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新課標的基礎上,歷史教學融入課程思政,講好中國故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將思政教育貫穿歷史教學全過程,突出育人價值,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在知識傳播中實現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學習知識。
創新教學形式,實現歷史一體化教學,是推動歷史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協同發力的重要一環。
首先,依據課堂教學內容,將學科知識與專業課程、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助推課程文化浸潤。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如學生通過創作,如瓷器作品、漫畫人物,為人物設計宣傳海報等文創作品的設計制作以及參加專業比賽等方式,既能鞏固課程內容,又可以提升專業創作內涵,還可以深化對工匠精神的理解,通過課程文化浸潤,將工匠精神融入歷史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依托現代化教學手段,文專融合,既能契合專業技藝育人,又依托歷史課程實現文化育人,講好中國故事,形成理念深入化、制度系統化、環境生態化、行為實踐化、質量高效化的可持續發展閉環,上下聯動、系統發力,使思政育人形式“活”起來、效果“立”起來、影響“強”起來。
其次,教師在備課時應關注新教材結構體系的變化,研究“新在哪里”;如何研究教材正文和輔文,查閱“背后的故事”;巧用教材欄目,設計教學環節;結合專業需求,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堅持大思政導向,創新教學方法,創建“活”課堂。教學方法要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評價、教學設計。始終圍繞三個問題: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學業質量評價,把這三個問題作為教學的基本要求。在歷史課堂上要思考:教師要給學生教什么?不如轉變一下思維,用逆向思維去思考——學生對歷史課的評價,也就是學生想上一堂什么樣的歷史課。歷史課已經不能簡單地講歷史知識了,而是要將歷史思維教給學生,那么什么是“歷史思維”呢?歷史思維就是理解歷史。理解歷史解釋與歷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發展,具有歷史思維是能夠科學、客觀、辯證地解釋歷史和評價歷史。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去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在具體教學中,一節合格的歷史課應在講解歷史知識的同時融入歷史道理,不應該僅僅將歷史知識局限在書本上找答案,要給學生創設情境,營造環境去引導學生思考。
再次,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提出開展歷史教學不能偏離五大核心素養,簡單的歷史知識不能滿足現代的歷史職業教育,要從五大核心素養出發,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并且現在所有的歷史考核方式都要圍繞五大核心素養創設歷史情境,體現出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以及情境的開放性。歷史教學離不開史料的運用,教學中盡量用一手史料,還要足夠鮮明和充分。職業院校歷史課本中雖然已經刪除了史料閱讀模塊,但是史料閱讀是分析歷史必不可少的,教師應以引導為主讓學生學會分析史料,從而學會從史料中分析出歷史事件及歷史解釋。
最后,循序漸進,知識目標有效達成。由易到難,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內化于心,核心素養明顯提升。教師備課時應聚焦學生學習困惑,遵循學生學習認知規律,設計由易到難的教學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互動討論參與度明顯提升。通過情景劇表演、現場演講、小組展示、參加比賽等活動,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升,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綜合展示能力等均得到有效提升;將課程內容與專業設計相結合,專業能力有效提升,能力目標基本實現。
積極創新歷史課實踐教學模式,實現歷史課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統一;推動校內校外協同育人,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設計教學,倡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對于一線歷史教師來說,興趣和規范是教師需要關注的。興趣主要是對學生來說的。抓不住學生的興趣,教學也達不到該有的效果。因此,教學內容上要注重實用性、趣味性和時代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有很多,在課堂上,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和專業,創設情境讓學生穿越歷史,圍繞人物以故事講述、漫畫人物、情景劇表演這類的主題文創設計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多種活動方式進行歷史體驗。尤其是提到評價某一位常見的歷史人物,許多學生立馬就有了表達欲,比如說秦始皇、隋煬帝、唐太宗、李鴻章等。課后通過布置與專業相契合的多樣化作業鞏固知識,提高學生對歷史核心素養的理解,感悟人物的初心使命。進一步體會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積極創新教學方式,積極走出校園。注重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親身體驗歷史文化的魅力,將歷史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例如,歷史備課組與學院相關部門聯動,以主題團日活動為契機,帶領學生前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進行實地教學。學生實地深入學習汕頭海關發展歷史,深刻感受先烈們守護國家安全的艱辛與不易,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這種有針對性的教學,把課堂“搬”到校外,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拓寬了思政育人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的講話中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指明了新時代辦好思政育人的方向,為教師提供了行動遵循。
歷史教學課程進行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重視教師的思政意識與育人能力培養,建立全方位、多層次教師培訓與發展體系。歷史課堂中教師通過正文、欄目和活動課等環節,重點講述中國和世界歷史上與職業教育有關的內容,介紹歷史上的著名工匠、經典工藝、科技產業成就和實踐,突出科技發展和工匠精神相結合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強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大國工匠情懷。避免“為思政而思政”,更不能進行強行灌輸,做到“如鹽入水,如風入林”。例如,對幼教專業的學生進行歷史教學時,可以借助該專業特色,采用表演或演唱等形式促進課堂建設。若是針對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歷史思政教學,則可以利用學生思維較為靈活這一特點,將部分時事熱評搬到課堂上,讓學生自由討論,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歷史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牢固樹立歷史課程思政意識;教師要充分開發本土資源,與專業相結合,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課程思政資源要豐富,但是不能冗雜。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重點關注國家統一、制度建設、民族交融、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內容,注重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珍愛和平的價值引領,工匠精神的解讀,既強化了家國情懷的正確引導,也符合新課標立德樹人的理念。幫助學生厚植紅色文化底蘊、傳承紅色基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實現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可評估、可觀察、可提升。
同時,需要教師不斷擴大知識面,更好地駕馭歷史課堂。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冷靜、客觀、科學地分析歷史事件。明白歷史不會因為個人的情感而改變。通過歷史分析改變自己的思維而不是歷史。讓學生明白,研究歷史能幫助建立一個客觀、冷靜、科學、正確的自我分析的平臺。歷史研究越深入,人們對歷史和自身的評價就越客觀、越科學。
為持續推進和落實好“教師、課程、學生、媒介”四位一體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建設,應鼓勵教師使用信息化技術,為歷史教學實施賦能,提高課程思政教學實效,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借助現代化數智技術,探索多種教學資源,例如,虛擬現實技術、在線教學平臺、AI智能教學等,為學生提供更直觀、更生動、更多樣的浸入式學習體驗。傳統與現代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通過使用互動式教學工具或者教學軟件,促進師生間交流互動,鼓勵學生思考并表達個人見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和內化課上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入耳 、入腦 、入心 ”,能力的“培養 、鞏固 、提高 ”,素養的“認同、內化、外顯 ”。合理采用數字化評價方法,全過程記錄教學行為信息和過程數據,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實時反饋教學效果。
同時,以“大思政課 ”建設為背景,為歷史課注入鮮活的社會實踐素材,推動歷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充分運用各種資源,構建融學校課堂、社區課堂、網絡課堂于一體的立體化教學空間,拓寬歷史課程育人渠道,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歷史課程思政教學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摸索與解決。如何讓思政元素像春風化雨般進入專業課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效果,這是一線教師面臨的難題。歷史課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專業水平,調整教學方法,在課前、課中、課后將滿足社會需求、課程發展、學生提升的新思想、新模式在教學中逐漸滲透,應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新機遇、新挑戰。職業院校思政育人建設需要革新機制模式、提高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