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系統全面的理論體系。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其理論主題,文化自信論、文化創新論、文化使命論、文化化人育人論、人類文明進步論、文化建設領導論等構成其基本范疇,民族復興與世界發展是其邏輯主線,人民至上是其價值內核。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內容的科學性、生成的時代性、映現與確證的實踐性、視野與情懷的世界性等顯著理論特性。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提升其傳播效能意義重大。對此,需要注重透徹闡釋,深化對這一思想的理論研究;注重敘事抵心,加強這一思想的共情敘事;注重實踐說服,使國內文化建設與全球文明倡議的實踐持續取得成效;注重載體賦能,推進這一思想的傳播載體運用。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傳播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全人類共同價值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21(2024)06-0061-11
〔基金項目〕2021年安徽省教育廳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網絡傳播的社會心理機制”(SK2021ZD0007);2023年安徽省教育廳科研編制計劃重點項目“中國式現代化對外話語體系建構研究”(2023AH050002)
〔作者〕劉勇,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安徽合肥230601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及實踐總結,開啟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諸多結構要素,體現了顯著的理論特性。當前,學界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結構要素、理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較豐富的研究成果。關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容結構,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九個堅持”“兩個結合”“十四個強調”以及“七個著力”為主要內容①;也有學者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蘊涵文化的使命任務、價值功能、發展方向等“八重維度”②;還有學者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包括文化使命論、意識形態建設論、文化自信論、精神文明建設論、核心價值觀建設論、文化強國論、文化發展論、文藝創作論以及國際文化交流論等內容③。在理論特性方面,學界普遍認為,“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征。也有學者對其特征進行更為具體的概括:第一,顯著的科學性。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包含一系列宣傳思想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④。第二,深刻的人民性。它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成果由誰共享”等重大課題,其思想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特征⑤。第三,強烈的實踐性。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什么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什么要加強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怎樣加強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科學回答了文化層面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應新時代文化發展需要而生,并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豐富和發展⑥。學術界的已有成果為深入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而對于這一思想結構要素以及理論特性的研究有必要不斷深化。同時,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也有必要不斷提升其傳播效能,加強其傳播效能提升的研究,目前相關研究成果還較少,這也是不可忽視的研究方向和重要學術生長點。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嚴謹的系統,內部存在著理論主題、基本范疇、邏輯主線、價值內核等諸多要素。只有明晰這些要素,才能科學把握這一思想。
(一)理論主題: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主題是帶有根本性特征的中心問題。所謂理論主題,簡言之就是理論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或研究對象。從主題內在特性的維度看,一方面,理論主題聚焦中心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關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領域,是習近平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經驗總結與重大理論創新。然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領域呈現動態變化特征,習近平文化思想主題的概括自然要體現這種動態變化。另一方面,“主題本來就是問題,它是問題中的主題,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問題”①,它具有根本性、長遠性的指導意義。對于思想主題的概括來說,必須使主題體現高度概括性以及輻射性。基于上述兩方面分析,可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主題概括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既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關注領域,也體現了其主題的高度概括性。與此同時,“堅持和發展什么樣”“如何堅持和發展”也能體現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動態變化及其輻射性。
從習近平文化思想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聯性維度看,經歷黨的十九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主題得到拓展,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下及未來的長期重要主題。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題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具有合理性。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認識,旨在通過新時代的文化建設,發展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而服務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這一主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戰略,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彰顯了磅礴的精神力量。
(二)基本范疇:文化自信論、文化創新論、文化使命論、文化化人育人論、人類文明進步論、文化建設領導論
