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鄧小平光輝的革命歷程中,解放和主政大西南是一個重要階段。他領導西南局工作期間,西南地區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把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和西南地區的實際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制定正確的政策和策略;關注政策和策略的實施步驟與細節,強調正確實施,精準有效;強調取得革命勝利后黨對干部要求應該更加嚴格,黨的干部對黨要忠誠老實;堅持人民至上,反復強調要團結和依靠人民群眾建設新西南。主政西南時期突出展現了鄧小平善于把握大局、善于在復雜情況下開創工作新局面的卓越政治智慧和光輝思想風范。撫今追昔,領悟他的政治智慧,學習他的思想方法,對于我們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主政西南;治理實踐;政治智慧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21(2024)06-0072-10
〔作者〕蔣永清,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編審,北京100017
中共中央西南局存在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西南地區的長遠發展影響深遠。回望西南局篳路藍縷、艱難創業的崢嶸歲月,始終與鄧小平的名字緊密連在一起。在鄧小平光輝的革命歷程中,解放和主政大西南是一個重要階段。2024年8月22日,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情回顧了鄧小平同志一生的豐功偉績,高度評價了他為黨和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勛,其中就評價道:“新中國成立之初,鄧小平同志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主要負責人。他和劉伯承、賀龍同志率部解放大西南,領導政權建設,參加領導進軍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工作,推動西南地區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①習近平高屋建瓴的評價有助于我們站在新時代發展的高度深刻理解鄧小平主持西南局工作的豐功偉績。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向各野戰軍發出指示,作出向全國進軍的部署,并把解放大西南的任務交給了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第二野戰軍。解放大西南成為全國解放的關鍵一環。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西南局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鄧小平與劉伯承等堅決執行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確定的軍事戰略方針,采取軍事進攻與政治瓦解相結合,機動靈活地部署兵力,先后解放貴陽、重慶、昆明、成都等地,結束了國民黨集團在大陸的反動統治。
為了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在主持西南局工作期間,鄧小平做了大量爭取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經過艱苦工作,1951年10月26日,西藏終于獲得和平解放,五星紅旗在雪域高原高高飄揚。至此,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圓滿完成了解放大西南的歷史重任。
主政大西南時期,鄧小平著眼西南地區的長遠發展,立足重慶、經略西南,深謀遠慮、運籌帷幄。他把保衛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領導進行了清匪、反霸、減租、退押斗爭,在此基礎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通過這場史無前例的巨大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使“耕者有其田”的社會理想變成現實,為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根本條件,為工農、城鄉關系的調整準備了必要條件。
城市是西南發展的樞紐,也是解放之初矛盾集中的地方,鄧小平深知做好城市工作的重要性。他舉重若輕、舉要馭繁,領導開展了城市接管、平抑物價、穩定金融、建立和發展國營經濟、推動私營工商業恢復發展等工作,順利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各項任務,建立起新民主主義經濟秩序,為后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
針對西南少數民族聚居的特殊情況,鄧小平高度重視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做好民族工作的原則性意見,并身先士卒帶頭做少數民族人士的工作,充分照顧少數民族利益,妥善處理民族矛盾,使西南出現了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此外,在統一戰線、文化教育、黨的建設等各方面,鄧小平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從1949年11月到1952年7月,鄧小平在西南工作和生活了兩年零八個月。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鄧小平主政的西南地區經歷了從舊社會到新社會的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就鄧小平個人而言,他經歷了從戎馬揮戈、領軍打仗到偃武修文、主政一方的大轉變。作為新中國的開國元勛,他在經略西南時成功地實現了從“打天下”到“治天下”的工作轉型,充分展現了文武兼備、勵精圖治的雄韜偉略。他的思想主張首次于和平時期在一個大的戰略區域中得到實施,理想抱負得到充分實踐。他取得的卓越成就為日后進入黨中央工作、并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鄧小平對他主政西南時期的工作無疑是滿意的。他在晚年評價說:進軍西南,改造九十萬起義、投誠、被俘的國民黨官兵,消滅九十萬土匪,發動六千萬群眾,提高我們部隊六十萬干部戰士的質量,“這四項任務都完成得不錯”①。親歷過那段歷史的民主人士梁漱溟也對鄧小平的工作成績贊譽有加。1951年9月3日,他在赴西南調查考察回到北京后對毛澤東說:“四川解放不到兩年,能出現這樣安定的情勢,不容易。……四川這一局面的取得,首先得推劉伯承、鄧小平治下有方,特別是鄧小平年輕、能干,所見所聞,印象深刻。”②毛澤東則說:“梁先生看得蠻準,無論政治還是軍事,論文論武,鄧小平都是一把好手。”③
