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新聞獎是中國新聞界最高、最權威的獎項。2019年以來,新疆日報社共有20件作品斬獲中國新聞獎,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章從向獲獎新聞精品學習、提高采編業務能力的角度出發,以其中3件作品為具體分析案例,綜合運用內容分析法和比較研究法,探討新疆日報社如何踐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如何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故事引導大方向,如何通過主題鮮明、內容鮮活的精品力作踐行新聞媒體的職責使命,旨在為廣大新聞工作者在錘煉“四力”的實踐中記錄偉大時代提供借鑒和思考。在此基礎上,文章結合對國內其他獲獎作品的比較研究,提出創作新聞精品的思考:一是要牢牢把握新聞作品的政治方向,始終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角度出發進行采訪寫作;二是要立意高遠、全面統籌,綜合協調共同發力;三是要善于發現并抓住特色,聚焦人無我有的題材,創作獨家內容;四是筆力是新聞內容的外在表現,是創作新聞精品的必備要素。理論來源于實踐,文章希望在對傳媒一線實踐進行深刻省思的基礎上,提煉全新理論視角,為構建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貢獻力量。
關鍵詞:新疆日報社;中國新聞獎;“四力”;輿論;媒體
中圖分類號:G2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0-0109-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新疆大學哲學社會科學校內培育項目“以人為媒: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媒介邏輯與實踐著力點”成果,項目編號:23CPY044;2024年度新疆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遺存講好新疆故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4BXW140
第34屆中國新聞獎于今年10月底揭曉,新疆日報社又有4件作品斬獲大獎。近年來,新疆日報社堅持守正創新,抓好“新聞精品工程”建設,激勵廣大新聞采編人員深入基層一線,深挖本土新聞資源,創新表達方式,進行全媒體傳播,推出了一大批主題鮮明、內容鮮活的精品力作。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新疆日報社共有20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3件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這些獲獎作品是新疆日報社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錘煉“四力”中深入基層一線[1],深挖本土的新聞精品,是對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生動寫照,是對引導新疆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功探索。本文選取其中3篇消息及通訊作為案例進行分析,試圖為廣大新聞從業者提供學習范本,以期未來生產出更多新聞精品力作。
2021年5月12日《新疆日報》1版刊發的通訊——《“生活在這樣的國家,太幸福了”》,斬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這是一篇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全面展現新疆各族群眾凝心聚力、平等團結、互助奮進的新聞精品力作。從新聞采寫角度來看,該作品有四點學習借鑒之處。
一是用事實說話,意蘊深厚。該作品從救助因意外而絞斷右臂的新疆和田地區和田縣7歲小男孩說起,用一件件事實、一個個行動、一幀幀細節,完整呈現了在這場沒有統一號令、沒有整體指揮的生命接力中,新疆各行各業的各族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救人壯舉。作品通過事實向世界完美呈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偉大時代精神,其作品價值及深遠意義不言而喻。如文中所寫:
“為了救孩子,飛機都能叫回來……我們的國家太好了,生活在這里太幸福了!”蘇迪烏麥說。
二是深度還原現場,采用新聞白描的手法使報道更為客觀真實,可信度高、說服力強。為全景式呈現事件過程,新疆日報社第一時間派出全媒體采訪小分隊,深入現場采訪參與救助的駐村干部、交警、航空公司及機組人員、主治醫生等,以不同身份、不同經歷的見證者、參與者的敘述為主線,緊緊圍繞“斷臂再植8小時黃金期”這個時間線,把時間精確到每一分鐘,通過短句子、快節奏、小段落的呈現方式,把事件推進過程中的爭分奪秒、驚心動魄展現得淋漓盡致。男孩母親蘇迪烏麥·伊敏托合提趕到醫院后發出的樸實而又動人的肺腑之聲——“生活在這樣的國家,太幸福了”,這充分表達了基層群眾對國家的高度認同和對當前幸福生活的滿意,進一步深化了新聞主題。如文中所寫:
“全力搶救孩子,有困難及時匯報,我們協調!”鄉干部的電話也來了。
“傷得太重,我們做不了接臂手術。”……“我和烏魯木齊的醫生聯系,他能接!”原來,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與和田地區人民醫院建立了對口幫扶機制……
“斷肢再植黃金期只有8小時,快去趕飛機!”艾爾肯說。
“南方6820,接到通知,有斷臂小孩需要上飛機,請將飛機拖回。”……飛機返回,二次開門。這在中國民航史上,極其罕見。
乘客董先杰自告奮勇,“我當過軍醫,我來幫忙看護。”
湯輝忠穩穩操控飛機,“爭取提前到,為孩子手術多留出一些時間!”
