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終以“心懷光亮,共慧前行”為目標,用自己的言行、智慧、人格魅力匯聚教師、家長、學生等多個主體的智慧,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踐行班主任潤心、啟智的擔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一、霞光,照亮學生前行的道路
師生一場,三兩年也好,一年半載也罷,一經相遇,就是一場彼此成全的緣分。教師成就學生的光明未來,學生成就教師的教育情懷。教師和學生在互相影響、彼此成就中,成為彼此的光。學生曾說,月亮斜掛天空的清晨,我和他們一起踏入課室;夕陽挨著天邊的傍晚,我和他們一起離開學校。我就像一束霞光,有顏色,有溫度,照亮他們前行的方向。
(一)微光,照在起跑線
學生小升初,進入新的學校,免不了好奇而又困惑,對剛開學見得最多的新班主任,有著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賴,會留心觀察班主任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種表情,會細心聆聽班主任的每一句話。我抓住這個敏感期,利用一切契機構建師生關系。課間,我常常進入教室,坐在學生的位置上,以鄰家姐姐的身份與學生談天論地:“你看了昨晚的CBA比賽嗎?可精彩了!”“你的笑容so sweet!”“你真會照顧人,是一件貼心的小棉襖!”“你知道我們什么時候有了‘中國’這個詞嗎?”“我在暑假的時候打卡了幾間博物館,拍了好多有趣的照片,給你們看一下?!薄?/p>
與學生時而聊趣聞,時而聊學習,時而并肩行。開學伊始,我便收獲了學生滿屏的關注,拉近了師生心靈的距離。
(二)亮光,灑在跑道上
“老師,我有點咳嗽,醫生說不可以跑步。”“老師,我昨天打球扭到腳了,跑不了。”“老師,我中午只吃了一個面包,現在有點低血糖,能不跑嗎?”……下午最后一節跑操前,辦公室里經常會聽到這些請假的聲音。請假的理由五花八門,但目的是一致的——不想跑。起初擔心學生在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仍參加跑操會出問題,我大多會選擇和家長電話溝通,家長同意之下就批準請假。
一段時間后,我發現請假的學生越來越多,班里吃苦怕累的風氣有所抬頭。仔細反思,我批假的漏洞在無形中助長了學生的惰性,必須及時止損。在一次跑操中,我一改平日的裝束,換上了運動裝,站在班級方陣的旁邊,做好起跑的架勢,堅定地說道:“唉,太久沒跑步了,英姿颯爽的你們要照顧一下我這個南方小土豆哈,如果我跟不上的話,后面幾個壯漢就架起我跑,我今天誓要跑完全程!”豪言壯志一出,跑道上就常常出現我“飛”起來的場面了!讓我欣慰的是,我的改變與堅持,增添了班級跑操的趣味,成功吸引了班里幾位“小土豆”重歸跑道。
加入跑操洪流中的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在第2、3圈自由跑時會比較散漫,最后一小段基本是走過場。為此,我給每位學生制作了一個巴掌大的小卡片,在卡片的一面備注座位號,另一面寫上:“脂肪本無罪,只是站錯隊。兄弟,跑起來,把脂肪踢出隊?!薄案鐐儯闶桥艿乐?,記得終點處帥一點!”“妞,真巧,我和你都是小土豆,小土豆的精神是——滾也要滾完3圈!”……學生手握卡片參加跑操,在終點沖刺時按順序交給看操的老師,由體育委員于第二天在班級公告欄的“跑操龍鳳榜”登記前一天的跑操名次。
一來二去,我們班有了些許變化:班級方陣旁邊,時不時會出現各科任老師的身影。小小的卡片竟成了跑操時的“尚方寶劍”,座位號旁邊有貼大頭照的,有畫自畫像的,有寫“致彩霞姐”的。班里的公告欄除了“跑操龍鳳榜”,還多了“跳繩升級榜”“足球光速榜”等。兩個學年下來,學生由畏懼體育鍛煉到沉浸式體育鍛煉,班級的體育成績由年級中等水平最終提升到年級第一。這讓我感到,我們一起流過的每一滴汗都帶著光,在跑道上熠熠生輝。
(三)暖光,續在終點處
在學生成長的旅途中,班主任不僅要引導學生設立目標,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克服困難、不斷前進的勇氣和毅力。中考在即,課室響起了學生瑯瑯的早讀聲,我則靜悄悄地在公告欄上寫下對他們的“告白”:
“我喜歡小蕊那陽光般的笑容,贊嘆小林有宇宙般的潛力,相信小燁是黑馬般的存在!愿你們陽光向上,努力奮進!”
