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學內容分析(What?Why?How?)
本節課教學內容為:譯林版四年級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第一課時。本部分呈現了Liu Tao在晚飯后至睡覺前這段時間的感受,先是口渴,然后是疲倦。文章內容體現了父母關心孩子的生活細節。單元話題為Feelings,課時主題為Care about family。
文本分析:(見表1)
基于本單元主題和語篇的理解,結合目標詞匯(表達感受或感覺的形容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鞏固本冊Unit 5的形容詞warm,hot,cool和cold來設計活動,融合課外繪本資源The Colour Monster拓展感受感覺相關詞匯,同時進行跨學科知識融合——四年級下冊美術“用色彩畫心情”、心理與健康“我們的情緒”,以創設較為真實的語用情境,方便學生體驗角色感受,在生活中用本文呈現語言詢問和表達感受或感覺,關愛自我,關心他人。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處在十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兒童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課件里設置了音效、游戲和繪本等多種課內外資源,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幫助學生記憶和進行跨學科知識的融合。小組活動環節充分引導并鼓勵學生積極動手、自信表達。
學生已有一些有關給予幫助和關心他人表達的知識儲備,如Here you are. This ... is for you. How are you? Are you ...?等,在本冊Unit 5中也學習了一些有關感覺的詞匯,如cold,hot等。對于新句型What’s
the matter?和新單詞ill,thirsty,tired等,教師只要在授課過程中適當引導,是可以達到理想效果的。
三、教學目標
1.單元整體育人藍圖(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見文末圖1)
2.本課時目標(從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結合學業質量標準進行整體設計)
(1)能聽懂、會說、會讀單詞thirsty,water,ill,tired.
(2)能聽懂、會說、會讀日常交際用語What’s the matter?I’m ... Can I have...?Here you are. Come and have ... I want to ... Good night.
(3)能熟練朗讀和理解對話,在此基礎上能仿寫對話并初步運用。
(4)在角色扮演中學會關心幫助家人,能用所學句型初步詢問和表達感受或感覺。
(5)在學習體驗中明白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覺,管理自己的情緒,關愛自我,關心他人。
四、教學過程
見表2。
五、板書設計
六、自己的想法和一些思考
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希望有這樣一種課程,它能與學生的真實生活世界相關聯,能夠給學生提供基礎知識與技能,能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而這些都指向了一種跨學科的、與真實世界有關的、項目化的課程——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這種類型的學習將跨學科的、跨領域的教學,團隊合作學習,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等整合在一起。
項目化學習需要教師具有知識的廣博性和聯結性。教師需充分利用各學科知識結構體系,來支持學生進行主題式項目的學習,既讓學生的研究有深度、所學的知識不只是對形式與內容的掌握,又讓知識具有實用性。中年級的孩子處于學習的過渡期,不但要面對學習難度增加、學習方法變化的問題,同時,自我意識趨強卻又伴隨著自控能力較弱的不對等發展,會出現“想把事情做好卻又沒有足夠的能力”的失落,容易產生情緒不穩定。我嘗試基于feelings這一話題,立足care(關愛)這一主題,以What’s the matter?為主體,融合課外繪本資源The Colour Monster拓展感受或感覺相關詞匯,結合四年級下冊美術“用色彩畫心情”、心理與健康“我們的情緒”,巧妙進行學科融合,以創設較為真實的語用情境,帶領學生體驗各角色感受,用目標語言詢問、表達、關心感受,實現學科互涉、學科互融,讓學生的學習向生活世界回歸。
生活中,我們常常教育學生要關愛同學、父母、他人,卻很少讓他們學會關愛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先從父母關心劉濤這個角度學習文本主體,最后過渡到學生關愛自己的拓展。
于是在教學中,我采用大單元設計,聯系四年級上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和五年級下冊Unit 6 In the kitchen等豐富了文本的內容,讓學生組成小組學習共同體,組內共學目標語句,體會父母的感情,再由老師導學細節,師生共繪劉濤的感情線。文本學習結束后升華:父母與孩子的愛應該是雙向奔赴,引出學會關愛自己也是對父母的愛這個層次。最后小組討論、共繪情緒,從同伴的關愛過渡到自我情緒管理。
在設計Feelings的幾個層次時,我利用課前的Free talk教師情緒繪本、課中文本內容、課后主題意義拓展,最后呈現出Feelings we can hear,say,read, share and draw.這五種層層遞進,讓主題學習呈螺旋式上升狀態。
其實,我在上課過程中也發現很多問題,如讓學生表達情緒時,他們更愿意表達或繪制happy這類較積極的情緒,詢問How are you feeling now?等,全班都是I’m happy.對于一些如sad的情緒就有些回避,或者覺得難受了大哭很不好,but it’s okay to cry!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所以在課前,我利用繪本大方地展示了我自己的各類情緒。當有同學表達消極情緒時,我們也給予肯定,給予正能量。在具體實施時我還發現,一談到快樂,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學習的進步、成績的提高。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思考支架,引導學生不受局限,從生活上、朋友間、興趣發展等更多方面發現快樂。于是,隨著課程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在開放的狀態下呈現自己,悅納當下的自己,哪怕是不完美的,也樂意為了更好的自己而悄悄做出改變。
七、課例點評
本節課緊緊圍繞主題意義設計教學活動、挖掘文本育人價值。教師深度研讀新課標,并在日常教學中積極實踐,基于課內外教學融合的目的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進行融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重以核心素養為統領、主題引領定內容、教學評一體化以及信息技術的融合;注重課內外知識的關聯,創設主題語境,引領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感受語言魅力。作為新課標的踐行者,教師要鉆研教材,立足“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三個方面,融合其他學科知識,準確定位單元主題意義,積極推進課內外融合教學,努力實現教學創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最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