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校與家庭在孩子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上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家庭為孩子奠定了社會認知的情感基礎,學校通過科學系統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孩子將這些情感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能力。因此,家長應與學校保持密切的溝通,共同關注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的發展,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支持性的成長環境。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充分了解當下孩子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的現狀,文章對常州市金壇區中小學開展問卷和訪談調查,分析并總結存在的問題,根據前人研究和自身教育實踐提出可行的應對策略,以期為后續的深入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家校合作;協同培養;社會與情感能力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2021年10月,我國首部針對家庭教育的專門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發布且于2022年1月正式實施,標志著國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實現國家21世紀的奮斗目標,需要將原來學校的常規教育形式轉變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培養的合作共育模式,從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學生對自我、他人及社會進行認知、管理的個性心理特征屬于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也是學生個體在復雜的成長環境中掌握、應用的核心能力。對于學生而言,良好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既能夠幫助他們減輕學習負擔,提升學習積極性,推動學業發展,同時還能夠促進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從長遠來看,社會與情感能力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從國家層面來看,加大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育力度,既能夠更好地改革我國基礎教育,同時還能夠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并且還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促進社會健康穩定的發展。
一、家校協同培養的意義與影響
協同培養對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有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研究表明,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緊密合作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在學校與家庭中都得到充分關注和培養的學生,在人際交往、情緒調節和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表現會更加優秀,其社會與情感能力比僅由單一環境培養的學生更加出色。
這種協同培養,不僅可以為學生建立起堅固的友誼之橋,更能為他們未來的生活鋪設堅實的基石。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學校與家庭,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兩個重要驛站,其協同作用就如同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的大門,讓他們的成長之路更加絢爛多彩。
協同培養還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降低學校與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分歧。學校與家庭在教育理念與方法上達成共識,能為學生營造更為和諧、統一的教育氛圍。這樣的環境,對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同理心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總之,家校協同培養對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與合作,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有利于他們全面發展的教育環境。
二、家校協同培養的角色與責任
學校是提升學生社會能力的重要場所,承擔著培養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重任。學校通過課程教學、活動課程以及校園文化等多種途徑,塑造著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在學校的集體生活中,學生學會了與他人合作、溝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子。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課程,開展各類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鍛煉社交能力的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合作、溝通等技能,從而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此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培養學生情感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干預,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情感表達和調控機制。
家庭是滋養孩子情感的港灣。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性格與情感。家庭氛圍的和諧與否,直接關系到孩子是否具備健康的情感表達能力。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環境,培養出的孩子更自信、更樂觀,他們在面對困難時能夠積極應對。相反,家庭環境中的沖突和矛盾則可能導致學生情感的不穩定,甚至引發心理問題。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因此,學校與家庭之間必須緊密合作,建立起有效的溝通與合作機制,共同制訂培養計劃,確保學生在學校與家庭中都能得到全面而連貫的教育,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例如,家長可以定期與教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和需求,以便在家庭教育中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引導。同時,學校也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如家長志愿服務、家長課堂、成長儀式等,讓家長更加深入地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
三、家校協同培養的引領與策略
(一)增進教師情感教育深度,促進學校培養效能提升
學校承擔著培養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重任。學校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情感能力培養的基礎。課程不僅指導學生如何識別和理解自己的情緒,還教會他們如何有效地表達和管理這些情緒,尊重和理解他人情緒。例如,采用情緒日記或情緒繪畫等創新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情緒并找到適當的應對方式。此外,學校還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來培養學生的情感能力。一些學校組織心理健康講座和情緒管理工作坊,能有效幫助學生了解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并掌握相關技巧。
