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際傳播舞臺上,共情策略以其獨特的魅力與深遠的影響,成為連接不同文化、促進相互理解的橋梁。文章深入剖析深圳如何利用北京冬奧會等國際體育賽事的廣泛影響力,以及原創舞劇《詠春》的獨特魅力,向世界展示自身風采。通過精心策劃與精準傳播,深圳成功激發了跨文化間的情感共鳴、情緒共振,不僅打破了不同文化的認知壁壘,更在全球范圍內提升了國際形象。文章還細致剖析了深圳在國際傳播中巧妙運用共情策略的具體實踐:如何借助體育賽事展現科技創新,如何通過文化作品彰顯嶺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傳遞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非凡吸引力。這一策略的實施,不僅加深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理解,而且為深圳在國際舞臺上塑造了一個多維度、多元化且極具吸引力的城市形象。文章探討共情策略在塑造城市國際形象中的核心作用,力圖展示深圳在國際傳播中取得的顯著成就和創新實踐,展現深圳如何傳播自身文化特色、歷史底蘊及發展成就,旨在為城市形象國際傳播的持續發展和戰略規劃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體育賽事;《詠春》;城市形象;共情;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0-0072-05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到,“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走出去、請進來管理便利化,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1]。為創新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增強報道親和力和實效性,必須重視情感維度的運用,有效實施共情策略,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情感共識與聯結,從而更有效地與世界聯通。
體育與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跨文化交流中情感共鳴的重要載體[2]。體育賽事與文化作品往往能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諸如激情、團結意識及榮譽感等,這些都是國際傳播領域積極且寶貴的情感資源。體育與文化的國際交流活動,能夠增進不同文化背景個體間的情感共鳴與相互理解,進而增強國際傳播的實際成效。
深圳作為展示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及國際社會觀察中國變革的關鍵窗口,精準把握奧運會等國際體育賽事與本土原創舞劇《詠春》成功輸出的契機,生動講述新時代的深圳故事,大幅提升了城市的國際影響力。這一舉措有效推動了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傳播,展現了深圳獨具魅力的城市形象。
共情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也被稱為移情、同感、共鳴或同理心,是指個體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景下做出準確情感反應的一種能力。共情傳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緒、情感的形成過程和傳遞、擴散過程,傳播過程也就是共情過程[3]。
文化的傳播,本質是情感的共通。互聯網時代,情緒輸出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無論是觀點的闡述還是互動的展開,情緒已成為深刻影響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甚至可以說,共情才是最大的流量密碼[4]。喚醒受眾的共情能力,激發情感共鳴,并巧妙運用共情修辭,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一)跨文化理解的深化器
國際傳播旨在促進文化間的深度理解和相互尊重,而非信息的簡單傳遞。共情作為情感共鳴的基石,是跨文化理解的深化器,能使受眾超越文化差異,洞察信息背后的深層情感與價值。
(二)國家形象塑造的催化劑
在國際傳播中,共情敘事可以有效展現國家文化魅力與價值,提升國家軟實力。它通過情感共鳴消解對立,構建認知框架,吸引國際社會關注,激發共鳴,為國家形象注入能量。
(三)國際傳播的橋梁
共情在國際傳播中兼具情感與認知雙重作用,不僅是情感共同體的構建者,也是認知共同體的塑造者。約翰·哈頓與利亞姆·莫雷的“共情橋梁理論”,強調同理心在社群或文化間溝通的關鍵作用,指出共情能縮短文化和價值觀距離,促進相互理解[5]。當今時代,共情敘事可以有效搭建起國際傳播的橋梁,提升我國國際傳播的話語影響力,從而實現心靈的相連與智慧的交融。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已成為驅動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奧運會,憑借莊嚴的儀式、廣泛的公眾參與、深遠的國際影響以及觸動人心的情感體驗,成為各國競相展示的國際交流平臺。奧運會這樣的賽事,為城市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窗口,使其得以展示自身活力四射的形象,傳遞豐富的文化價值和輝煌的發展成就,進而在國際舞臺上樹立起積極的城市形象。
