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時代的勞動作業設計,要立足于學生生命全面、可持續發展。立足于學生的生命成長,設計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要優化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內容,豐富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形式,拓展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時空。有效的勞動作業,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力、操作力,更能助推學生生命健康、茁壯、快樂、智慧地成長。
[關鍵詞] 小學勞動;生命成長;主題實踐性作業
勞動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服務性勞動教育三大類型。立足于學生的生命成長視角,教師在勞動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有剛性的勞動課時規定,即落實法定的勞動課程,同時還要設計研發勞動主題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勞動。要擴大學生的勞動時空、優化學生的勞動內容、豐富學生的勞動形式。通過勞動教育,啟發學生的勞動智慧、培育學生的勞動品質、建構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等。
一、優化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內容
從勞動課程的三大類型出發,教師要深入挖掘勞動資源、素材,個性化編制勞動課程。勞動課程不僅包括法定的國家課程,而且包括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地方勞動課程,同時還包括基于學校特色的校本勞動課程以及學生的個體勞動課程。為此,在勞動主題實踐性作業設計中,教師要豐富、優化勞動作業內容。
(一)日常生活勞動教育作業
日常生活勞動教育作業是一種常態性的作業,也是最容易實施的作業。當下,很多學生很少參與家庭、社會勞動,以至于出現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現象。為此,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常態化、自主化的勞動作業實踐。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清潔與衛生”一部分內容之后,就設計了“擦窗戶”的主題實踐作業,讓學生學習擦窗戶、比賽擦窗戶。通過這種日常生活的主題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養成積極參與日常勞動的良好品質和習慣。實踐證明,當勞動以主題作業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并且會出謀劃策,優化勞動的方式,提升勞動的質量。
(二)生產勞動教育實踐作業
生產勞動是指學生借助于指定的勞動資料,讓自己的勞動作用于勞動對象,按照一定的計劃、目的生產產品的勞動過程。生產勞動普遍存在于公司、工廠之中。在小學勞動教育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專題性的生產勞動。如結合信息科技,引導學生展開信息化的生產勞動;結合科學學科,組裝太陽能小車;結合信息科技學科,借助器材進行3D打印等。這樣一種具有工農業生產性質的主題勞動作業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勞動實踐興趣,而且能發掘學生的勞動智慧潛能,激發學生在參與勞動過程中發展創造性思維。
(三)服務性勞動教育項目作業
服務性勞動是指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為他人或者社會提供服務的勞動。服務性勞動包括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在小學勞動教育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研發主題服務性勞動項目,如常見的家電維修、刺繡、烹飪等。作為教師,要結合勞動與技術課程以及學生的具體學情,設計研發出契合學生認知、思維、探究特征的服務性勞動項目主題作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到服務性勞動實踐之中。在勞動與技術課程實踐中,筆者經常引導學生將勞動與技術學科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融合,從而讓學生的主題服務性勞動實踐作業成為一種跨學科作業、跨界作業。如將勞動與科學學科融合,引導學生開展家庭種植;將勞動與美術學科融合,引導學生創作面塑、紙風箏、燈籠等的創作。通過服務性的主題勞動作業實踐,能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科學之美、藝術之美、人文之美等。
優化主題實踐性作業內容,能充分發揮勞動的諸多育人功能,彰顯勞動的育人價值。作為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勞動學科來啟迪學生智慧,更要利用勞動學科課程來健體、潤德、塑美。
二、豐富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形式
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不能只停留在“留”的階段,更應當有效地落實。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的形式豐富,主要包括身體肢體性作業、心智性勞動作業以及融合身心的具身形態作業。勞動的過程,不僅是完成勞動任務的過程,同時也是創作、制造勞動工具的過程。勞動作業不僅具有工具性價值,也具有生產性價值、解放性價值。要鼓勵學生在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的過程中融入新科技、新工藝等。勞動作業不是單純的勞動,而是要通過引導學生完成勞動作業,達到“以勞育人”的目的。
(一)操作為主的主題作業
動手操作的主題實踐勞動作業,是常見的勞動作業。作為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為此,學校要開辟學生的勞動空間,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勞動。如每一次節日到來之際,引導學生結合節日的內涵裝飾教室墻壁等。主題實踐性作業,也可以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制作,如制作涼帽、蒲扇、書簽、胸卡等。在互聯網、大數據融合的今天,筆者不僅引導學生開展線下操作性的作業,同時引導學生開展線上操作性的作業。例如,筆者引導學生建構博客、網站等,讓學生開展虛擬性、數字型的操作勞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動手操作作業實踐情況,對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過程和成果等進行評價。為了讓學生的動手操作性主題作業具有系統性、結構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年齡特征,對操作主題作業內容進行整體謀劃,從而建構、完善學生動手操作的主題實踐勞動作業體系。
(二)思維為主的主題作業