范疇是人的思維對事物、現象普遍本質的抽象歸納。總結和概括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范疇,可以較為全面地把握其思想內涵,反映其本質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多維度多視角闡述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相關問題,其基本范疇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第一,文化自信論。習近平從大歷史觀視角出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起點,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自信”這一概念。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②,集中體現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要在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立自強中“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①。第二,文化創新論。文化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②習近平極為重視文化傳承基礎上的創新,闡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強調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他指明了文化創新需要注重立足新時代的實踐創造這一重要生發源泉,培養德才兼備的文化創新人才是關鍵因素,將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是重要引擎,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重要制度保障,形成了系統的文化創新論。第三,文化使命論。習近平立足新時代提出建設文化強國這一文化使命。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他強調指出,必須“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才能“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延續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記憶,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時代新風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文化建設上的歷史使命及時代擔當。第四,文化化人育人論。教育教化是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任何個體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涵育。習近平高度重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文”之載體;指出了“化、育”的多重路徑,尤其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學校教育、新聞輿論、文學藝術、社會科學等領域的陣地依托;明晰了“人之為何”的目標取向,包括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貢獻者等。第五,人類文明進步論。習近平在思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同時,也致力于探討人類文明進步的問題。他以“四個共同倡導”④為著力點,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第六,文化建設領導論。在有關文化工作的講話或者指示中,習近平都特別強調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2023年10月,習近平對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個著力”的要求,其中首要要求即“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⑤。
以上六個方面之所以能夠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范疇,是因為其抓住了文化建設中最根本的六個維度,凸顯了這一思想的豐富性和全面性。同時,六個范疇還全面回答了“新時代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理論主題。總之,這六個范疇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展現了這一思想的主要方面,因而成為基本范疇。
(三)邏輯主線:民族復興與世界發展
邏輯主線是貫穿思想體系中基本范疇構成的中心線索以及核心范疇。要想確立邏輯主線,一般需要符合三個基本原則:體現實踐主題,反映理論本質,承擔內容鏈接。①基于此,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邏輯主線可以確立為民族復興與人類發展。其一,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政黨。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②民族復興與世界發展作為邏輯主線契合了當前中國的實踐主題。其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意蘊就在于不斷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并觀照人類文明建設,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進世界發展。民族復興與世界發展作為邏輯主線能夠充分體現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本質。而從具體層面看,文化自信論、文化創新論、文化使命論、文化化人育人論、人類文明進步論、文化建設領導論這六個基本范疇,既涵蓋國內層面,也涵蓋國際層面,體現了民族復興以及世界發展的重要要求。將民族復興與世界發展確立為邏輯主線,能夠體現出其作為核心范疇對基本范疇的規范作用。其三,民族復興以及世界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其中文化發展與文明進步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標,需要不斷推進。將民族復興與世界發展作為邏輯主線,能夠發揮“總樞紐”的作用,能在持續引領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推進民族復興,并在持續貢獻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方案和智慧中助力世界發展。
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民族復興與世界發展這一邏輯主線也進行了積極回應。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描繪了文化發展的未來理想圖景,還深刻總結了有益經驗,形成了規律性認識,并致力于推進美好藍圖的現實達成,進而助力民族復興的推進。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社會”立場,以“人類解放”“真正的共同體”為價值旨歸,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嚴峻形勢,其積極回應世界發展難題,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注入深厚強勁的文化力量,進而不斷助力世界發展。
(四)價值內核:人民至上