(一)精準提煉城市特色,巧妙融入賽事宣傳
要在競技體育比賽中有效傳播城市形象,需對城市形象的內涵有深刻而科學的認識,明確城市在形象展示上的獨特優勢,并據此制定符合城市實際情況的傳播策略[6]。
深圳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領軍城市。“深圳制造”在北京冬奧會及巴黎奧運會上大放異彩。深圳企業憑借卓越的創新技術和堅定的環保理念,成為這兩大國際體育盛會的積極參與者,展現了中國智能制造的核心競爭力。從《畫卷》的靈動演繹、“冰雪五環”的驚艷亮相到深圳獨特的“飄雪”景觀,從高科技無人機表演、現代化場館設施到尖端運動裝備,深圳作為科技創新之城的獨特魅力得到彰顯。
深圳在奧運會的傳媒戰略中展現出高度的策略性和前瞻性,圍繞獨特的科技產業優勢,精心塑造城市形象,顯著提升了城市的國際辨識度。通過華南地區唯一的英文媒體——深圳外宣平臺英文《深圳日報》融媒體矩陣,以及深圳九語種國際傳播平臺“愛深圳”,深入挖掘并展示奧運會中的深圳元素,巧妙地將奧運故事、中國故事與深圳故事融為一體,借助國際主流傳播平臺和臉書、油管、推特、優兔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精準觸達全球受眾,讓世界進一步了解并記住這座充滿活力與創新精神的城市。
(二)建立健全國際傳播渠道,實現信息傳播指數級增長
據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2022年的統計數據,北京冬奧會的收視率創下新高,成為歷史上最受矚目的冬奧會之一。該公司首席執行官伊阿尼斯·艾克薩克斯指出,“北京冬奧會在社交媒體上已吸引超20億人的關注”[7]。這一盛況為國際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與廣闊舞臺。
聚焦深圳元素在奧運會上的精彩亮相,英文《深圳日報》不僅在其自有的海內外新媒體平臺和“愛深圳”網站上及時發布精心策劃的報道與創意內容,更成功借力國際主流傳播平臺,構建起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傳播矩陣,取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
比如精心制作的“深圳元素創意短視頻”與“深圳暖場演出精彩瞬間”,還推送至美聯社。作為世界四大通訊社之首,美聯社在全球擁有超過80個分社,與1700多家報紙、5000余家電視臺及廣播電臺建立了合作關系,是全球信息傳播網絡中的關鍵樞紐。隨后,美聯社發布報道《慶春節迎冬奧,深圳舉辦時尚感科技范城市秀》,高度贊譽深圳的“城市秀”是一場視覺盛宴,充分展現了深圳的時尚魅力、科技實力與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洛杉磯時報》《波士頓先驅報》與《休斯敦紀事報》等全球數十家主流媒體同步轉載該報道,極大地提升了深圳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與此同時,英文《深圳日報》還在微博與微信公眾號推出《火了!美聯社發布深圳冬奧創意短視頻》與《冬奧開幕式之夜,美聯社聚焦深圳“飄雪”奇觀》,迅速引發國內各大媒體轉載,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內外傳播聯動效應,進一步展現了深圳的良好形象。
(三)融入人文關懷,以價值共鳴增強國際傳播影響力
為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深圳精心布局并打好“三張牌”。這“三張牌”即“文化牌”“輿論牌”和“人才牌”。
其中,“文化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打好“文化牌”,核心在于生動講好中國故事[8]。而文化差異造成的隔閡,是國際傳播中隱形的壁壘,是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跨越的艱巨挑戰。不過,激發情感共鳴,深入觸動人們的精神世界,可以找到有效突破障礙的關鍵路徑。
在這一背景下,英文《深圳日報》巧妙策劃了一系列賽事周邊的人文深度報道,這些報道不僅聚焦于賽事本身,更從情感維度出發,借助藝術的獨特魅力,多維度展示了深圳的城市形象。深圳除了科技前沿、時尚潮流、現代都市的標簽外,還有著深厚的藝術人文底蘊。這一策略有效豐富了深圳的國際傳播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日報》推出的《大灣區外籍人士寄語北京冬奧會》系列報道,采訪了來自智利、韓國、美國等國的人士,用“外嘴”和“他”視角搭建溝通橋梁,拉近與全球受眾的距離,擴大了海外影響力。這一系列報道不僅展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北京冬奧會的期待與祝福,更促進了跨文化交流與理解,為國際傳播注入了新活力。
通過音樂的交流與傳播,人們得以領略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各文化得以相互理解和尊重,進而融合發展[9]。
深圳大學的國際學生創作的中英文雙語冬奧會主題歌曲《冰雪之望》,展現了音樂無國界的魅力,使深圳在國際舞臺上精彩亮相。英文《深圳日報》對《冰雪之望》的創作及影響進行了深度報道,通過全球新媒體平臺發布獨家文章,構建起廣泛的國際傳播網絡,提升了深圳在北京冬奧會期間的國際影響力,讓世界進一步了解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在接受英文《深圳日報》專訪時,《冰雪之望》的韓國作曲者申文燮坦言,起初只是希望通過音樂表達對冬奧會的熱情與祝福,未曾料到這首歌曲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深圳和深圳大學。