對于勞動的認知、理解,我們不能僅僅將勞動視為體力勞動,同時還要觀照學生的腦力勞動。腦力勞動的過程就是認知、思維和想象的過程。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設計一些方案、圖紙,引導學生思考一些策略、路徑,引導學生謀劃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案等,這些都屬于動腦思維性的主題實踐勞動作業。如父親節、母親節到了,引導學生設計一個小禮物贈送給父親、母親;教師節到了,引導學生設計一個小禮物贈送給老師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動腦筋,設計禮物,通過禮物表達自己的想法,讓禮物代表自己說話等。思維為主體的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認知、豐富學生的想象。
(三)做思融合的主題作業
小學勞動課程的主題實踐作業,往往是一種手腦結合、做思融合、做思共生的作業。在教學中,教師不能采用說教的方式,而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勞動的過程就是學生具身認知的過程。設計研發主題實踐的勞動作業,要秉持“做中學”“玩中學”“創中學”的思想,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大膽猜想、大膽嘗試、大膽實踐。如針對很多學生喜歡吃零食這一現象,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我們的零食吃得放心?很多學生想出了購買零食的訣竅,還有一部分學生表達可以讓自己的媽媽動手做零食。從學生的想法、點子出發,筆者引導學生設計了“做零食”的主題作業活動。由此,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己動手做零食。在主題勞動作業實踐中,學生將自己的勞動過程拍攝下來,并上傳班級群,彼此之間展開深度研討與交流。在具身性勞動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設計、制作、試驗等。通過做思融合的主題勞動作業實踐,能有效地融入、滲透勞動觀念,培育學生的勞動意識。
勞動作業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作為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勞動作業的設計、研發過程中。要在勞動作業中融入、滲透相關的勞動觀念,在學生的心靈中播種勞動的種子。作為教師,不僅要立足于學生的自然生命成長視角,更要立足于學生的社會生命、精神生命成長視角,來設計、研發勞動作業。通過勞動作業的設計,實現對學生精神生命的價值引領。
三、拓展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時空
對于學生來說,主題實踐的勞動作業不僅是在學校課堂上展開的,同時還可以融入生活中。要積極拓展、延伸學生的主題實踐勞動作業時空,擴大學生的主題實踐勞動作業場域。通過作業時空的拓展、延伸,注入大量的勞動課程資源、素材等,從而讓學生的主題實踐勞動作業豐富多彩。
(一)開辟教材內外時空
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往往是一種跨學科、跨界作業。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的內容往往是超越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多學科內容,是學生的生活化內容。作為教師,要積極主動地開辟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教材外時空,讓教材內外的內容貫通、融合起來。為此,教師一方面可以以教材為依托,從教材的主題出發,對教材習題進行資源、素材的開發。如蘇科版《勞動與技術》課程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主要內容為“傳統工藝制作”。具體而言,有“編制網袋”“編花籃”“中國結”等。以“編花籃”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各種材料來編,讓學生編制不同的花籃樣式,這是基于教材內容的作業素材、資源的時空拓展。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入相關的傳統工藝項目,如引導學生展開地域特色性的工藝制作,引導學生展開家族特色性的工藝品制作。這樣一些作業內容、形式、資源、素材等的引入,大大拓展、延伸了學生的作業時空。
(二)開辟課堂內外時空
在主題實踐性勞動作業設計中,教師還要開辟課堂內外的時空。開辟課堂內外的時空,就是指作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另一方面可以將作業時空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生活中完成。事實上,很多勞動實踐作業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是完成不了的,必須延伸到課余、校外,延伸到學生生活的世界之中。如在主題實踐作業設計中,筆者就引導學生開辟自己的勞動場域、勞動基地,讓學生創建自己的“小菜園”“小飼養園”“小加工廠”,打造自己的“創意坊”“勞動站”“實踐館”等。通過課堂內外時空的融合、融通,提升學生的主題實踐勞動作業的質量,優化學生的主題實踐勞動作業的品質。通過勞動場域的設計、研發,發展學生的勞動時空規劃、整體籌劃的能力。
(三)開辟網絡內外時空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教師不僅要開辟線下的勞動作業實踐場域,同時還要開辟線上的勞動作業實踐場域,將線下與線上的勞動場域相結合。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建關于勞動實踐的網絡博客、網站等,讓學生不僅積極打造實在性、物質性場域,更能打造虛擬性、數字化的勞動場域,讓學生的虛擬性、科技性、數字化勞動成為可能。如引導學生進行“三維打印”“智慧種植”“電路設計”等的網絡化勞動。在勞動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硬件環境,更要引入相關的軟件資料,從而開辟學生的網絡勞動時空。通過網絡內外時空的勾連、融通,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科技之美,而且能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藝術之美。
新時代的勞動作業設計,要立足于學生生命全面、可持續性發展。新時代的勞動作業設計,要讓理論與實踐融合、精神與行動融合。有效的勞動作業,可以健體、可以塑美、可以啟智、可以潤德。有效的勞動作業,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實踐力、操作力,更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催化劑、調味劑,能助推學生生命健康、茁壯、快樂、智慧地成長。作為教師,既要充分發揮勞動作業的育人功能,更要彰顯勞動作業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肖紹明,扈中平.新時代勞動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40(08):42-50.
[2]紀海龍.勞動教育跨學科實施的可能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23(08):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