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標下的整本書閱讀分析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并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相較以往的課程標準,新課標著重強調了“整本書閱讀”的概念?!罢緯喿x”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41年,中國現代作家、文學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中提出,語文教材應當以整本書作為主體,單篇短章為輔的觀點。在2001年發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提出了“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钡某h,并在2017年落實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中,以“快樂讀書吧”的形式出現。顧名思義,整本書閱讀需要對一本完整的書進行主題統一明確,內在結構精巧完備,教育意義和審美情操兼備的閱讀理解和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往往受限于課時和應試思維,并且缺乏教師的引導講解,于是閱讀質量不高。
而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今天,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審美能力等全方位培養進一步提高,新課標在原文中提出整本書閱讀應當做到:首先,從興趣出發,閱讀材料的選擇應當尊重學生的興趣;其次,有目的、有規劃地閱讀,制訂合適的閱讀計劃;最后,豐富閱讀手段、教學手段,并且合理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小學實踐活動課程。新課標中對于整本書閱讀的要求還特別增加、強調了提高學生鑒賞表達能力與讀書分享活動的要求,如“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通過以上活動要求來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整體認知能力、表達能力、鑒賞水平等,從而豐富人文素養,充實精神世界。
二、整本書閱讀的讀物選擇分析
新課標中對不同學段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進行了較為清晰的分學段要求,并針對性地給出了符合各學段學生認知水平、性格特征以及成長需求的指導建議,以及對不同學段學生的閱讀范圍給出了參考。
第一學段主要以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為主,推薦學生閱讀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兒童圖畫書,具有童趣與韻味的優秀兒歌,以及想象力豐富的童話書。第二學段,則建議學生閱讀兒童文學名著,學習故事的講述方式,體會童真童趣以及真善美的主題教育。此外還有英雄模范故事,如《雷鋒的故事》等,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英雄模范的先進事跡以及精神品質。學生也可以閱讀我國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古老智慧和民俗傳統。在小學最后一個學段,也就是第三學段,對閱讀讀物的要求更上一層樓,學生可以嘗試閱讀經典的紅色作品,如《小英雄雨來》《小兵張嘎》等,培養自身的家國情懷與愛國愛黨精神。學生可以進一步閱讀文學、科普、科幻類型的經典著作,如《海底兩萬里》等,拓寬知識面。小學階段的閱讀讀物可以參照《中小學生課外讀物進校園管理辦法》的規定以及課文教材節選的篇目原文進行選擇。
三、教學策略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小說家、世界著名短篇小說大師馬克·吐溫發表于1876年的長篇小說,為經典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小說以美國南北戰爭前夕為背景,表達了一定的時代性,通過描寫主人公湯姆·索亞的冒險經歷,重點刻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以歡快的筆調和幽默的語言藝術對當時美國社會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的學校教育進行了批判,通過對比、象征的手法形成一種“黑色幽默”,其藝術手法之高超及內容深度可見一斑。故事生動浪漫,情節跌宕起伏,懸念迭生,節奏緊湊,主人公為頑童形象,寫作語言通俗易懂又生動鮮活,采用大量、多種修辭手法,區別于說教式的兒童文學,可讀性強,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創造力和對語言的審美體驗。作品中主人公淘氣活潑,想象力豐富,有十足的正義感,熱愛冒險,享受自由,也能夠對小學學段的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激勵作用。《湯姆·索亞歷險記》于2020年入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并有部分章節內容被編入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
本課的閱讀教學設計主要分為導讀課、初讀課、精讀課、研讀課以及活動拓展課五個階段,每階段用時一課時,由于小說篇幅不長、可讀性強、閱讀難度小,于是在課時跨度上為每周一課時,共計五周。
(一)導讀課
教學目標:(1)介紹作品背景與作者生平,對作品進行大致的了解,便于更好地閱讀理解。(2)激發閱讀興趣,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探索和自主閱讀。
教學路徑:(1)話題討論,引入主題。通過對探險、冒險經歷故事、《哈利·波特》等熱門少年兒童奇幻冒險文學、影視以及學生生活中的情節事件啟發討論。或者以教材中前面出現過的《魯濱遜漂流記》《騎鵝旅行記》等著名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節選引發話題討論,鼓勵學生在思考與表達中逐漸進入狀態,并以此逐步引導學生進入教學主題,即《湯姆·索亞歷險記》的閱讀導讀課。(2)介紹作者生平。通過對世界著名短篇小說作家、美國杰出小說家、演說家、兒童文學家馬克·吐溫的生平介紹。教師通過其筆名的來源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與了解興趣,同時通過其坎坷的經歷和生平經歷,了解作品的創作原因、背景、來源與時代背景、時代特征和精神力量,使學生對作品的內容內涵有所預設、有所構想。(3)進行作品的導讀。介紹作品的重要地位與價值,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重視。結合作者的生平與創作背景,對作品進行簡單而生動有趣的啟發性概述,引導學生對其具體內容產生想要自己完整閱讀了解的閱讀欲望。(4)多媒體教學資源展示。通過對《湯姆·索亞歷險記》相關有聲讀物、動畫、漫畫片段的播放使學生對作品有較為直觀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同時生動有趣的教學資源能夠提高學生的體驗感,提升其閱讀興趣。
(二)初讀課
教學目標:(1)快速瀏覽與略讀故事,鍛煉閱讀能力。(2)厘清故事的主要人物,對主要人物的人物特征和人物關系有所印象。(3)能夠概述故事的主要情節,理清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后順序,并找出自己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故事章節,交流原因,并進一步進行精讀。
