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在全球經濟環境變化的背景下,在現有規劃和政策基礎上,遼寧如何借助“一帶一路”和RCEP帶來的機會,提升遼寧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實現產業高端化、智能化與綠色化,統籌協調建設開放合作樞紐地的路徑。本文強調了“統分結合”與“滾動規劃”的重要性,提出了構建完善的政策體系,推動跨國基礎設施對接與平臺運行機制創新的具體措施,為遼寧打造東北亞經濟新高地提供了戰略方向。
〔關鍵詞〕對外開放;東北亞;一帶一路;RCEP
在黨的二十大全面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宏偉事業新征程的大背景下,遼寧不失時機推出建設“六地”戰略目標,其中之一是把遼寧建設為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既需要挖掘省內潛力、盡力而為,也需要充分利用外部條件、乘勢而上。而“十年磨劍”、方興未艾的“一帶一路”建設以及近年來啟動的RCEP則成為了助推遼寧高質量對外開放重要的可借之“勢”,因而也是新時代遼寧構筑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必須搶抓的難得機遇。
一、注重高水平開放的頂層設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對對現階段遼寧以高質量開放引領全方位振興來說十分重要。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深刻演變,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仍在曲折中不斷發展、演進,其中“一帶一路”建設以及RCEP的簽訂實施則是重要的標志性工程;中國式現代化加速推進,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相互促進,多維度國家戰略相融聚變,各空間板塊百舸爭流、競相發展,全國經濟版圖正醞釀進一步重構、升級。在此背景下,遼寧搶抓“一帶一路”建設與RCEP雙重機遇、打造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無疑是時間跨度較大、涉及跨國產業鏈供應鏈銜接以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重要領域較多、關乎國家建設發展全局的宏大社會系統工程。鑒于此,應予統籌規劃,在總結《遼寧“十四五”對外開放規劃》完成情況,重點評估《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實施效果,以及總結RCEP落實情況的基礎上,圍繞遼寧打造東北開放合作樞紐地,構建統分結合的規劃體系,以形成事半功倍的“路線圖”“時間表”;應予滾動規劃,即根據國內外客觀環境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及時調整該規劃內容并適當延伸規劃,以增強其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應予充分溝通銜接,即依托該規劃體系通過“幾上、幾下”的溝通銜接,使之既體現國家的發展戰略,如更好肩負“五大安全”使命等,又能有效服務企業、公民等市場主體開放發展需求;應予適時評估,及時發現該規劃體系實施過程中形成的經驗、出現的問題,為后續校正規劃方向、完善規劃舉措提供基礎依據。
二、注重配套政策的系統創新
事業如舟,政策為帆。搶抓“一帶一路”建設與RCEP雙重機遇,打造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離不開國家、地方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及遼寧省委省政府,圍繞推動遼寧擴大開放,先后推出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動了全省對外開放不斷躍上新臺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東北構筑對外開放新前沿、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窗口新要求,用好“一帶一路”建設與RCEP等來來的新機遇,遼寧省相繼出臺了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實施意見、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實施意見,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總體方案等,這些政策成果構成了提出新時代遼寧高水平對外開放目標重要基礎。為建立健全支撐遼寧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建設的政策體系,應進一步優化整合相關政策資源,即通過建立相應的跨部門聯席工作機制,統籌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門的政策資源,杜絕政策資源“碎片化”,最大限度形成政策合力;應積極爭取國家層面的關鍵政策支持,即針對能夠有力支撐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目建設的重大問題,如在建設大連自由貿易港、在遼寧設立國家層面科創中心等方面,爭取得到國家政策支持;應積極參與跨國政策聯通,即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RCEP成員國,探索構建遼寧與其地方間經貿合作機制,同時通過積極推薦“遼寧解決方案”主動參與我國與相關國家的自貿區建設。
三、注重產業鏈優化升級