三是用細膩精煉的筆墨刻畫出大愛無疆的真摯情感。細節就像電影中的特寫鏡頭,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提升作品品質[2]。這篇通訊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呈現了村民救助、機務人員交流、母子見面等眾多場景,用一個個生動的細節展現出各族群眾凝心聚力的偉大力量,牢牢抓住了受眾的心。如文中所寫:
“感謝您同我們一起與時間賽跑,開展這場生命接力。”
“我這有1000塊”“算我一份”……
四是社會關注度高,傳播效果好。這場過程驚險、救助溫暖的生命大接力經報、網、端、微等各渠道發布后,引發廣泛關注,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現象級傳播。相對于各個平臺及端口的碎片化信息,這篇通訊立足于一個時間段,全方位、多側面地深入挖掘,盡可能還原事件全貌,既有點又有面,既陳述了事實又滲透著情感,進一步增強了受眾對國家的認同,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刊登在《新疆日報》2020年12月11日1版上的通訊《大山深處走出最美“古麗”》,在第31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一等獎。與時代同頻共振是新聞報道的應有之義,這篇通訊是《新疆日報》在全國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時期推出的一件精品力作。全國“最美職工”帕夏古麗·克熱木看似平凡的故事,充分展現出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南疆大地發生的巨大變化。從新聞采寫角度來看,該作品有四點值得學習借鑒。
首先,政治站位高,“時度效”把握得好。優秀的新聞作品必須有較高的政治站位,同時要把握好“時度效”,從而使新聞作品含金量高、影響力大、傳播效果好。
作品主人公帕夏古麗·克熱木獲得過諸多榮譽,為何在她2020年11月獲評“最美職工”時才如此全面深入地進行報道宣傳?這與新疆日報社的政治站位及其對“時度效”的把握密切相關。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決戰脫貧攻堅是全年新聞工作的主題和主線。作品抓住南疆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偉大歷史性成就中的典型人物,從不同角度記錄新疆脫貧攻堅的成就,宣傳了成功經驗,彰顯了中國精神,正所謂“好新聞應當像拳頭一樣,敲在時代繃得最緊的那根弦上”[3]。
其次,選題精準,以小切口挖掘大時代的故事,找到最佳“切點”。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新疆的社會面貌、群眾的思想觀念及其社會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轉變。
帕夏古麗·克熱木早在2006年就響應政府號召,從偏遠閉塞的烏恰縣前往祖國開放最前沿的廣東打工。她不但通過奮斗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還在14年間先后組織家鄉1300余人外出務工,幫助27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4]。
作品通過主人公的親身經歷讓更多人認識到,辛勤勞動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擺脫貧困不是夢想,而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帕夏古麗·克熱木是脫貧攻堅時代背景下堅韌不拔的精神化身,是自信、自強、自立的少數民族女性敢于拼搏、勤勞致富的典型,是傳播正能量的典型代表,因此對這一典型人物的報道極具宣傳價值。
再次,通過踐行“四力”更好地承擔了新聞宣傳工作的職責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5]。為充分展示飽滿的人物形象,記者遠赴廣東,深入工廠、社區、宿舍,采訪帕夏古麗·克熱木不同民族的工友、鄰居等30余人。通過深入采訪、冷靜觀察、認真思考塑造了更為立體鮮活的榜樣形象,有助于廣泛傳播榜樣的事跡,營造榜樣就在身邊的積極氛圍,激發向榜樣學習的熱情等。
最后,精品是精心打磨的成果,要善于和每個字詞展開“搏斗”。“精雕細刻出佳品,千修百改出華章”,優秀的新聞作品是創作出來的,更是打磨出來的。
此文記者表示,“為了寫短、寫精,使稿件既筆觸帶情又生動凝練,一字一字改,一字一字刪,力求做到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人們常說初稿是半成品,在修改過程中,不僅要校正筆誤,還要進一步“補充營養”或“修枝剪葉”,通過潤色和打磨使稿件成為精品。
《新疆日報》2020年12月26日1版刊發的消息《昔日圍著鍋臺轉今天握上方向盤墨玉縣一村莊95名婦女考駕照》,獲得第31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三等獎。記者從看似普遍的社會現象中發現了特殊之處,這一特殊性提升了新聞價值。從新聞采寫角度來看,該作品有三點值得借鑒。