作為主政一方的領導者,鄧小平立足西南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回顧他的治理實踐,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堅持實事求是,把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和西南地區的實際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制定正確的政策和策略
堅持實事求是是鄧小平一生鮮明的風格特點。主政西南時期,鄧小平從區域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他指出:“中國共產黨能夠在革命中發揮先鋒隊作用,就是因為我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將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了,變成中國人民自己新鮮活潑的東西。”④他多次強調:“我們的工作態度是實事求是,老老實實”⑤,無論是做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工作,“都應該采取這種態度”⑥。
結合實際情況及時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是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951年12月,黨中央作出開展“三反”運動的決定后,考慮到西南地區干部隊伍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鄧小平立即決定停止原本安排的整黨學習,全力轉入西南地區的“三反”運動。毛澤東對此非常贊成,為中共中央起草《中央關于西南局決定停止整黨學習全力轉入三反給各中央局的電報》,推薦西南局的做法。電報指出:“中央認為西南局停止原訂整黨學習計劃,全力轉入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整風運動,是完全正確的,請各中央局也照這樣做。”①
作為主政一方的領導者,鄧小平處于中央政策與區域實際對接的樞紐位置。他既需要堅持落實黨中央統一部署的原則性,又需要考慮結合區域實際落實的靈活性,處理好戰略與策略、決策與執行、落實與反饋之間的關系。1952年2月,西南地區“五反”運動開展后,出現了一些“左”的錯誤傾向,不少工商企業停工歇業,建筑行業工人失業情況尤其嚴重。針對這一問題,鄧小平在致毛澤東并中共中央的電報中指出:“如不迅速設法解決,將使我們陷于被動地位,甚至影響‘五反’的深入。”②中共中央復電表示完全同意。毛澤東在修改電報稿時還加寫了“請各中央局嚴重地注意解決鄧小平同志電報所提出的那些同樣的問題”③。
堅持實事求是,就需要及時發現和糾正工作中發生的一些錯誤偏向,確保政策和策略的正確性。鄧小平密切關注西南各地將宏觀政策轉化為當地措施時的動向,始終強調策略的重要性。針對一些地方在土改工作中出現的不講政策、不講紀律等錯誤現象,他在為西南局起草的復電中明確要求予以糾正,強調:“運動越深入,群眾運動越高漲,干部越高興的時候,就是我們各級黨委越要加強領導的時候。因為這往往就是最容易出毛病的時候。”④對于“左”的錯誤傾向,鄧小平經常性地及時調整政策,指導地方及時解決。
(二)關注政策和策略的實施步驟與細節,強調正確實施,精準有效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鄧小平非常重視政策和策略的正確實施問題。他對于事關全局的重大政策和策略,總是盯著不放、狠抓落實,指導各地根據不同情況正確實施。他領導進軍西藏和西南退押問題,是其中的兩個典型案例。
在執行進軍西藏的任務中,鄧小平多次強調:西藏是少數民族地區,政治、軍事、經濟、宗教和文化都有其特殊性,政策性很強。解放西藏有軍事問題,但軍事與政治相比,政治是主要的。解放西藏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飯。軍事與政治協同解決,政治重于軍事。⑤他的這些思想觀點,統一了進藏干部的思想認識,為順利完成任務作了充分準備。
民族、宗教問題是部隊進藏后必然會碰到的最敏感的問題。鄧小平在各種會議上反復強調要正確執行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指示進藏部隊像當年長征路過康藏地區的紅軍部隊一樣,尊重西藏僧俗群眾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用自身有組織、有紀律的模范行動增強漢藏人民之間的團結。他提出,要用正確的政策掃除中外反動派的妖言迷霧,消除歷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閡和成見,把西藏廣大僧俗群眾和愛國人士團結到反帝愛國的旗幟下。①在他的要求下,進藏部隊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贏得了西藏僧俗各界人士的交口贊譽。
領導西南地區農村的階級斗爭,極大地考驗著鄧小平的政治智慧。進行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是改變農村階級力量對比,幫助農民翻身做主人的必要途徑,也是進行土地改革的前奏。其中,退押斗爭最為復雜,政策性也最強。鄧小平花了很大的精力指導退押斗爭。針對有的地方提出把富裕中農得到的減退果實分一部分給貧雇農的意見,他在西南局復電中明確表示反對,指出:“我們同志關心貧雇農經濟情況的改善是對的,而且我們今后要貫徹長期的從各方面去扶助貧雇農的政策,但絕不可以采取損害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利益的錯誤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②后來,鄧小平進一步分析這一錯誤意見的危害說:“這還是想一次就解決貧雇農困難或滿足貧雇農要求的思想在作怪。其結果將是在政治上破壞農民的團結,經濟上大大地破壞農民生產積極性,而貧雇農的困難也并不會因此而獲得多大的解決。”③
