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六神磊磊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讀金庸”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十多年過去了,“六神磊磊讀金庸”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原創自媒體公眾號之一。某種意義上,他堪比振臂一呼就有群雄回應的古代俠客。而在當下,六神磊磊除了“專業金庸讀者”“唐詩普及者”“新華社前記者”等自身標簽之外,他對俠也有著更現代的理解。
Q = 《中學生天地》
A =六神磊磊
您讀高中的時候閱讀什么書?當時您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高中時代雖然有學習上的壓力,但還是能留出閱讀的時間。當時閱讀的書以國內外經典名著為主。《紅樓夢》,作家海明威、茨威格的作品,都是我閱讀的對象。我家管教比較嚴格,高三那年還因為被懷疑偷看《紅樓夢》,挨過家長的打。這也是我學生時代最大的困惑:為什么我眼中的好小說,別人卻認為它會給我帶來不良影響?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消解這個問題,直到走向社會才明白,沒有誰能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心中的標準需要自己去建立,不能被他人所左右。
您最早接觸的金庸小說是哪一部?哪部作品令您印象最深刻?金庸小說對您后來的創作及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
小學的時候我讀了第一部金庸小說《神雕俠侶》,目前印象最深刻的是《笑傲江湖》和《鹿鼎記》。后兩部對于社會的描摹和人性的刻畫更為深刻。很多人可能沒法想象,因為我對金庸小說太熟悉了,所以除了現實生活之外,我好像還“生活在別處”。有一個專為我準備的平行世界,可以隨時進入游覽,書中的朋友陪著我長大。在創作上,就像有了一個可以隨取隨用的寶庫,隨時可以從中找到素材。
閱讀您的文字作品,會覺得您是在用現實人物的視角去看待金庸小說中的人物,用現代的語言和觀點與他們交流。您是怎樣形成這種創作風格的?
這個風格并非有意培養,而是不自覺的。我對金庸小說的人物和情節非常熟悉,當記者的時候,需要拆解熱點事件,就會不由自主地拿他們來舉例。金庸的小說也允許你這樣做,它是一個開放式的江湖,書迷們對于拿書中人物開玩笑這件事也比較大度。
創作是一個和自己、和讀者交流的過程,您最難忘的一次讀者反饋是什么?
一開始我會在網上搜索與我相關的信息,但后來看到了很多批評和誤解的聲音。有一次我在文章里調侃了柯鎮惡——我認為他是一個很接地氣的俠客,就有讀者認為我看不起普通人。這樣的誤解多了,我慢慢就意識到,創作和閱讀一樣,需要形成自己的標準。
我也通過創作認識了許多有趣的人。有一個朋友做了很多金庸小說人物的玩偶,去小說中著名的地標旅游,把相關的玩偶帶上一起合照。包括我與莫言、虹影這些有“代溝”的著名作家聊天時,金庸也是我們共同的話題。
您會從金庸小說中挑選哪個角色與自己類比,或是想要和誰成為朋友?
想和韋小寶會一會,我們的愛好相似,都喜歡說書、戲曲。或者和張無忌交朋友,他比較平易近人。我不會武功,和其他武功高強的大俠相處可能有壓力,我也不愛喝酒,這樣一來,和蕭峰、令狐沖也聊不到一塊兒。至于我自己的性格,更接近武俠小說里的普通人,可能在一些電視劇里活不過一集。比如《倚天屠龍記》里有個小角色叫司徒千鐘,他的特點就是話多,直來直去,經常因為言語得罪人,又或者是同一本書里的壽南山,外號叫“萬壽無疆”,他一直從元朝活到明朝永樂年間,我愿意當這種人。
您認為金庸筆下的“俠”和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俠客、金庸之前小說家筆下的俠客有哪些不同?
金庸筆下的“俠”更具有現代精神。此前的俠客,比如《史記》中的聶政、荊軻,或者《三俠五義》中的展昭,他們常常是別人的從屬,行俠仗義的目的往往是報答知遇之恩,并不是自發地去守護和平或保護民眾。《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就不一樣:“郭某滿腔熱血,是為我神州千萬百姓而灑。”他清楚自己行俠仗義的理由,尊重生命,以人為本,這在以前的俠客身上是很少見的。
在您個人的理解中,“俠”需要具備哪些品格或能力?請引用金庸小說中的情節并給出“俠”的三個關鍵詞。
第一是自尊,保持獨立的人格。金庸小說中很多人物都具有不畏強權的特征,比如《射雕英雄傳》中郭靖面對忽必烈,《笑傲江湖》中令狐沖面對左冷禪、任我行,他們都沒有卑躬屈膝。第二是同情心,尊重他人的生命。所謂行俠仗義,就是能夠將心比心,郭靖義守襄陽也是出于這一點。現在許多小說中都有這樣的情節,主角武功大成后生殺予奪,將別人的生命攥在手中,享受肆意操縱別人的快樂,這種內核是很糟糕的。第三是勇敢,適當的勇敢。勇敢不是鼓勵大家去用雞蛋碰石頭,而是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見義勇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這份勇敢中也摻雜了思考,《鹿鼎記》中的“神拳無敵”歸辛樹,敢于刺殺皇帝,但他甘愿受人擺布,不分青紅皂白,最終全家都死在大內侍衛手中,這可稱不上勇敢。
金庸小說中哪個人物最接近您對“俠”的定義?