一是要有新聞敏感性和新聞發現力。能夠敏銳地發現以及捕捉到新聞的能力被稱為新聞敏感性,新聞發現力則是對新聞敏感的驗證和落實。穆青認為,新聞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發現力[6]。該作品的誕生和記者的新聞敏感性有著直接的關系。
2020年12月底,記者在新疆墨玉縣的一個村莊進行新聞采訪時,偶然聽到村干部聊天說這兩年村里已經有近百名婦女考上了駕照,這引起了記者的關注。
過去,在新疆墨玉縣,女性不能拋頭露面,不能外出工作,更不可能學駕駛或其他技能[7]。記者憑借新聞敏感性立即發現了這一信息重大的新聞價值,隨即展開采寫活動,推動了新聞精品的產生。
二是胸懷大局,深入發掘新聞的理性力量。做歷史的“宏音”、時代的“響箭”是新聞精品的價值所在,因此記者要胸懷大局,具備站在全局高度看待和發掘新聞的能力。這篇作品刊發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之后,用生動的事實展示了新疆少數民族群眾思想發生的根本性轉變,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在南疆農村生根開花結果的具體體現。如文中所寫:
“我們村共有565戶村民,現在拿到和正考取駕照的婦女有95人。從以前不能拋頭露面,到過上現代生活,這些年我們女同胞的面貌發生了難以想象的變化!”村婦聯主席阿依古麗·米熱布都拉說。
三是注重輿論引導,凝聚社會共識。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和極具說服力的新聞事實,展示了新疆農村群眾追求現代文明幸福生活的嶄新圖景,引發了各族群眾的共鳴,引導了社會輿論,凝聚了社會共識,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正如該村的黨支部書記吾布力·尤努斯所感慨的一樣,村子能夠實現脫貧的重要因素是婦女們能夠走出家門積極就業甚至創業,這也驗證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道理。
作為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新聞采寫的質量和水平對公眾的信息接收及社會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新聞采訪寫作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傳播信息,更在于對社會現實的建構[8]。因此,斬獲中國新聞獎的作品具有很好的示范意義和導向性作用。本文結合國內媒體的獲獎作品,對如何創作出新聞精品展開了一系列思考。
(一)牢牢把握新聞的政治方向,始終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角度出發進行采訪寫作
新聞工作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社會政治屬性[9],因此要始終圍繞時代主題和政治大局著眼和落筆。
消息《從“暫停”到“重啟”: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是第31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作品。這篇消息先后被100多家媒體轉發,網絡、新媒體等累計瀏覽量突破1000萬[10],社會影響巨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這件作品與時代主題連接緊密。
稿件通過豐富的情感和精到的寫作,從歷史的視角和全局的高度精巧地實現了對這場“抗疫斗爭”的宏大敘事,通過具體生動的案例彰顯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更好地體現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卓越的治國理政的能力[12],是一篇集新聞性、思想性、可讀性于一體的優秀作品。
(二)立意高遠、全面統籌,綜合協調共同發力
對于重大主題的戰役性報道,主流媒體要立意高遠[11],站位要高、視野要寬、定位要準,須全局謀劃并優選精兵強將組建報道團隊,還要建立靈活高效的指揮運行系統,相互配合、協同作戰。
榮獲第34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重大主題報道《奔騰之路——“一帶一路”大型全媒體報道》就是新疆日報社全面統籌布局、綜合協調生產出的好作品,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三)善于發現并抓住特色,聚焦人無我有的題材,創作獨家內容
《我國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車路雙通滴滴!阿布洛哈村來車了》是聚焦獨特題材的典型代表。《四川日報》對這件消息的主題的關注和報道已持續10多年,對記者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在通車前記者再次徒步入村,在蹲點數周后寫出了這篇消息,從而斬獲第31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而新疆日報社在第34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通訊二等獎的作品《榆柳巷里,一場主人缺席的中秋家宴》,也是一篇題材獨特、故事新奇、引人入勝的精品佳作。作品通過描寫各族群眾共度中秋佳節的畫面,展現了新疆各民族群眾的團結友愛、凝心聚力,描繪了新疆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好畫卷。