教學路徑:(1)師生問答與概括寫作。對故事的主要情節進行不超過300字的概述。介紹故事的主要人物,辨析人物關系,說出自己最喜歡的人物,并解釋原因。(2)小組交流討論。組織閱讀小組,彼此交流自己的閱讀進度、閱讀中遇到的問題、閱讀心得與感悟,分享自己最喜歡的章節故事情節與人物。
(三)精讀課
教學目標:(1)深入分析主人公的行為,總結了解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并做出評價。(2)品味作品的語言風格,分析并學習其寫作手法。
教學路徑:(1)受限于課時長短,精選教材上選用的節選片段進行精讀分析,以教會學生精讀的主要任務與方法為主,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有思考地閱讀。(2)師生問答與小組討論展示。教師通過生動的描述與講述,抓住作品中的經典名詞妙句向學生分享,體會作品的語言風格特征與寫作手法,馬克·吐溫的作品語言風趣幽默,有大量生動形象的環境描寫與修辭手法,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引、分析與教學。同時學生通過回答問題與小組交流討論積極思考,加深印象。(3)組織辯論賽。關于主人公湯姆·索亞這個立體的角色形象進行正反兩方的辯論:在現代人眼里,湯姆·索亞是個好孩子還是壞孩子?為什么?這個角色身上有怎樣的特征?從故事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
(四)研讀課
學習任務:(1)深入探索作品的主旨思想,汲取主人公身上的精神品質。(2)學習作品的語言風格與寫作手法,發揮想象力,鍛煉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
教學路徑:(1)在開展本次活動前確保學生已經完成《湯姆·索亞歷險記》的整本書閱讀,并做了相應的讀書筆記。教師準備一些與作品相關的背景資料和討論問題,進行研讀課的話題引導,希望通過交流閱讀感受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湯姆·索亞歷險記》這部作品的理解,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2)安排一個寬敞明亮的教室,布置成適合小組討論和交流的環境,組織故事寫作會。假設你是作者,你將如何寫接下來的故事?主人公湯姆·索亞在你的筆下將經歷怎樣的冒險活動,成長為怎樣的人?續寫故事,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可能的續寫方向。可以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湯姆和哈克接下來會有怎樣的經歷?他們會遇到哪些新的人物和挑戰?故事中的主題和價值觀如何在續寫中得到體現?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提出自己的創意和想法。同時,在寫作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做好寫作技巧的指導,向學生介紹續寫故事的基本技巧,如保持原作風格和語言特點,合理延續故事情節,注重人物性格的一致性等。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原作中的經典段落,讓學生感受并掌握這些技巧,并根據討論的結果和自己的想象續寫《湯姆·索亞歷險記》的故事。教師巡視課堂,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待學生完成創作后,可以讓他們自愿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學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進行互動交流。教師也要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并給出改進建議。另外,教師在本堂課的課后階段讓學生根據課堂上的討論和點評,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將修改后的作品提交給教師批閱,以便得到更進一步的指導。
(五)拓展課
教學目標:(1)豐富教學手段和風格,引發學生的學科興趣。(2)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實踐活動能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現力、感知力,增強自信心。(3)通過舞臺劇的形式,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湯姆·索亞歷險記》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表演能力和創造力。
教學路徑:(1)準備活動。教師提前準備好《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劇本,根據原著進行適當改編,以適應舞臺劇的表演形式;確定好角色分工,包括湯姆、哈克、波莉姨媽等主要角色,以及旁白、群眾演員等;準備好表演所需的道具、服裝和背景音樂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演技巧指導,如臺詞表達、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2)活動過程。①角色分配與排練: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負責排練一個或多個場景。教師協助學生進行角色分配,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表演中。各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排練,教師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②舞臺布置與道具準備:根據劇本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設計舞臺布置方案,并準備相應的道具。學生發揮創造力,自制一些簡單的道具。③合成演練與彩排:在各小組排練基本成熟后,組織全體學生進行合成演練,將各個場景串聯起來。彩排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表演細節和技巧進行進一步指導。(3)正式表演與展示。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場地,舉行正式的舞臺劇表演,邀請學校領導、其他班級師生和家長觀看演出。表演結束后,組織觀眾進行互動交流和點評,讓學生收獲更多的成長和鼓勵。(4)活動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表演進行綜合評價,包括臺詞表達、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肯定學生的優點和努力,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在表演中的長處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活動中更好地提升自己。(5)活動后續。將學生的表演錄制成視頻,上傳到學校網站或班級微信群等平臺,讓更多的學生欣賞到他們的成果。教師鼓勵學生將舞臺劇表演的經驗和收獲應用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草場街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