《笑傲江湖》中的衡山派掌門莫大,他是我心目中“俠”的底線。特別危險的事他不做,書中描寫他阻止五岳劍派合并,被嵩山派掌門左冷禪發現,也會抵賴、推諉。但當嵩山派將他的師弟一家滅門時,他在夜里出動,殺死了作惡多端的嵩山派“大嵩陽手”費彬。令狐沖是明面上反對“五岳并派”的領袖,莫大就是暗中助力的核心人物。“大仁、大智、大勇”的大俠可以作為目標,但莫大這種俠更適合我們去靠攏。
仙俠作品是近年來較為熱門的小說和影視題材,您認為“仙俠”是“俠”嗎?
我覺得都算俠。形式不重要,關鍵看本質,需要看到作品和人物的內核是“束縛人”還是“解放人”。退一步說,俠其實可以歸結為三個字:做自己。做自己難道不需要自尊、勇敢和智慧?令狐沖也沒有拯救武林的目標,不被人利用,遵從本心其實就是俠。在奇幻作品《詭秘之主》中,主角面對一個為了“成神”而選擇挑起戰爭的人物,反復叩問自己“你能答應嗎”,他的內核與郭靖是相同的,只不過沒那么轟轟烈烈。在一個沒有底線的江湖里遵守自己的底線,這就是俠。
金庸小說中最接近現代人的角色是誰?金庸小說中是否有很“現代”的“穿幫”?
女角色居多,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的趙敏、《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蓉。趙敏的戀愛觀很現代:我喜歡你,和你無關。喜歡你不等于我的人格就低你一頭。黃蓉就更有趣了。傳統小說里有個不成文的規則:“好人必須喜歡好人。”但黃蓉就相反,她不喜歡《神雕俠侶》的主角楊過,這是一種敢愛敢恨的現代精神。男角色里,張無忌對待江湖仇殺,想到的是大家都有父母妻兒,這種人道主義精神也非常現代。金庸小說當然也有“穿幫”的情節,比如因為金庸本人喜歡康熙,就過分美化了《鹿鼎記》中康熙的形象,覺得康熙會認同“君主為天下之大害”的觀點,這過分超越了他的身份和時代。
除了金庸作品,您對其他古典文學作品的了解也很深刻。您認為直接影響金庸的古典資源有哪些?您是否也被這些古典資源所影響?
首先當然是之前的中國傳統俠義小說。結構上,金庸借鑒了章回體小說的寫法,比如《天龍八部》就模仿了《水滸傳》《儒林外史》等作品的串珠式結構。設定上,他從之前的小說里借鑒了許多名字,如“乾坤大挪移”“大摔碑手”等。其次是古代的文化與思想,《笑傲江湖》中向問天、令狐沖闖梅莊,把琴棋書畫展示了個遍。不過,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影響,是從詩詞歌賦中傳承的詩意氣質。它就像血液一樣,會深刻影響小說的情緒,《神雕俠侶》中楊過如約等了小龍女十六年,就引用了蘇軾的《江城子》,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勝過千言萬語。
在當下,古典資源與現代精神該怎樣結合?
需要甄別和揚棄。我們作為現代人,一定要站在現代的立場對古典文化進行取舍和重新評價。唐代詩人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這兩個字在唐朝時期恰巧與“進士”同音,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有人提出“避諱”問題,導致他被除名,這就是束縛人的傳統。韓愈為李賀仗義執言:“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這就是要解放人的傳統。俠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我們也應當繼承“還人以自由”的古典資源。
現在的青少年還需要通過武俠小說了解什么是“俠”嗎?
讀什么其實不重要,關鍵是閱讀經典,每個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閱讀體系,比如“東邪”黃藥師的武功變幻莫測,“北丐”洪七公的武功剛猛無比,無論走哪條路都能抵達自己的目標。俠義,在武俠小說中叫作俠義,在其他小說中可能就是社會責任、法治、道德。如果你喜歡熱血與傳統文化交織,你可以去讀金庸。如果你喜歡宏大的思考和跌宕的文風,你可以去讀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冉·阿讓和卡西莫多也是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