(四)筆力是新聞內容的外在表現,是創作新聞精品的必備要素
新聞記者通過增強腳力、眼力、腦力而收獲的所思與所想,必須通過筆力得到具體的呈現。然而,在媒體深度融合時代,筆力的內涵已發生深刻變化,除了具體的文字寫作能力以外,還要考慮文字腳本與網絡、音視頻、“兩微一端”等的多元適配性,真正實現一稿多源,實現媒體融合時代傳播效果的最大化[12]。馮誠認為,“不管信息最終的呈現方式怎樣變化,有思想的文字表達和真正原創的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13]。
新聞精品的誕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疆日報社的獲獎作品是其秉持“精品戰略”、樹立全員精品意識、優化新聞采編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新聞產品、深度推進媒體融合、激發采編人員“工匠精神”等諸多因素共同發力的成果。鑒于筆者未親身參與獲獎作品的創作過程,本文僅從“向精品學習”的業務探討視角進行分析,還有很多未盡之處,而未分析的其他獲獎作品亦有獨到之處,值得系統分析和深度挖掘。這有利于進一步豐富采編人員的新聞寫作理論知識,激勵其做好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深挖新聞“富礦”,把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精品奉獻給偉大的時代,奉獻給偉大的人民;努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做強做大做好,為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麗新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撐和良好的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王緯.錘煉“四力”守正創新辦好報紙[J].中國報業,2024(13):114-115.
[2]高紅波,何苗苗.融合與創新:中國新聞業務研究的實踐前沿探索,2024(4):28-33.
[3]李楊,梁立華.好新聞,敲在時代繃得最緊的弦上[DB/OL].中國記協網,(2022-06-22)[2024-08-25].http://www.zgjx.cn/2022-06/22/c_1310629289.htm.
[4]宋衛國.從昆侖山下的“打工妹”到“全國最美職工”[DB/OL].澎湃號-新疆女聲,(2020-12-10)[2024-08-22].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0355350.
[5]張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自覺承擔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9-11(1).
[6]劉保全.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精品賞析[J].當代傳播,2020(6):104-106.
[7]劉東萊.昔日圍著鍋臺轉今天握上方向盤墨玉縣一村莊95名婦女考駕照[DB/OL].中國記協網,(2021-10-28)[2024-08-24].http://www.zgjx.cn/2021-10/28/c_1310238918.htm.
[8]張文清.社會學視角下的新聞采訪寫作探究:以第33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J].新聞世界,2024(9):84-86.
[9]常江,劉松吟.后人類新聞:內涵、認識論與能動現實主義[J].當代傳播,2024(5):11-16.
[10]章麗,胡倩.重大事件的媒介再現與集體記憶:“武漢解封”一周年相關報道分析[J].傳媒論壇,2021,4(21):48-49.
[11]劉保全.獲獎作品賞析:健談評論的寫作技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2.
[12]馮成.有溫度地記錄歷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3:13.
[13]馮成.鎮版報道的氣質養成:新聞通訊采寫實踐與感悟[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46.
作者簡介馬璇,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理論、媒體融合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