當代經濟競爭,早已超出企業的“單打獨斗”階段,越來越表現為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在近年來全球經濟頻繁遭受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脫鉤斷鏈”沖擊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與RCEP落地實施,對于優化升級國際產業鏈、進而推動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來說,當屬重要的正能量。新形勢下,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和RCEP落地實施契機,在確保產業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國際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以及科技自主可控標準,優化升級本地產業鏈體系,促進其向價值鏈、創新鏈高端邁進,進而實現核心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應成為遼寧打造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的主體工程。為此,基于遼寧當前正在開展的“工業機器人”“汽車零部件”“儀器儀表”“集成電路”“鋼鐵”以及“芳烴及精細化工”等重點產業鏈優化升級工作,應在國內外“橫向”比較中摸清“家底”,即通過編制產業鏈圖譜,進一步厘清現實與未來就產業鏈構建開展國際合作的重點領域,特別是那些長期受制于人的關鍵環節;應推進重點產業跨國對接工作,即重點推進遼寧的先進裝備制造產業與德國的機械制造、汽車工業對接,遼寧的石化和精細化工與日本的化工、材料科學產業對接,遼寧的冶金新材料產業與俄羅斯的礦產資源、冶金技術等產業對接等,為實現遼寧重點產業鏈優化升級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四、注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貨暢其流,乃營商之要。這是“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及RCEP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的重要目標。因此,遼寧規劃建設的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也必然是物流集散密集、資源優化配置便利的貿易樞紐,這需要國際化、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承載。從國內“橫向”比較看,遼寧交通基礎設施比較優勢明顯,突出表現在高鐵里程和鐵路密度、公路與高速公路網絡、海港與空港航運能力以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方面。依托這些有利條件,遼寧的跨境貿易十分活躍,如遼寧中歐班列的開行規模、增長速度在國內居領先地位,同時在貨物集散能力、線路覆蓋范圍和運輸效率等方面也顯現出明顯優勢。基于上述良好基礎,圍繞建設東北亞貿易樞紐、支撐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建設,應推進現有公路、鐵路建設、運營的國際化,即在普遍改造升級鐵路網、公路網的基礎上,重點推進與周邊國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普通鐵路互聯互通;應拓展港口和樞紐的國際化功能,即在普遍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強化綜合客貨樞紐集散功能的基礎上,重點推進與周邊國家的港口合作與樞紐合作;應拓展國際航線和通道,即在提高現有國際航線、通道利用率的基礎上,積極爭取開通類似于至北歐那樣的新航線,以及類似于至北美等地集裝箱班輪海上航線那樣的新通道等。
五、注重對外開放平臺的持續創新
高水平對外開放,離不開高水平開放平臺支撐。無論是實現“一帶一路”的“五通”要求,還是達成RCEP力求建立統一自由市場的總目標,均需必要的平臺項目作支撐,這給遼寧打造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提供了新契機也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遼寧服務對外開放的平臺項目取得長足進展,但對照新時代高水平開放的新目標,這些平臺的質量、效果尚有較大提升空間。如遼寧自貿試驗區自2017年成立至今,新增注冊企業突破10萬戶,注冊資本突破2萬億元,累計進出口總額1萬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0億美元,業已成為新時代遼寧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但其進出口額僅是浙江的1/4—1/3。又如,近年來,遼寧的中外合作產業園區在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方面表現出色。其中,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大連高新區、中俄(沈陽)經貿合作產業園等均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但尚未出現像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那樣的國內典范園區。新時代,推進遼寧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再上新臺階,應明確平臺的特色化功能定位和建設發展路徑,即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立足特定背景,凸顯區域特色,牢牢把握科學、合理的發展方向;應重點優化升級關鍵性對外開放平臺,即重點優化升級“遼洽會”“制博會”“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遼寧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以及“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等;應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建設能夠“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平臺,即爭取建設諸如“大連自由貿易港”“大宗商品國際貿易分撥中心”等;應推進對外開放平臺建設運行的體制機制創新,即圍繞促進貿易投資的便利化、自由化,在平臺建設、運營的體制機制框架的建構中,全面落實RCEP以及積極爭取借鑒CPTPP等更高標準自貿協定對平臺服務的規制要求,以提高平臺對高水平開放的支撐力。
(作者單位:1.東北大學東北振興研究中心;2.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