“我寵愛機靈果敢的小栩,點贊蓄勢待發的小曈。確信每一次努力,都是幸運的伏筆!”
“我要夸一夸有學霸風度的小正,要贊一贊有學長溫度的小銘!繼續奮斗吧!相信每一個普通的改變,都將改變普通!”
“火焰隊,你們眼里有光,心中有火!十年后,風光無限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努力拼搏的你!還等什么?燃燒吧!少年!”
“陽光隊,不在夕陽西下時幻想,要在旭日東升時努力!你們有向陽而生的韌勁,逆風翻盤的資本,
沖呀!”
“霹靂隊,你們有爆發力,驚雷霹靂劃天宇!你們有感染力,彩虹攜露掛晴空!就剩十天,誰怕誰呀!
加油!”
……
廖廖的一撇一捺,卻在學生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激起了一天的奮斗激情。之后便有了科任老師粉筆字款的“告白”、學生和家長便利貼款的“告白”。畢業那天,三大塊公告欄要么寫滿了粉筆字,要么貼滿了便利貼,滿載了老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勉勵,以及學生對老師和家長的感恩。色彩斑斕的粉筆字與便利貼,宛如雨后彩虹,帶著溫暖,見證了我們“高峰勇攀,冠定吾班”的高光時刻,也續寫了我們日夜攜手備考的故事。
二、共慧,助推學生騰飛的羽翼
學生雖是獨立的個體,但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各種群體的渲染。共慧教育能充分地發揮群體對個體的感染力。共慧,即共同生成、擁有、分享、提升和發展智慧。讓教師、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彼此生成智慧型的“教育生命共同體”,是“共慧”教育實踐努力達成的目標。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嘗試從“共慧教育”的理念出發,借助共慧育人錄、共慧反思表、共慧錯題本等載體,使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合作與分享,匯聚集體的智慧與力量。這種智慧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更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創新思維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
(一)共慧育人錄,提升教育營養值
家庭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缺一不可。當學校與家庭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時,就形成了起激發個體自主發展的內驅力,建構起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的團體,實現1+1>2的育人效果。在開學伊始,我開設了家校“共慧育人錄”,由家長和科任老師以在線文檔的形式輪流記錄分享育人故事、心得或摘抄等,根據記錄的內容設置不同的查看權限及分享渠道,實現教育智慧的共享。
在“共慧育人錄”中,我從情況分析、共慧舉措、共慧效果、育人心得等方面分享了一位逆風翻盤的畢業生的案例:
小瑩升九年級的時候,成績位于班級中等水平,缺乏自我發展動力,學習積極性不高,責任意識淡薄,不參加班級安排的值日任務,自我管控能力比較弱,屢教不改,經常性遲到,上課經常和同學聊天、吃零食、看小說、睡覺等,課后作業馬虎應付。但她寫作時情感描寫細膩,答題時邏輯思維縝密,在伙伴中人緣不錯,能坦然地面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家長是一線教師,自小就將對高學段學生的要求套在小瑩身上,導致家庭教育脫離了孩子的年齡特征,日積月累下,親子關系逐漸僵化。面對升學考試,家長感到十分焦慮,嘗試過與孩子溝通,但效果甚微。
共慧舉措:鼓勵家長嘗試在孩子面前用動作說話,而不是用嘴巴說話,比如把“我愛你”的言語換成出門前、回家后的一個擁抱;把“我很關心你”的言語換成餐桌上的一碟心形炒飯、睡前的一杯溫牛奶、偷偷放在書包里的一顆小星星折紙;把“我一直都很在意你”的言語換成客廳里的照片墻、陪伴孩子在小區跑步的身影等。隨著家長的微變化,小瑩真切地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關愛,慢慢地收斂了叛逆的心性,逐漸重塑親子關系,開始嘗試關注身邊人、身邊事。在班級中,我和同學多次邀請她擔任主題班會的主持人,撰寫主持稿,幫助她體會到她自己不僅是班級的一分子,而且是班級的引領者,從而點燃了她為班級服務的熱情,激發了她的責任意識。此外,我和家長利用一切契機,引導她從抗拒新的語文老師到逐漸發現語文老師竟是一位既有愛心又有才華的“寶藏老師”,開啟了她一發不可收拾的“追星”之路。一個學期后,經常可以看到她在課間纏著老師點評作文,甚至了解到她曾悄悄地和語文老師傾訴了她的煩惱。同時,我借助語文老師的魅力,利用正向激勵法吸引她去關注語文老師辦公桌旁的數學老師、化學老師。
