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上了高中,家里就常常會出現一些關于我將來選什么職業的話題。“你以后就當個老師,到媽媽工作的學校來,這里的老師都是看著你長大的,多好!”親戚們也紛紛點頭,甚至對我說:“你太幸福了,工作了馬上就有人關照。”
可是我不想啊!教師的人生是什么樣的,我已經從爸爸、媽媽的身上“經歷”過了,雖然沒有不喜歡,但我知道如果我當了老師,我這一生都逃不過父母在一旁的“指點”。如同我的學習生涯,他們永遠比我懂得多,他們的經驗永遠比我豐富,在所有升學選擇面前,我都只有聽從的份。
我不想繼續過父母的“人生續集”,難道這樣有錯嗎?這樣就是不接受父母的“一片苦心”嗎?
想訴說心事或參與討論,請掃碼關注本刊微信公眾號。
Way1: 讀一首詩
文 焦野綠
媽媽
我是你和爸爸
在岸邊嬉游時,偶然
擲向人間的小石頭
我愛你指尖如月暈的螺紋
我愛我身上,和他
如出一轍的幽深苔痕
這是你們的來時路
你說:走這里——
這里風也溫柔,水也溫柔
你所能找到的世上最好的風景
正在此處棲留
他說:走這里——
這里和二十年前一樣
安全,溫暖,無風也無浪
可是媽媽
那不知人世深淺的小石頭
勇敢扎入這滾滾波濤中
正是為了找它自己的路——
我聽見你的耳語
但我聽從于更遙遠的招引
我順著你的河流奔涌而來
往我生命的激蕩處奔突而去
我們的道路隔著一條岸
當我在你未曾涉足的路上
越走越遠
媽媽,請不要慌張
你們的小石頭
正在它自己的江湖闖蕩
有一天我會抱著一簇浪花
蹦蹦跳跳回家
打開貝殼里的日記
同你們講述
我的風景,我的來時路
Way2: 一起來討論
·你想從事和父母一樣的工作嗎?為什么?
邵欣語(復旦大學):不想。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我見過他們平日里為工作奔忙而很少有屬于自己的時間,見過他們的勞動付出和價值回報不成正比,也見過他們在工作中遇到麻煩、不被理解。我不想過他們那樣的生活,因為我知道,父母忙碌一生不是為了讓我重復他們的辛苦,而是希望我接受更好的教育后,起碼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獨立從容地工作,自立于世。
王奕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有一句歌詞說,“可能是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所以你要去很遠的地方找自己”。因為見慣了父母的工作內容、形式、流程而產生重復性的厭倦,于是我們想要逃離。人生就是要探尋多樣性,為什么不去嘗試自己的人生模式呢?
·印象中,最討厭父母強迫你做什么?你是怎么回應的?
雙面嬌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我最討厭他們強迫我接受他們替我做的但我自己并不認為是正確的決定,回應的話,我還沒有反抗能力,只能被迫接受了。再有經驗的人也只能給對方建議,但不能替對方做決定,畢竟人生是自己的。“一片苦心”我會好好珍藏,也會考慮他們的建議,但是我不一定會走他們為我規劃好的路。
王奕晴:他們想讓我考公考編,當公務員和教師。我們的分歧和爭執尤其體現在志愿選擇上。三年甚至十數年來的矛盾就在那幾天集中爆發。本來以為會有一場大吵,但是后來雙方進行了坦誠的溝通,父母有他們對子女的期許——安定體面的工作,子女有自己對人生的規劃——人生廣闊而不設限。最終我們達成和解。他們允許我探索,我也把考公考編當成選擇之一。
·你覺得“一片苦心”是PUA(精神操控)的代名詞嗎?
林子瑞(北京大學):無論是家長煞費苦心地為孩子制訂人生規劃,還是要求孩子續寫自己的“人生劇本”,都否認了人生道路的多樣性。不管他們對孩子人生選擇的設計多么精細、多么理性,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他們都是經驗主義的:小孩子懂什么呢?最終的效果其實無異于PUA——培養盲目信任的思想,操控絕對服從的行動。
陳冠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我覺得“一片苦心”不應該是PUA的代名詞,父母只是根據自己的認知狀況為孩子做出決定,盡管有些決定是不正確的。父母強勢是因為害怕孩子偏離他們所認為的正軌,而不是因為想控制他們。
張索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我覺得“一片苦心”這個問題確實很矛盾。一方面,作為孩子,我能感受到父母對我的愛,希望我的人生之路更加平坦,希望我學理科,穩定地生活;另一方面,這種苦心和我的個人情況、理想背道而馳,父母的苦心成了孩子心頭的重擔,讓我們在選擇時痛苦,在前行中迷茫。對于“一片苦心”,我好像沒有什么確定的答案——有時候是被愛的幸福,有時候是被愛的苦澀。
Way3: 專家說
看見藏在背后的自己
文 東 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當父母提出想要你“子(女)承父(母)業”的時候,你斷然拒絕了,這是你表現出來的行為。在行為背后,你想要表達什么?
在“我就是不想干父母的老本行!我要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地”的背后,你的真實想法是什么?我們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這個行為是針對父母的,因為是他們給我安排的,所以堅決抵制,從小受夠了他們“事無巨細”的“關照”,如今我絕對不能再聽他們支配了;另一方面,是針對這個職業的,你深入了解過這個行業,確實是自己非常不喜歡的,那就列一張清單,把不喜歡的理由一一列出來,逐條和父母溝通。正確厘清了自己的思路,對自己的未來溫柔而堅定,我想大家一定會支持你的。
此外,不要為還沒發生的事情擔心。曾國藩曾經用“未來不迎”告誡性格有些猶豫不決的人,意思是,沒必要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感到焦慮,這非智者所為。如今的我們還在求學階段,如果給煩惱排名,煩惱能不能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這是我們正在面對的當下。至于未來想要從事什么職業,你可以有目標,可以埋藏在心里,然后為了目標加油努力。父母現在所說的僅僅是建議,當下,他們即使說100次,那也還沒發生。當下,你即使反駁、煩惱100次,也于事無補。若是讓這些“不開心”的事占用了你的拼搏時間,豈不是很可惜?
而在“不同意”這個點上,我們得鍛煉自己有針對性地去反駁“不同意”的能力,這比發脾氣或者自己默默難受更有效。拿這件事情來說,如果父母歡迎你加入他們所從事的行業,你也得有針對性地來分析一下自己的優缺點,可能你確實有那方面的特長。試想,如果你從小就在阿拉伯數字里難以翻身,痛苦不堪,你當財務的媽媽會非要讓你去做會計嗎?如果你從小走路都會摔倒,游泳學了一年都沒學會,你當體育老師的爸爸會要求你做運動員嗎?若是他們判斷你可以干這一行,那就說明你可能有這方面的天賦,或者是表現出了一些適合的特點。你可別不相信,很多人發現,即使自己后來沒有成為教師,但也有可能從事了一些相關的行業,他們發現在這一類行業里做起來得心應手,還有些許開心。這跟父母的要求沒關系,跟遺傳基因、生長環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所受到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但如果你分析之后,發現自己身上有很多方面是不適合這個行業的,那就能更有針對性地和父母提出自己的看法了。
網絡平臺上有個高贊留言,“雖然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這么多人都在為這句話點贊,其中一定會有人去分析這個行為背后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