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背景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因此,接受勤儉節約教育,養成愛惜糧食的意識和習慣,對新時代的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次班會對象為培智學校二年級的學生,班級中共有9名學生,主要為自閉癥兒童、唐氏綜合征兒童和智力障礙或智力發展遲滯的學生。低年級是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關鍵期。但是由于培智學生認知水平較低、高級情感較差,他們對于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認識不足,為此筆者設計了本節班會課。
班會目標
了解大米的生長過程,認識到糧食來之不易,喚醒學生珍惜糧食的意識,學習節約糧食的好辦法。逐步養成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傳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班會準備
教師:設計“插秧游戲”“火眼金睛”活動,制作插秧需要的秧苗教具和田地;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相關資料、視頻、圖片等;制作希沃課件。
學生:學習古詩《憫農》。
班會過程
環節一 古詩導入,引出主題
1.借助圖片,討論生活中飲食的幸福
教師組織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美食(面包、包子、油條、三明治……),共同討論如今生活中飲食的
幸福。
師:幸福來得很容易嗎?這些食物制作、生產起來很容易嗎?請同學們思考,說一說。
學生回答。
師:曾幾何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常在耳邊回響。古代詩人李紳所作的《憫農》就飽含著糧食來之不易的思想。
2.出示古詩《憫農》,引出主題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教師和學生齊讀古詩《憫農》。請學生們討論,說一說《憫農》表達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教師總結:這首詩告訴我們,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們要節約每一粒糧食,珍惜每一粒糧食,不能浪費每一粒糧食,因此,本節班會的主題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設計意圖】培智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教師如果直奔主題,學生很難理解。通過將如今的美好生活和農民伯伯的辛苦進行對比,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同時借助圖片和學習過的古詩,可以幫助培智學生更好地走進課堂,并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為后續的活動做準備。
環節二 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
1.認識新朋友:水稻
教師出示水稻,帶著學生認一認、說一說。
水稻進行自我介紹:小朋友們好!我的名字叫水稻,白米飯是由我做成的。
學生們互相討論,說一說水稻的特點。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2.了解水稻的生長過程
教師出示水稻實物,讓學生聞一聞、嘗一嘗米飯的香味,學生表達感受,激發對水稻如何變成米飯的好
奇心。
師:下面,我們跟著寶寶巴士的小朋友們一起去尋找答案吧!
教師出示水稻的生長過程的視頻,并帶領學生進行總結:播種—育苗—翻土整地—插秧—除草除蟲、施肥—收割—干燥篩選—去殼。
通過總結水稻的生長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以及農民伯伯的辛苦,初步激發學生節約糧食、珍惜糧食的意識。
3.活動:插秧游戲
活動規則:(1)將學生分為三組,分別進行插秧;
(2)在一定時間內合作完成插秧。
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插秧活動。首先,教師播放插秧的視頻,讓學生學習插秧的動作。然后,教師講解活動要求,并進行示范,輔助學生完成插秧。最后,師生交流插秧的體會和感受,激發學生對農民伯伯的感激
之情。
師:我們只插了幾分鐘的秧苗,就已經累得腰酸背痛了。你們要知道,在炎炎夏日,農民伯伯光插秧就要插上一天甚至幾天,那可是多少個分鐘啊!你想對農民伯伯說什么?
學生們思考并討論。
師:農民伯伯這么辛苦,如果有人浪費糧食,他們會不會傷心?
引發學生們對浪費行為感到傷心、難過、生氣的
心情。
【設計意圖】本環節調動學生多感官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借助視頻和圖片幫助學生了解糧食的由來,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初步喚醒學生節約、愛惜糧食的意識;親身體驗插秧的動作,更深刻地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
環節三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1.出示浪費糧食的視頻,感知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1)借助視頻,了解浪費
教師出示牛牛浪費糧食的視頻,請同學們進行討論:牛牛都做了什么?