價值內核是一個理論體系的基本構成元素,沒有價值內核的思想理論不具有生命力、感召力。價值內核的確立一般需要依循兩大原則,即公約性、目標性。公約性凸顯價值共識;而目標性則凸顯對“應然狀態”的深度價值追求,能夠為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強大生命力與感召力,其價值內核可以概括為人民至上。其一,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價值底色,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得到豐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人民至上根植于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豐富實踐,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堅持人民至上”構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最顯著的話語標識,具有廣泛的社會共識。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文化自信論”“文化創新論”“文化使命論”“文化化人育人論”都體現鮮明的人民至上原則。而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歸根結底也是為了確保文化建設對人民至上價值的堅守。“人類文明進步論”則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國際視野。其二,將人民至上作為這一思想的價值內核,也能凸顯對“應然狀態”的深度價值追求。人民對于文化建設的期許也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文化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一直會是“進行時”。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關注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斷豐富完善對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思考。因此,將人民至上作為價值內核,能彰顯對“應然狀態”的深度價值追求,為理論進一步發展提供價值動力。
特性是事物內在屬性,是一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顯著標識。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內容的科學性、生成的時代性、映現與確證的實踐性、視野與情懷的世界性等顯著特性。
(一)內容的科學性
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其科學性從內容上看,體現在它正確反映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客觀規律,形成了邏輯嚴密的科學體系。其一,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了對新時代文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文化建設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是執政主體的自覺行為。文化建設規律反映了文化建設的內在邏輯和本質要求,包括文化和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的關系,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政治性和大眾性、傳承性、時代性等問題,以及文化發展的目標、道路、原則等。正確認識規律、自覺遵循規律,才能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從唯物史觀出發,正確揭示了新時代文化發展和建設的規律,在文化理論觀點上實現了重大創新和突破,建構了文化建設之“體”;同時,也對新時代文化建設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凸顯了文化建設之“用”。其二,從理論自身的自洽性,即邏輯體系層面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原則。在涵蓋范圍上,全面論述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基本問題,形成了科學理論體系;在時間延續上,體現了歷史、現實和未來發展的邏輯一致性。
(二)生成的時代性
任何思想理論的產生都無法脫離其所處的時代,需要植根時代土壤,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在破解時代問題中萌芽、生長、成熟、完善。時代性可從靜態、動態兩方面考察。從靜態看,每個時代都有該時代特有的主要矛盾和特征;從動態看,它是不斷變化的,預示事物發展過程、趨勢以及方向。習近平文化思想把握了“兩個大局”,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回應了時代問題,引領了時代未來走向。其一,符合時代發展大勢。一個國家要發展繁榮,文化是極為重要的方面。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競爭中的關鍵要素。從時代發展趨勢看,文化軟實力這種要素的關鍵性正不斷凸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充分體現了對這一重要時代發展潮流的深刻洞察,對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進而不斷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意義重大。其二,回應時代現實問題。“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在新的發展階段以及發展條件之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文化領域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矛盾也較為突出,這一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國文化發展狀況以及人民對于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向往的時代特點。習近平文化思想以現實中的突出矛盾為出發點,精準把握我國文化發展狀況,直指文化領域的突出問題,具有很強的問題針對性以及現實解釋力。其三,引領未來時代走向。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文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三)映現與確證的實踐性
實踐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所具有的鮮明特色。習近平文化思想植根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和人類文明發展實踐,是文化實踐創新基礎上理論創新和話語創新的表達,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并在實踐中確證自身的現實性以及本質力量。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對鮮活文化建設實踐的映現。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中逐漸萌芽、發展、成熟、完善。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實踐智慧以及實踐效果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重要資源,體現了對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實踐中的鮮活經驗的概括、總結和升華。習近平文化思想不斷發展的實踐基礎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持續發展,它是全面、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邏輯的理論成果。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實踐中確證自身的現實性以及本質力量。“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①作為科學理論,習近平文化思想能夠真正掌握群眾,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并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轉化為強大物質力量;同時也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并在實踐中驗證,展現其真理性。