共慧效果:經過一年的努力,小瑩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突破自我,在生活和學習方面都發生了質變,學會了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確立了長遠的自我發展目標,掌握了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最后的中考中,小瑩的語文、數學、化學等科目的分數均位列班級第一、年級前茅,總分為班級第二,被市一中錄取。
育人心得:多維度、深入地認識和了解學生是育人工作的基礎,為有針對性和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提供了依據。育人工作不應是班主任單獨面對的洪水猛獸,而應是教師、家長與學生的共慧前行。在前行中提升自我驅動力,是育人工作的落腳點。作為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工作者,應細心發現孩子的興趣,點燃孩子的激情。
孩子的成長需要兩個翅膀,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家長。長期互相分享“共慧育人錄”,讓家長感受到老師的用心,讓老師看到家長的用力,增進了彼此的信任,同時也為家長和老師教育思維碰撞提供了平臺,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更具智慧。
(二)共慧反思表,喚醒內在驅動力
階段性的反思是喚醒內驅力的重要階梯,所以大部分家長會習慣性地要求學生在考試后做好自我反思,然而這種反思經常無法取得有效的結果,原因在于這種反思經常是命令式的、單方面的、單純查漏的,給予已經受挫的學生更多的是壓力,而非動力。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成長速度,往往忽略了“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父母自我成長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無聲的促進和鼓勵。父母所有的成長都是一種正向的影響。父母改變了,孩子也會隨之改變。由此及彼,針對學生和家長自我反省不足的情況,在一次家長會中,我定下如下的主題:“我們還不夠優秀,但我們努力變得優秀!”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寫“共慧反思表”,以下是兩位家長和學生的案例(見表1和表2)。
育兒先育己。家長的自我反思與成長,為學生提供了最好的示范。學生在家長與班級群體的陪同下,放下了心理包袱,學會了自我反思,在挖掘自身亮點的基礎上,重塑反思的信心與決心,強化了反思后的踐行力。上述兩位學生在初中畢業時都“遇見”了更好的自己,其中案例一的學生在家長的改變下逐漸走出了抑郁的陰霾,案例二的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各自考入了理想的學校。
(三)共慧錯題本,打造學習共同體
學生的成長是多維度的。學校和家長在評價班級文化的過程中,往往比較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成績。學習共同體的建構能較好地兼顧這兩大發展要求。學習共同體是指由學習者(群體)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學習團體,其擁有共同的目標,在一定支撐環境中共同學習,分享各種學習資源,通過互相對話、交流和溝通,分享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在共同活動中逐步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并對這個團體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促進學習者全面成長。
“學習共同體”的實踐理念與“共慧教育”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在班級管理中,我綜合了兩者關于學生合作學習的內核,根據學生的成績及個性特點分成多個共慧小組,每個小組每周都需合作完成“錯題講解表”,要求每個小組在課堂或課下開展圓桌討論,記錄典型錯題的解題思路,選派代表擔任“001號講解員”。教學時間充裕的,則在課堂上由“001號講解員”作為小先生講解錯題;時間較為緊湊的,則將講解表張貼公告欄,允許其他小組提出質疑,并用紅筆標注。各個小組的組長定期匯集錯題表裝訂成冊,在班級內互相傳閱。
創建共慧小組,幫助學生在民主、輕松的思辨中,實現個體思維與群體思維的碰撞,完成自主學習的查漏補缺,也同步涵養了共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此外,我還組織了各共慧小組不記名地為小組成員點贊,或提出成長的建議,引領學生合力建設班級文化,學會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同學長出騰飛的羽翼。
班主任工作屬于學校系統里一種特殊的“教書育人”工作。這項工作具有復雜性、全面性、經常性,但也具有科學性、靈活性、示范性。面對各種班級管理挑戰,我始終以一種飽滿的熱情從事著班主任工作,以一顆熱忱的關愛之心對待著每一名學生。愿在日后的教學路上,我依舊心懷光亮,與學生、家長共慧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