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核心素養的第一條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部編語文教材古詩文的篇目明顯增多,體現了對語文核心素養中“文化自信”這方面的落實。
《司馬光》是小學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兒童閱讀。筆者認為《司馬光》作為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應該成為教學這一課的目標,運用以下策略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案例描述】
●片段一 趣味引入:文言文似曾相識
師:上課前,我們玩個游戲,看圖片猜歷史故事。出示《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故事圖片。
生1:孔融讓梨。
生2:司馬光砸缸。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講《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你們看,它和我們以前讀過的文章有著明顯的不同,你發現不同在哪里了嗎?
生1:這篇課文比以前讀的文章短。
生2:這篇課文字數少,只有3行。
師:是呀,像這樣句子短、字數少、中國古人讀的文章,我們叫它——文言文。這篇文言文雖然只有3行,30個字,可它有近1000年的歷史呢!
設計說明: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引入,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讓學生覺得文言文不陌生,愿意接觸。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并列呈現了課文中古文版的《司馬光》和故事書中現代版的《司馬光》,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不同,從而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對文言文形成粗淺的認知。
●片段二 朗讀感悟:文言文百讀不厭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朗讀這篇文言文,注意——看清音節,讀準字音。
(一)加拼音讀,讀準字音
師:誰來讀讀?都能讀準字音嗎?我們一起來讀一遍——
(二)加停頓符號讀,讀出節奏
師:讀準字音還不夠,讀這篇文言文的時候還要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老師給你們標出了需要停頓的地方,聽聽老師是怎么讀的。(生聽)
師:誰來試著讀一讀?你們能不能讀出停頓呢?我們一起來讀。(生讀)
(三)去拼音和停頓符號讀。
師:大家讀得真好!那么去掉拼音和停頓符號,你還能讀好嗎?(生答)
(四)豎排版讀
師:同學們,這篇文言文最早是記錄在《宋史》這本古書中,它是豎著排的,誰敢來挑戰讀讀?(生讀)
師:你讀得真好,都能和古人進行對話了!
設計說明:文言文教學中,朗讀很重要。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在朗讀上,需要循序漸進,筆者在每個環節都給學生提出了具體的朗讀要求。讀通順流利是第一步,接著,去掉拼音,加上停頓符號,請學生試著讀出停頓。在此基礎上,又去掉停頓符號,再次朗讀,最后出示豎版古書,讓學生挑戰朗讀。
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和熱情,消除學生第一次讀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片段三 讀中有思:文言文言簡義豐
師:老師帶來了三幅圖,我們借著這些圖,用自己的話來講一講這個故事。
(一)聚焦第一幅圖(群兒戲于庭)
師:我們先來看第一幅畫面,讀——
生:群兒戲于庭。
師:“庭”是什么意思呢?
生:庭院。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注釋里寫的。
師: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它的意思的確就藏在注釋中。所以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讀注釋。
師:什么叫群兒戲于庭呢?看畫面,你知道意思嗎?
生:就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
師:戲就是游戲、玩耍的意思。一群小孩在庭院里游戲,叫群兒戲于庭。那么一群小孩在庭院里讀書,該怎么說呢?
生1:群兒誦于庭。
師:你也會像古人這樣說話了,真了不起!想象一下,他們在庭院里還會做什么游戲?你能像古人那樣表達嗎?
生1:他們還會在庭院里唱歌,就是“群兒唱于庭”。
生2:他們還會在庭院里跳舞,就是“群兒舞于庭”。
師:你們真是太厲害了!也能像古人那樣寫文呢!這5個字真有意思,我們再來讀一讀。
(二)聚焦第二幅圖(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師: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什么事呢?(出示第二幅圖)甕是什么呢?
生1:口小肚大的陶器。
師:那究竟長什么樣子呢?書上有,你發現了嗎?誰上臺來指一指?(生指)
師:同學們,看插圖也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哦。看圖,你們覺得這個甕怎么樣?
生1:口小肚子大,看起來很深,能裝很多水。
師:甕又高又大,所以這個小朋友才需要登甕。什么叫做登甕?
生:爬上甕。
師:一兒登甕就是——一個小孩子爬上甕。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這個跌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寫一寫,它的左邊是個“足”,足就是腳,右邊是個“失”,合起來就是跌,跌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失足,腳站不穩,要摔跤。
師:“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究竟在講什么呢?誰能看著畫面,說給我們聽聽?
(三)聚焦第三幅圖(眾皆棄去)
師: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大家去干什么呢?眾皆棄去。
師:“皆”是什么意思?
