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為探尋提升影視新質生產力,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舉辦了“影視+”系列產業論壇,涵蓋了“影視+文旅”“影視+環保”“影視+舞蹈”等三個主題,通過跨界視野和思想碰撞,結合探討更多元的議題,以期做出更有影響力的內容表達。論壇期間,來自文旅產業、環保產業、舞蹈行業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著“影視文旅融合助力城市形象推廣的實踐與探索”“環保影像:從記錄到啟示”“國際青年舞蹈影像的多元表達”等主題開展深入的討論與交流,共同探討影視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之道。
一、“影視+文旅”:雙向賦能新趨勢助力城市形象推廣與產業升級
2024年4月22日上午,“影視文旅助力產業升級”影視文旅融合論壇在隆福寺文創園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員會、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東城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和首都之星藝術影廳聯盟等承辦,旨在探討影視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共話城市文化形象推廣的新路徑。
當前,我國已進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傳統元素+當代表達”的影視作品對城市宣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次論壇中,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挺偉,中國文藝家影視中心執行主任、亞洲微電影學院執行副院長鄭子,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等,分別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出發,分享了對于影視文旅融合的獨到見解和實踐經驗。在圓桌論壇環節,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高曉蒙,天空之城影業、馬燈電影制片人張慧婷、中國電影導演協會青蔥計劃總制片人侯曉東,《雙食記》《關于我媽的一切》導演趙天宇,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導演、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導演、編劇劉智海等多領域多行業專家學者,就“影視文旅融合如何助力城市形象推廣”進行了深入探討。不少學者指出,影視作品不僅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更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工具。大學生電影節作為支持中國電影發展的青春力量,長期致力于影視教育與文旅的融合。影視與文旅,作為兩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產業,在東城這片土地上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融合發展。這種深度的融合,不僅豐富了影視與文旅的內涵,也為兩大產業的協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肖向榮則表示,“影視+”系列論壇是大學生電影節探尋提升影視新質生產力特設的活動,希望通過推動影視與文旅融合的理論與實踐,在技術服務重大文藝創作、數字舞臺技術激活文旅產業創新等方面貢獻更多力量。未來,大學生電影節將繼續推動學術引領影視新實踐,共話影視文旅雙向賦能新趨勢,探索影視助力產業升級新路徑,進一步推動影視產業發展,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為中國影視和文旅產業的融合騰飛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此外,由于電影中聯合出品方越來越多,對金融風險的分攤成為越來越引人矚目的方面。大學生電影節始終以內容為核心,堅持將投資基于影視內容的互聯網與文旅產業作為新的增長極,增加影視與文旅結合的投資空間。本次論壇特別設置了文化產業影視項目落地簽約環節,旨在通過金融支持推動文化產業影視項目的落地。北京銀行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雍和文創支行與北京天浩盛世娛樂文化有限公司,以及華夏銀行奧運村支行與中文在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上臺進行項目簽約,標志著金融機構與文化企業之間的合作將更加緊密,共同推動文化與金融領域的融合共贏,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影視+環保”:關注生命敘事,深入環保內涵創作優質影像
2024年4月22日下午,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員會、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阿拉善SEE環保公益機構聯合主辦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環保影像:從記錄到啟示”論壇在北京隆福文化藝術中心隆重舉辦。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陳剛,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副會長張立,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嘉,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理事王素平、楊旭等嘉賓出席論壇。來自影視領域與環保領域的8位專家就兩大環保影像議題開展深入探討與交流,并與現場觀眾進行互動,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如何用影像講好環保故事。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青春榮譽推選團”主席陳剛表示,影視多元融合對于推動影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與環保等多元議題的跨界交流,有助于提升影像內容的影響力與激發青年學子關注自然生態、提升環保意識。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副會長張立著重介紹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20年來的成就,強調影像在傳播環保理念和記錄環境變遷中的重要作用,并表示通過影像聚集更多伙伴參與環保公益行動的迫切愿望,例如用影像記錄瀕危物種的美麗,講述環保背后的故事,關注生態環保公益中的新挑戰。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理事王素平介紹了大學生電影節“重新發現計劃”環保影像特別單元的必要性,并呼吁通過青年電影人的鏡頭傳遞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懷,用生動鮮活的影像語言講述環保故事,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諦。