(四)視野與情懷的世界性
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體。當今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各種思想文化不斷相互沖擊、交匯、融合,這要求我們必須拓展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國際視域。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國文化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人類情懷中,展現出強大的理論生命力與現實感召力。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宏闊的國際視野。當前,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它不僅直面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問題,也努力思索破解人類文明發展難題。習近平文化思想基于人類發展之大潮流、全球發展之大格局、中國發展之大歷史,全面審視和把握文化的功能以及價值,特別是對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一進行了更加深刻的闡述。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人類情懷。人類情懷來源于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全人類解放與幸福的價值取向,脫胎于古代中國所主張的“天下情懷”。它不同于西方的普世主義情懷。西方的普世主義情懷將自身文明標榜為所謂的“普世價值”,妄圖以之取代其他文明,以達到西方文明統治世界之目標。其結果導致了無盡的沖突,造成人類內部的對立以及情感撕裂。習近平文化思想依據人類歷史發展的大勢、普遍矛盾,特別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有利于凝聚人類價值共識,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使命擔當。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黨的創新理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提升其傳播效能是落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②的必然要求。對此,要從注重透徹闡釋、敘事抵心、實踐說服、載體賦能等多個方面增強其傳播效能。
(一)透徹闡釋:深化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研究
一個思想、理論的內在結構可以是相對穩定的,但是其所蘊含的意義在交流與傳播之中并非固定,而是敞開的,有待于闡釋。提升傳播效能,如何增強傳播內容的闡釋力是關鍵。“當人們面對充滿疏異性文本企圖獲得理解時,確當的闡釋能夠給予清晰且有說服力的解釋和說明,文本意義得到正確判斷和理解,闡釋獲取合法身份。”①
我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宣傳度很高,與人們的思想接觸面較大,人們對相關理論成果有一定程度的“耳濡目染”,但這并不代表人們就能準確全面、精準把握相關理論成果的科學內涵、價值真諦。正如鄧小平所指出:“多年來,存在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②這一論斷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博大精深。要進一步提升其傳播效能,必須增強傳播內容的闡釋力,而核心就是要深化理論研究。對此,需要抓好兩大關鍵點。一方面,要加強對這一思想內涵要義的深化研究。自2023年10月習近平文化思想被首次提出以來,學術界對這一思想的內涵要義展開了積極探討,取得了一定的高質量研究成果,但是相關研究還有必要深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展現這一思想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③所謂“根本”,歸根結底即理論本身所具有的真理性。具體到習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求理論工作者必須細致分析這一思想是如何反映文化發展的本質、規律,用思想的科學性以及真理性去影響他人,用思想的真理性魅力去吸引他人。
(二)敘事抵心:加強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共情敘事
共情的核心意涵是個體能夠理解并與他人產生情感共鳴。通過共情敘事,使敘事受眾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相關內容、特性產生情感共鳴。這有助于增強這一思想的情感認同力,進而助力傳播效能的提升。首先,要注重愛與善意這一共情基礎。從一般共性層面看,一方要使另一方產生共情,具有愛與善意是基本前提。沒有愛與善意,很難引起對方的情緒反應與情緒感染,更別提對方會主動發自內心來理解。受諸多因素制約,人們對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的深入度、全面度、精準度存在差異,而這一思想的敘事本身屬于主流意識形態敘事的重要類型,倘若敘事者在面向受眾進行敘事中,缺乏愛與善意,只是敷衍、機械、平淡地話語灌輸,自然就難以實現共情。其次,要注重習近平文化思想共情框架設置。框架是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①共情框架可以理解為,建構共情意義并且規范共情認知的結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共情框架設置,一要加強受眾分析,要掌握目標受眾對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知的空白、偏差以及障礙,從而打造有針對性的共情主題,以突破受眾原有認知,進而推進情感共鳴激發。二要把握共情框架設置的基本邏輯,要通過對習近平文化思想共情敘事的篩選、排列以及凸顯,使受眾按照敘事主體預設的框架思索、推理以及歸因,從而生成敘事者預期的認知地圖以及共情成效。篩選,即擇取恰當的敘事通情點作為敘事“橋梁”。例如,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于文化創新有諸多主張,其中之一是注重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而廣大民眾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現實發展也有諸多切身體會,圍繞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故事,即可以作為敘事通情點。排列,即合理安排共情敘事題材和內容的出場順序,以逐步滿足受眾不斷深化的認知需求。凸顯,即強化效果良好的敘事結構及題材,推動敘事受眾從認知到認同的升華。
(三)實踐說服:國內文化建設與全球文明倡議的實踐持續取得成效