生:全、都的意思。
師:那“眾皆棄去”,就是——大家都嚇跑了。
師:你們想象一下,大家去干什么了?我們想著意思再讀一讀。
設計說明:這篇文言文是故事性的,極具畫面感,所以借助三幅圖畫作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學習,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第一幅圖,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庭”就是“庭院”的意思,接著拓展想象古代孩子會在庭院里做什么游戲,拉近了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讓學生嘗試用文言文的表達方式說一說,使其在學用古文表達的過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言簡義豐。第二幅圖引導學生關注關鍵字“甕”和“跌”,通過注釋和插圖認識“甕”,從字形“足字旁”和“失”理解“跌”。第三幅圖讓學生通過想象理解“眾皆棄去”。
●片段四 活用方法:文言文類文遷移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司馬光》這篇文言文,通過讀注釋、看插圖等方法讀出了意思。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嗎?老師要來考考大家,我還帶來了文言文《貓捕魚》。
請同學們借助拼音和停頓符號自己試著讀一讀。
貓捕魚
fú zhuì
缸中/有金魚,一貓/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墜水中,急/躍起,全身皆濕。
師:如果讓你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個故事,你還需要什么?(出示注釋和插圖)
同桌互相說這個故事。
師:這個故事有趣嗎?推薦大家閱讀《小學生小古文100課》,這里面還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設計說明:在最后的教學環節,筆者補充《貓捕魚》的文言文,讓學生嘗試閱讀。這篇文言文和《司馬光》類似,借助注釋,學生易于理解。筆者想讓學生在自主嘗試中逐漸掌握文言文的閱讀技巧。最后,筆者推薦了《小學生小古文100課》,希望學生將對文言文的興趣延續到課后。
【案例反思】
《司馬光》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初步了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規律呢?在教學后,筆者有如下幾點感觸。
一、以趣為始,樹立學習自信
兒童好奇心強,對第一次接觸到的新鮮事物有探究欲望。《司馬光》是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他們對文言文的新鮮感超過求知欲,大部分學生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司馬光》這篇文言文很短,情節較有趣,教師要抓住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時機,引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熟知的故事圖片入手,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從一開始就積極投入。接著,筆者并列呈現了課文中古文版的《司馬光》和故事書中現代版的《司馬光》,從已知到未知,通過找不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到文言文和現代文的不同,想要主動探究文言文的特點。
二、以讀為法,感受文言韻味
文言文大多具有音韻美和節奏美的特點,而且篇幅短小,特別適合學生朗讀。而學習文言文,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筆者為了讓學生感受文言韻味,采用了多種方法的朗讀。首先自己讀,引導學生讀通、讀順文言。其次,讀時有停頓,讀出韻味。此時采用教師范讀、精準示范,并解決“光持石擊甕破之”等誦讀難度較大的句子。學生通過聽老師讀,感受到文言文的韻律美,會試著去模仿,對誦讀興趣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能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同時也為正確地理解文言文的句意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同桌互讀、誦讀展示,讓學生分享初學文言文的樂趣。最后,出示豎版古書,通過挑戰,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這種多方法、多形式的誦讀訓練,能讓學生從讀準字音、讀準停頓到讀出節奏感,最終走向熟讀成誦,感受文言韻味。
三、想象補白,深入文本情境
文言文語言精練,卻總是給讀者留下較大的想象空間,在簡練生動的文字背后,有許多可以補白的地方。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文言文的空白處進行合理想象,通過補白,讓學生在想象中置身情境,這其實也是從讀到思的一個提升過程。如《司馬光》這篇文言文中的人物都是學生的同齡人,在情感上容易產生共鳴。對于“群兒戲于庭”這句話,筆者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想象“這群孩子們在庭院里玩什么游戲?”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同時讓學生模仿文言文的表達方式,試著說一說“群兒 于庭”,這是對文言文語言運用的初步實踐,以加深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特點的認識,引領學生一步步由“學得”走向“習得”。
四、拓展遷移,提升能力
文言文言簡義豐、故事內容生動,是中華悠久文化的傳承之作。所以,在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學習的興趣之后,我們可以進行課外閱讀拓展,給學生提供舉一反三的練兵場,使學生獲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教學《司馬光》時,我補充《貓捕魚》進行閱讀,在對比閱讀中遷移學法。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更多的學習是在課外進行的,因此又推薦了《小學生小古文100課》,希望學生在自讀中提升能力,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力量。
小學階段,文言文的教學是難點,但也要從中找到趣點。三年級學生在學習能力上有了提升,但對于文言文尚處在啟蒙階段,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構建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筆者認為,讓學生以趣為始,以讀為法,想象補白,這樣學習文言文是充滿樂趣的,從而拉近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者單位: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