考慮到推進農村革命與堅持統一戰線的復雜關系,鄧小平親自處理龍云、熊克武、劉文輝、鄧錫侯等著名民主人士及其親屬的退押問題,從而減少了黨外人士反對退押的阻力,使這個問題得以順利解決。總體而言,西南的退押斗爭政策分明,措施有力,成效顯著,深得毛澤東贊賞。毛澤東曾將鄧小平的有關報告批轉給中央領導人傳閱,還送給四川籍民主人士、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張瀾參閱。張瀾在給毛澤東的信中稱贊鄧小平的報告“關于退押進行情況言之甚詳,處理亦甚當”④。
(三)強調取得革命勝利后黨對干部要求應該更加嚴格,黨的干部對黨要忠誠老實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⑤主政西南時期,鄧小平把多年帶兵經驗與西南地區面臨的形勢任務結合起來,積極探索黨在執政條件下的干部隊伍建設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
鄧小平認為,黨的干部首先要做到對黨忠誠老實。早在進軍西南之初,他就在干部大會作了《論忠誠與老實》的專題報告,強調:“忠誠與老實是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具有的品質。忠誠就是將全部真情率直而老實地向黨坦白出來,就是要忠實于黨的事業,忠實于人民的事業。……另外還要老實,唯物主義本身就叫‘老老實實’,馬列主義、唯物主義的執行人更必須老老實實。”①他認為,一個自覺的革命者無論何時何地,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做到忠誠老實,對黨要忠誠,對群眾要忠誠,要老老實實地說話,老老實實地辦事,老老實實地做人。
主政西南之初,相較于當時的遼闊地域和龐大人口,干部數量十分有限。鄧小平強調,牽牛要牽牛鼻子,三萬部隊和地方干部是西南干部隊伍的骨干,要完成“提高60萬”人民解放軍部隊的任務,最重要的是提高這三萬骨干的質量。他說:“西南工作的根扎得正不正,就看這三萬人的作風正不正。如果作風不正,根扎歪了,就會貽害無窮。”②為貫徹鄧小平的這一思想,西南局將整風的重點集中在這三萬領導干部身上。
重慶等西南地區大中城市解放后,部分黨員干部在勝利面前未能經受住“進城”的考驗,出現了喪失理想、輕視工作、貪圖享受、鋪張浪費等問題。針對功臣思想、享樂思想、脫離群眾思想等錯誤傾向,鄧小平指出:“對于取得革命勝利的黨的要求,是要嚴還是要寬呢?對于干部,特別是對老干部的要求,是要嚴還是要寬呢?我們的回答是應該更加嚴格,對黨的組織要更嚴,對干部的要求要更高。”③他說:“只有這樣,才能使黨組織力量更加堅強,使同志們更加進步,我們的任務才能圓滿地完成,我們的事業才能大踏步地前進!”④
作風建設需要長期堅持,要糾正享樂思想領導干部必須嚴于律己,率先垂范。鄧小平的大弟鄧墾1949年跟隨二野到西南,雖然都在同一個城市工作,但來往都比較少,鄧小平對他沒有什么特殊照顧。他的二弟鄧蜀平新中國成立前當過鄉長,是當時的舊人員,鄧小平要他好好學習、好好改造,不要有得到什么照顧的奢望。
(四)堅持人民至上,反復強調要團結和依靠人民群眾建設新西南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所在、力量所系。鑒于“西南問題至為復雜”⑤,“大家忙得氣都喘不過來”⑥的現實情況,鄧小平明確提出,要團結和依靠群眾建設新西南,“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須符合人民的利益”①。
人民的利益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鄧小平說:“共產黨、毛主席為什么要領導革命?就是要使人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解放,生活一天一天獲得改善。”②在他看來,所謂對人民有利的事,就是事關柴米油鹽的事。“如過去鹽一元一斤,現在只要九角九分;過去只能吃一斤鹽,現在能吃一斤一兩;以前過年過節沒有肉吃,現在可以買肉吃。這些哪怕是極小的經濟問題,都能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使人民對政府和干部更加擁護。”③
解放之初,投機分子瘋狂倒賣銀元,重慶物價水平甚至超過了一些沿海大城市,穩定物價成為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鄧小平深刻指出:“如果不能穩定物價,我們就要脫離群眾。”④他當機立斷領導西南財經委員會采取平抑物價的多項措施,逐步穩定市場價格,也穩定了人心。
就業、勞資關系、教育等問題與人民基本生活密切相關。鄧小平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指導性的重要意見。比如,在城市失業者的就業問題上,他主張“采取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的辦法”⑤。在勞資問題上,他不僅積極落實“調節勞資、兩利兼顧”的政策,而且將勞資雙方訂立集體合同視為解決勞資糾紛的重要方式。為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西南地區開展了大規模識字運動和工農干部文化補習的業余教育,創辦工農干部文化補習學校(班)、工農速成中學、工農業余學校等。
人民的利益既有經濟利益,也有政治利益。讓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翻身,有合適的渠道表達意愿,參與國家管理,就是人民的政治利益。鄧小平領導西南局按照黨中央的各項指示精神,認真執行在西南地區如何建設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等重要政策,以有效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利益。在鄧小平看來,各級各界代表會議是聯系群眾最便利、最主要的方式。他要求:“無論城市農村,均須注意團結大多數人的工作,迅速與各界見面,盡快地籌備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⑥他還對會議召開的時間、內容及形式等細節問題悉心指導,主張“各界人民代表會不僅要認真地開,而且要經常地開”,“學校可以開學生代表會議、教員代表會議,縣里可以開各界代表會議,區鄉可以開農民代表會議”。⑦