冬奧運會期間,深圳巧妙運用藝術與情感力量,展現了自身的非凡魅力與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性。這一精心策劃的傳播策略,猶如一股清新的春風,不僅吹進了全球受眾的心田,引發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強烈共鳴,更如同一座橋梁,加深了世界對中國文化深厚底蘊與廣闊視野的認識。中國文化的深度與廣度,不僅體現在漢服、功夫和美食等傳統元素上,更體現在對全球多元文化的包容與融合能力上。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生動詮釋了這一文化特質。借助以《冰雪之望》為代表的音樂作品,深圳向世界展示了其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城市形象。
如果說賽場點燃的是激情,那么舞臺則觸動的是靈魂。20世紀90年代初,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種基于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的綜合實力[10]。盡管當今國際上對軟實力的界定多種多樣,但普遍認為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吸引力、影響力和感召力的綜合體現[1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2]。中華文化作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擁有極強的感召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巧妙融入文藝創作,不僅能夠賦予文藝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能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實現國產文藝作品的廣泛傳播與中華文化的有效輸出。深圳原創舞劇《詠春》的海外巡演,便是這一理念的成功實踐。它以舞蹈為筆,以文化為墨,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文化畫卷,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與深圳的創新精神完美融合。
(一)以傳統文化為底蘊,打造文藝精品《詠春》
“舞中帶武,武中有舞”“連接傳統與現代”“英雄氣講述深圳故事、中國故事”……深圳原創舞劇《詠春》自2022年首演以來,便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跨越國界、走向世界。該劇匠心獨運,將詠春拳與香云紗精妙融合,并以20世紀90年代深圳劇組拍攝同名電影《詠春》為靈感源泉,巧妙鋪設了“戲外”劇組日常與“戲內”葉師傅勇闖香港的雙重敘事線索,為觀眾呈現了武術與舞蹈和諧共生的創新藝術奇觀。
該舞劇如同一股強勁的旋風席卷全球,繼倫敦、巴黎之后,全球巡演208場。它以新穎獨特的藝術表達,映射出深圳在文化創新領域“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堅定信念與非凡實力,是中華文化自信與力量的完美展現。它不僅為深圳故事、廣東故事、大灣區故事乃至中國故事搭建了國際傳播的橋梁,更為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全球觀眾在藝術的海洋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
(二)深圳媒體全媒聯動,實現《詠春》多維傳播
在《詠春》全球巡演之際,深圳媒體全媒聯動,掀起《詠春》多維傳播的高潮。深圳報業集團全媒體發布超3000篇報道,總閱讀量破2.2億[13]。與此同時,深圳報業集團還創新多媒體內容生產,巧妙運用多語種傳播,攜手海外UP主(視頻上傳者)共繪中國文化絢麗畫卷。《詠春》英國首演后,中國駐英大使鄭澤光在推特發文,盛贊演出盛況。
《詠春》的國際巡演是深圳城市品牌成功營銷的一次生動實踐。它有力證明了文化元素在塑造城市風貌、提升城市魅力中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個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文化IP,《詠春》為深圳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帶來了全新視角與策略,也為其他城市邁向國際化征途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引發共情并不是一味迎合西方受眾,而是以居中視角、全球語境,平和自信地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價值與本土特性[14]。提升中國國際傳播共情力的關鍵在于平衡本土特色與全球語境,而非單純迎合西方受眾。要以既不偏袒也不迎合的立場,講好中國故事,真實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價值與本土特性,從而彰顯文化自信,使全球受眾全面理解中國發展。