學生觀看視頻,互相討論。
教師總結:視頻中的牛牛碗里的飯沒有吃完,浪費了糧食,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我們不能向他學習。
(2)“舌尖上的浪費”每天都在發生
教師出示圖片:
圖片1:學校里面吃不完的飯菜
圖片2:餐廳里面吃不完的飯菜
圖片3:宴席過后,桌子上到處都是飯菜
圖片4:買的食物太多,吃不完放壞了,就扔掉了
教師分別請學生分享自己看完圖片的感受。
教師總結:我們的身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浪費現象,你們知道嗎?正是因為有這么多的浪費食物、不珍惜糧食的現象存在,我們的習爺爺提倡要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袁爺爺也教導我們要節約每一粒糧食,珍惜每一粒糧食,不浪費每一粒糧食,這樣農民伯伯才不會傷心。
(3)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教師出示我國貧困山區糧食緊缺的現狀:現在在中國很多地方,還有很多孩子,他們沒有飯吃。
圖片1、圖片2:有的人吃著土豆
圖片3:有的人吃著一些飯和菜煮在一起的食物
圖片4:有的人只能吃著一些干巴巴的餅
引發學生思考,我們每天吃的都是什么?通過對比,讓學生逐步意識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教師總結:我們每個小朋友都要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節約糧食,珍惜糧食,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
2.活動:火眼金睛
活動規則:(1)學生分為三個小組;(2)每組分發一張笑臉和一張哭臉手牌;(3)PPT展示圖片,學生進行組內集體討論,正確的事情由舉牌員舉笑臉手牌,錯誤的事情由舉牌員舉哭臉手牌。
教師:同學們,讓我們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看一看下面的小朋友都是怎么做的?他們做得好不好?好的請你給他一個笑臉,不好的請你給他一個哭臉。
圖片1:把飯倒進垃圾桶里。(哭臉)
總結:他做得不好,因為他碗里的飯沒有吃完,就倒到垃圾桶里了。我們要記住,要吃多少盛多少,不能眼睛大肚子小。
圖片2:小朋友把碗里的飯都吃光了。(笑臉)
總結:他把碗里的飯都吃光了,我們要向他學習。
圖片3:小朋友吃飯,飯桌上撒滿了米粒。(哭臉)
總結:吃飯要慢慢地吃,不要把米粒撒到飯桌上。
圖片4:一個小朋友挑食,不吃蔬菜。(哭臉)
總結:這個小朋友挑食,不吃蔬菜,我們不能向他學習,要做一個營養均衡的小朋友。
圖片5:全班同學的餐盤吃得干干凈凈,沒有剩飯。(笑臉)
總結:我們吃飯也要吃得干干凈凈,做到光盤。
圖片6:飯店的桌子上剩了好多飯菜。(哭臉)
總結:如果出去吃飯剩了很多飯菜,可以打包回家放到冰箱里,第二天再吃。
圖片7:圖片上的人把飯菜打包帶回家。(笑臉)
總結:她做得非常好,沒有浪費糧食,我們要向他們學習,養成珍惜糧食、不浪費的良好習慣。
3.學習節約糧食的好辦法
師:同學們,看到小朋友珍惜糧食的行為,你有什么感受?看到小朋友浪費糧食的行為,你又有什么感受?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可以怎樣節約糧食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節約糧食的好辦法:(1)把飯吃干凈,吃多少盛多少;(2)沒吃完的食物打包帶回家;(3)勇敢地制止浪費現象;(4)吃飯不挑食,營養均衡。
【設計意圖】本環節借助視頻,直觀形象,讓學生對于浪費糧食的行為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并且通過視頻、圖片內容的沖擊,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關注并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浪費現象,啟發學生自主探究如何節約糧食,將節約糧食真正落實到行動中。
環節四 總結背誦,主題升華
1.介紹世界糧食日
教師出示世界糧食日的知識。為了宣傳愛惜糧食,提高人們的節糧意識,聯合國把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可見全世界人民都已投入到惜糧節糧的活動之中,我們要把勤儉節約時刻銘記在心。
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就是丟棄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2.談話總結,背誦古詩
師生共同交流本節課的收獲。最后,師生共同背誦古詩《憫農》,希望學生們真正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牢記于心。
【設計意圖】本環節首先介紹了世界糧食日,讓學生們意識到節約糧食,從所有人做起;通過背誦古詩來升華主題,傳頌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最后,引導學生將節約糧食的習慣真正落實到生活中,真正做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班會延伸
開展家庭“光盤行動”,每次吃完飯將自己吃光的飯碗拍下來上傳,我們來看一看、比一比誰吃得最干凈,真正做到了“光盤行動”。
班會反思
如何讓學生通過實踐,切身體驗勞動的辛苦和食物的來之不易,增進學生對糧食的情感,進而形成節約糧食的習慣,是本節班會實施的重點。正是因為學生不了解一粥一飯生產的過程,所以才會產生浪費的行為。只有讓他們通過勞動體會農民伯伯的辛勞,才能更珍惜勞動成果。
培養學生珍惜糧食的習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循序漸進、家校配合。我們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做到光盤、做到珍惜糧食,學生自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