鄧小平非常關心西南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他把教育作為治本之策,采取了“迅速創辦民族學院,吸收一些青年進民族學院深造”①的辦法,為逐步提高少數民族青年的文化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推動了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恢復和發展。他還提出“培養少數民族醫務干部,同時可以針對各地區特殊疾病訓練專門的醫務人員”②,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健康事業指明了方向。
主政西南的崢嶸歲月,突出地展現了鄧小平善于把握大局、善于在復雜情況下開創工作新局面的卓越政治智慧和光輝思想風范。撫今追昔,領悟他的政治智慧,學習他的思想方法,對于我們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高瞻遠矚,善于從戰略上思考問題、把握方向
鄧小平目光遠大,善于從全局上思考問題。在受命經略大西南伊始,他就從空間與時間、現實與未來的維度提出了建設大西南的戰略任務。他說:“西南人口七千萬,是全國戰略的大后方,建設條件也很好,是將來的大工業區之一。”③由此,他提出實現這個戰略任務的三大法寶:搞好內部團結、依靠西南人民、搞好統一戰線。在領導西南地區的土地改革工作時,鄧小平考慮到西南地區的現實,充分認識到這一任務的艱巨性,將其定義為“一個大的戰略問題”,稱“這是一個大戰役”,“比我們渡長江不知要大多少倍,比我們剿匪也不知要大多少倍”。④他從戰略的角度,把土改稱作西南的“渡江戰役”。
鄧小平還善于在把握戰略全局中推進各項工作。1950年6月中旬,他在成渝鐵路動工典禮上致詞:“我們進軍西南時,就下決心要把西南建設好,并從建設人民的交通事業做起。”⑤他認為,成渝鐵路的修建,“對西南和四川人民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政治上和經濟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不但可以帶動四川的經濟建設,而且可以爭取人心,穩定人心,給人民帶來希望”。⑥1952年7月1日,成都和重慶兩市同時舉行慶祝成渝鐵路通車典禮,僅重慶市就有兩萬人在菜園壩重慶車站舉行盛大集會。成渝鐵路的開通,為西南許多工業企業發展找到了出路,加強了西南地區人民同外界的溝通與交流。這些事例充分展現了鄧小平作為一個戰略家敏銳的思想和遠大的目光。
(二)提綱挈領,善于抓住重點、以點帶面打開新局面
根據不同時期的形勢任務,抓住主要矛盾,有重點、有步驟地推動工作全面開展,是鄧小平的一個重要工作方法。他多次強調:“凡能集中解決主要問題的成績都好;凡屬沒有中心,什么問題都企圖解決的成績都差。”①西南解放初期,面對猖獗的土匪勢力,剿匪就是保衛和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首要任務。鄧小平指出:“剿匪已成為西南全面的中心任務,不剿滅土匪,一切無從著手。”②為鞏固重點剿匪成果,他又根據東北剿匪經驗提出了“槍換肩”③的剿匪形式,全面、深入地開展清剿散匪的活動。在西南“鎮反”運動中,他部署了重點打擊對象。西南剿匪、鎮反運動的成效得到毛澤東的高度評價:“路線正確,方法適當……成績極大,甚為欣慰,望即通令所屬,予以嘉獎。”④在西南恢復和發展生產過程中,鄧小平先是根據實際情況確立了“接管城鄉”、“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農村經過土地改革之后,重點又回到城市”⑤的三步走的“工作重心轉移方針”,隨后根據接管城鄉政權后各項工作的推進情況,實事求是地調整為城市與農村并重,系統而又獨創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以及一系列措施辦法。1952年6月西南局正式提出立即真正地把工作重心轉向工業、轉向城市,并決定“抽調二十個地委書記、一百三十個縣委書記轉做經濟工作”⑥,為即將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作必要的準備。鄧小平就是這樣一步步抓住重點,在復雜情況下不斷開創主政大西南工作的新局面。
(三)統籌兼顧,善于正確處理當前和長遠、全局和局部的關系
鄧小平在不同階段抓工作重點的同時,又能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各項工作。重慶解放之初,他曾明確提出:解決經濟問題,有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分。⑦在領導城市管理和工廠接管工作時,他一方面著重批評了黨內普遍存在的看不起工人的思想,明確要從政治上、文化上、生活和福利上關心工人階級;另一方面,親自主持召開企業工人代表會,說服工人取消過高工資要求,團結資方合力爭取生產恢復。對此,他解釋說:“如果我們只講眼前利益,要工人有飯吃還要吃得好是可以的,但為時很短。因為工人要多得工資,資本家拿不出來就要關工廠的大門,這就不符合工人階級的長遠利益了。”①只有全盤考慮問題,才能鞏固人民政權,也才最符合工人階級的長遠利益。
在結合本地實際貫徹執行黨中央全局決策方面,鄧小平堪稱模范。他起草的文電、報告常常被毛澤東批轉各地參考。據初步的公開統計,1950年4月至1952年3月,毛澤東對鄧小平所送文電作出的批示有30多份。這些批示反映了毛澤東對鄧小平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認可,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鄧小平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關系的領導方法與為政風范。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鄧小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充滿著深邃的辯證思維,閃爍著唯物辯證法“兩點論”的真理光芒。
1952年7月,鄧小平離開西南到中央擔任領導職務,翻開了政治生涯的新篇章。他在主政西南時期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為西南地區政權鞏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和黨的建設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他卓越的政治智慧、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及貫穿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產生于當年應對復雜工作局面的現實需要,也是我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歷史已經過去70多年,這些智慧和方法對于我們今天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①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4年8月23日。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3頁。
②《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92頁。
③《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92頁。
④《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53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0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0頁。
①《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52頁。
②《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41頁。
③《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16頁。
④《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30頁。
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回憶鄧小平》(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317頁。
①余瑋:《世紀小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1頁。
②《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81頁。
③《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87頁。
④《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88頁。
⑤《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6頁。
①《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842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4頁。
③《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82頁。
④《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85頁。
⑤《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第44頁。
⑥《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第46頁。
①《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第216頁。
②《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5頁。
③《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5頁。
④《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3頁。
⑤《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6頁。
⑥《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4頁。
⑦《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7-68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頁。
②《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7頁。
③《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第4頁。
④《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第133頁。
⑤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等:《鄧小平與大西南(1949-1952)》,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20頁。
⑥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等:《鄧小平與大西南(1949-1952)》,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20頁。
①《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4-135頁。
②《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899頁。
③《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910頁。
④《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962頁。
⑤《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4頁。
⑥《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70頁。
⑦《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頁。
①《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頁。
(責任編輯付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