一個思想、理論能否實現與提升傳播效能,它對于實踐指導的效能如何是重要的衡量指標。要進一步提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傳播效能,必須重視實踐說服。首先,我國文化建設要持續取得成效。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實踐的科學指南。要加強實踐說服,提升傳播效能,必須使國內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新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未來,需要圍繞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一系列文化建設的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就。隨著國內文化建設持續取得成效,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傳播效能必然不斷提升。其次,要推進全球文明倡議的實踐持續取得成效。全球文明倡議較為集中地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國際維度。推進這一倡議的實踐不斷取得良好效果,也是提升習近平文化思想傳播效能不可忽視的方面。對此,要特別重視“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尊重,體現了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弘揚,較好反映了全球文明倡議的價值向度。共建“一帶一路”及其核心理念已寫入了聯合國、G20、APEC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文件,成為近年來國際社會公認的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最具變革性的全球治理平臺。當“一帶一路”倡議持續取得實踐成效,共建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不斷緊密,經濟與社會不斷發展,全球文明倡議就越有現實說服力,自然有助于習近平文化思想傳播效能的提升。
(四)載體賦能: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傳播載體運用
任何信息傳播都離不開載體運用,任何思想理論的傳播效能提升,自然也需要注重傳播載體的運用。要想提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傳播效能,必須推進其傳播載體運用。對此,可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加強有關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創新電視欄目的制作,精心構思每期欄目,強化欄目的生動呈現,并注重欄目的互動性,加強對大眾較為關心的、認知存在偏差以及比較重要的相關問題進行收集,作出回應。第二,要重視學術報刊的力量。學術報刊是理論研究的重要平臺。黨報、學術期刊等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成果發表的主要平臺。增強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傳播效力,相關報刊有必要持續刊載與其有關的高質量研究成果,并且推動對刊發成果的再宣傳與推介(比如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平臺等),特別是對于知名文化建設研究學者的文章再宣傳與推介。第三,要重視傳播新形式的運用。例如,可以加強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相關優質短視頻的制作,并借助視頻號、抖音短視頻等方式進行傳播,利用聲情并茂的多媒體方式進行傳播,把圖像、文字、視頻等載體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其內容傳播的吸引力。第四,要重視思政課平臺作用。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要將習近平文化思想有機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借助思政課載體,加強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青少年傳播,增強青少年對其的理解力、認同力。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主題主線鮮明、內容豐富深刻、理論基礎堅實、內在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是一個完整的集科學性、時代性、實踐性、世界性于一體的理論體系。作為新時代以來我國在文化領域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展示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是我們黨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有力體現,是指導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武器和科學指南。要不斷提升其傳播效能,以強化其對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本文對其結構要素、理論特性以及傳播效能提升問題的探討,只是提供一種思考角度。對此問題的研究,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希冀學術界持續關注相關問題研究,推進該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
①韓振峰:《習近平文化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新境界》,《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3年第6期。
②侯勇、柯增金:《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內容體系及原創性貢獻》,《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年第6期。
③孟憲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體系結構論析》,《江蘇社會科學》2023年第6期。
④趙卯生、陳瀅、周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涵、特征與核心要義》,《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1期。
⑤齊衛平、鄭天驕:《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邏輯、內在理路和鮮明特征》,《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年第6期。
⑥鄭敬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8日。
①梁樹發:《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主題——內涵、結構與認知》,《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年第9期。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1頁。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2頁。
②《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81頁。
③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④“四個共同倡導”即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參見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23年3月16日。
⑤《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人民日報》2023年10月9日。
①王寶珠、馬艷:《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邏輯主線研究》,《人文雜志》2021年第12期。
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頁。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頁。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4頁。
②《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5頁。
①張江:《公共闡釋論綱》,《學術研究》2017年第6期。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頁。
①聶智:《自媒體領域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構》,《紅旗文稿》2018年第6期。
(責任編輯付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