鑒課文中的寫作技巧。下節課,我們要進行仿寫片段的品評,希望大家踴躍參與,將自己的仿寫內容與同學們分享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找到寫作的方向,刺激學生的表達欲。寫作遷移閱讀認知可以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語言能力和素材,寫出豐富的故事經歷和內心世界。)
綜上所述,有效滲透“讀·思·達”教學理念,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帶動學生積極地進行閱讀、思考、表達,促進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文本內容,在潛移默化中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遷移能力等,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同時,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雙重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第二實驗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