在“綠色鏡頭:用影像為環保發聲”圓桌論壇中,紀錄片《雪豹和她的朋友們》制片人郭永浩探討了自然影像創作的關鍵價值。他指出,自然影像創作不僅要求創作者具備深厚的科學知識,還需兼具藝術的敏感性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力。展望未來,郭永浩計劃通過推動本地培訓、加強與藝術院校的合作,將自然影像轉化為文化創意產品,以此促進實業發展,同時推動德育與美育的全面融合;電影《雪豹》的出品人南吉談及投資該影片的初衷,表示這一決定源自對影像背后故事的深入理解。她強調,打動出品人的關鍵在于故事本身的真誠與積極的價值觀,并分享了《雪豹》拍攝過程中劇組在三江源地區所經歷的自然與人類互動的故事。南吉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的,只有當我們珍視和愛護自然,才能在這種共生關系中獲得治愈與回饋;SEE基金會氣候變化與商業可持續總監盧之遙博士通過分享自己在南極考察的經歷,進一步強調了全球環境的相互關聯性。她指出,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而優秀的影像作品和傳播能夠激發公眾對自然的情感共鳴,進而促使人們通過行動保護環境;紀錄片導演史哲宇則回顧了世界紀錄片的發展歷程,認為生態自然題材是紀錄片創作的源頭之一。他提到,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生態自然題材紀錄片便已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因此,講好環保故事不僅是國內的需求,更是全球范圍內的重要議題。他鼓勵年輕創作者從身邊的自然生態出發,耐心記錄并運用現代媒體技術進行創作,展現環保電影的活力與自然的多樣性。
在“生態微光:匯聚行動的力量”圓桌論壇中,班夫山地電影節國際海洋電影策展人錢海英分享了她在中國推廣戶外活動和自然紀錄片的資深經驗,并以《鯨魚之歌》等短片為例講述了科學家保護鯨魚和年輕人尊重自然以及追捕非法捕撈的公益故事,表示真實環保故事的力量能夠切實激勵觀眾為環境保護采取行動;抱樸再生企業創始人劉學頌討論了她如何將藝術與環保結合的方法,展示了用回收材料制成的藝術品。劉學頌借此表示,年輕人應該重新關注與參與環保事業,創造具有社會價值的產品,并建立藝術與環保結合的深刻信念,推廣可持續生活方式與和諧共生的理念;海洋紀錄片導演、深圳市綠洲環保公益事業促進中心理事陳陳分享了她走上紀錄片導演之路的經歷以及拍攝《尋找珊瑚海》的經歷,這一歷程激發了她將海洋保護與公眾興趣相結合的創作思路,并以此深耕環保影像的創作與推廣;阿拉善SEE理事楊旭講述了環保領域之間的從業者與情感,以及阿拉善SEE環保項目案例,包括支持各地生態保護項目和提升公眾生態意識的活動。他鼓勵學生們以志愿者的身份積極參與這些活動,從身邊的生態活動入手,探索可持續生活方式。
三、“影視+舞蹈”:數字媒體技術融合下舞蹈影像創新價值再現
2024年4月23日上午,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影視+”系列論壇之“國際青年舞蹈影像論壇”在北京隆福文化中心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員會、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承辦,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舞蹈系協辦。韓國現代舞蹈協會、韓國氣舞治愈協會擔任論壇支持單位,大韓舞蹈學會為論壇提供學術支持。論壇邀請海內外知名舞蹈與影視藝術領域學者、舞蹈藝術家、電影導演、影視演員等學界與行業嘉賓,出席本次論壇的專家與嘉賓包括: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嘉,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卿青,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舟,奧地利安東布魯克納大學舞蹈學院副院長曲嘉男,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員郝若琦,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朱贊錦,北京舞蹈學院教師陳之遠,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編導、青年舞蹈影像導演胡博,美國天普大學舞蹈系博士候選人許瑤,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青春榮譽推選團主席陳剛,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舞蹈系副教授常肖妮,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舞蹈系副教授戴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副主任周蓬勃等50余位學術專家、舞蹈藝術家、青年演員、導演、師生代表及青年創作者。旨在探討舞蹈與影視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以思維碰撞繪制舞蹈影像的新篇章。
在科技賦能、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舞蹈影像成為跨界融合的藝術創新形式。為推動影視、舞蹈藝術的深度融合發展,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主任委員肖向榮在論壇上表示,本屆大學生電影節論壇特別設立影像與生態、文旅、舞蹈的交叉融合論壇,凸顯大學生電影節舉辦31年來保持的生動性、前沿性、探索性等內在基因,旨在拓寬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探索影像與其他藝術領域的結合。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承擔著培養綜合性、復合型創新人才的使命,通過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構建,滿足國家、社會、行業及個人的多元發展需求,緊扣教育初心。系列活動落地北京東城區,與大學生電影節攜手打造影像跨界融合的交流平臺,為大眾提供呈現藝術的核心價值的文化場景。韓國大韓舞蹈學會會長、韓國國民大學表演藝術學部部長姜敬模表示,現如今科技與產業經歷著飛速發展和變化,文化藝術同樣發生著一系列多樣的發展和轉變。在此情境下,舞蹈和影像技術融合而成的媒介所承載的價值和影響力非同凡響。期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拓寬中韓兩國乃至全球舞蹈界在多元藝術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共同創作,激發舞蹈專業領域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其對藝術研究與創作的熱情。
論壇討論中展現了在科技賦能與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推動影視與舞蹈藝術深度融合的巨大潛力,提出科技的發展使得舞蹈與影像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動作捕捉等技術為舞蹈影像的創作提供了全新的表現手段,不僅打破傳統舞臺的局限,增強了舞蹈藝術的表現力與空間感,將舞蹈從物理空間拓展到虛擬世界,使觀眾能夠從多維度感知舞蹈的細節與情感。同時,舞蹈影像打破藝術形式的邊界,實現了舞蹈與影視敘事、攝影、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表達,得以通過鏡頭語言、剪輯、特效等影視技術,呈現更為復雜的故事線索和情感表達,從而提升作為舞蹈的藝術深度與廣度和作為影像的多元敘事表達。論壇圍繞國際視域下舞蹈影像的發展軌跡與現狀、時代語境下跨界藝術的共生趨勢、數字時代技術與藝術的關系等議題展開探討,力圖為舞蹈影像藝術、產業與跨學科融合發展提供新思路、新視野。同時,現場展廳呈現了本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青年舞蹈影像單元征集評選活動中的優秀作品,為持續挖掘青年創作人才及舞蹈影像創作的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結語
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通過舉辦“影視+”系列產業論壇,成功匯聚了各界力量,深入探討了影視與其他行業的跨界融合,通過深入討論使得影視的社會功能被進一步強化,展現了其在傳播文化、倡導環保理念以及推動藝術創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此次論壇深化了影視產業的跨界融合路徑,也為未來的影視創作和發展開辟了新的可能性,奠定了影視與多領域跨界合作共生的堅實基礎。
【作者簡介】" "蔡若彤,女,廣東汕頭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生;
李沂潼,女,北京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