第一,以人為本,聚焦個體命運。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15]。描繪個體的生活經歷與命運變遷,能更好地展現不同文化視角,促進溝通與同理心的建立。這些故事如同紐帶,能跨越文化差異,激發共鳴,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第二,多元傳播,打造立體敘事。在傳播中國故事時,應善用多元化傳播手段,創新多模態傳播策略。通過綜合運用各種媒介的優勢,以鮮活、直觀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全方位展現中國的魅力,從多個維度觸動受眾的心靈,激發共鳴,搭建起堅實的情感橋梁,從而產生深遠且持久的傳播效果,讓世界更加貼近中國,感受其獨特韻味。
第三,探尋共通價值,傳遞文化精髓。應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共享價值觀,提煉能夠跨越時空、文化界限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在講述中國故事時,不僅要展示傳統藝術、節日習俗與歷史遺跡,更要傳遞這些文化元素所蘊含的普遍情感與智慧,以觸動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心弦,實現文化的深度交流與共鳴。
城市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平臺。在國際傳播中,城市形象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首先,要有敏銳的新聞洞察力,預測趨勢,制定策略,確保在重大國際事件中能夠突破信息的海洋,直擊國際聽眾的心靈。其次,要深入挖掘城市的產業特色和人文歷史,塑造獨特的城市標識,避免同質化,提高城市的國際辨識度。再次,要圍繞情感、公益、體育、藝術、環保等主題,激發全球共鳴。最后,要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優化互動體驗,構建一個立體、多元、充滿情感的城市形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24-07-21)[2024-08-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lb=true.
[2]梁駿.體育文化如何助力國家形象塑造[J].神州學人,2024(8):26-29.
[3]趙建國.論共情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6):47-52.
[4]錢偉峰.共情是最大的流量密碼[J].傳媒評論,2023(1):15-17.
[5]吳飛,王舒婷,陳海華.提升中國國際傳播中的共情力[EB/OL].國際合作中心,(2023-07-19)[2024-08-15].https://www.icc.org.cn/specialties/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1837.html.
[6]於賢德.論競技體育與城市形象的傳播:以北京奧運會與廣州亞運會為例[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5):63-68.
[7]姬燁,董意行.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北京冬奧會成為迄今收視率最高的冬奧會[EB/OL].新華網,(2022-02-10)[2024-08-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421381742928259wfr=spiderfor=pc.
[8]曹珂.“酒香也怕巷子深”打好國際傳播“三張牌”[EB/OL].新華報業網,(2021-06-04)[2024-08-18].http://news.xhby.net/pl/yl/202106/t20210604_7113862.shtml.
[9]李萍.李萍:讓音樂文化在新時代下煥發璀璨光彩[EB/OL].人民論壇網,(2023-11-01)[2024-08-18].http://www.rmlt.com.cn/2023/1101/686542.shtml.
[10]吳國斌.國家軟實力快速提升的歷史機遇[EB/OL].人民網,(2023-12-29)[2024-08-19].http://hb.people.com.cn/n2/2023/1229/c192237-40696653.html.
[11]高文成.中國軟實力快速提升從何而來[N].昆山日報,2024-03-13(4).
[12]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09.
[12]黃學龍.真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N].人民日報,2024-09-27(9).
[13]丁時照,黃浩.切實擔起“兩個重要窗口”文化使命以五個“力”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J].中國記者,2024(6):16-20.
[14]沈崢嶸.構建共通意義空間,傳播全球語境下的中國方案:以“外國人眼里的‘江蘇這十年’”國際傳播融媒項目為例[J].傳媒觀察,2023(S1):36-39.
[15]潘旭濤.把中國故事講得愈來愈精彩[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12-29(5).
作者簡介李靜,編輯,深圳報業集團英文《深圳日報》頭版、本地新聞版主編,研究方向: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