然而,鑒于學生所處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他們在性格及社會化發展方面呈現出不同之處。因此,教師還需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性地開展差異化輔導。通過高效的家校溝通,教師才能深入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及日常生活表現,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家長期望,從而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心理需求和家庭狀況,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培養策略。比如,在某些特殊家庭中,會出現父母關愛“缺位”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應該通過情感教育“補位”的方式予以緩解,確保所有學生獲得更高層面的情感教育和價值認知。
(二)提升家長情感教育能力,保障家庭教育功能發揮
家庭環境作為學生成長的初始課堂,對學生的情感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實證研究證明,家庭氛圍的溫馨和諧與否直接關系到孩子情感發展的狀況。顯而易見,在充滿愛與支持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更有可能形成積極且穩定的情感表達和應對機制。相反,家庭環境中的沖突和冷漠可能會引發孩子情感的困擾和障礙。
家長不僅是孩子情感的依托,更是他們行為的引導者。父母在日常互動中的情感交流、情感表達的示范以及情感調節策略,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情感發展。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孩子日常的情緒表達和調節上,更在深層次上影響著他們未來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
因此,家長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以民主型家長代表為例,民主型家長能夠與孩子平等溝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往往具備較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也更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良好的家校合作要從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長的教育方式入手。學校通過給家長提供正確的教育觀念,使家長摒棄過分關注子女成績的想法,轉而關注孩子全面發展及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家長則通過學習,懂得提供愛與安全感、給予陪伴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形成有利于孩子健康發展的家庭環境。
同時,家長們也要認識到,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都是獨特的。家長在培養孩子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時,應根據孩子的個性需求,因材施教。以孩子的興趣點為抓手,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使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不斷提升自我。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更加注重與孩子的溝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于不同性別的孩子,家長也應根據性別特點調整教育方式,以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三)組織社會實踐主題活動,推動家校聯動效應生成
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活動不僅是學生了解社會的窗口,更是他們鍛煉情感能力、塑造積極人生態度的平臺。學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可以培養自己的情感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策劃各種豐富的活動以吸引家長的參與,可以有效加強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例如,舉辦一些親子閱讀、親子手工課和社區義務勞動等活動,可以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意志力、團隊合作精神等。再如,學校舉辦的10歲成長儀式、14歲青春儀式,是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盛大活動,家長們可以更加了解孩子,孩子們也能感受到家長的支持和鼓勵,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信任。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正是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具體體現。學校與社會機構、企業等合作,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了參觀、志愿服務等多元展現的機會。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學生可以鍛煉自己溝通、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同時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培養同理心和集體意識。家長們也能通過現場的操作指導,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教育子女。
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更讓家長們參與其中,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四)構建家校溝通合作機制,提升家校一體共育質量
建立有效的家校溝通與合作機制,是協同培養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基礎。這不僅有助于雙方全面了解學生在不同環境中的表現與發展需求,還能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優化。研究顯示,當家校建立有效溝通途徑時,學生的情感調節能力及學業成績將得到顯著提升。
以“家長會”為例,這是一種常見的家校溝通與合作方式,為家長和教師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通過定期會議和活動,家長可以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課程安排及孩子的在校表現;教師則能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及潛在困境。這種雙向溝通有助于雙方共同制定更符合學生個體特征的教育方案。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家長開放日、家長課堂等活動,促進家校溝通與合作。
隨著科技進步,家校溝通與合作的方式不斷創新。現在應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開展情感教育,如通過微信群、QQ群等網絡平臺與家長實時互動,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渠道合作模式。這些現代化溝通方式不僅提高了溝通效率,還使雙方更便捷地共享教育資源,共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和諧、有利于成長的環境,助力他們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成績。
總之,學校與家庭在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上的合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和家長需要保持耐心和信心,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變化。通過不斷地溝通、交流和實踐,相信學生一定能在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呵護下茁壯成長,成為具備健康情感和社會能力的優秀個體。
[參考文獻]
[1]杜媛,毛亞慶.基于關系視角的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構建及發展研究[J].教育研究,2018,39(08):43-50.
[2]李惠霞,韓寶國.基于社會情感學習理論的家校合作探究[J].中國教師,2018(0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