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文章從植物保護技術應用的重要性為切入角度,系統闡述了病蟲害智能測報監測、生態型植保防治、覆膜栽培綜合保護以及無人機精準植保等關鍵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具體應用。同時,提出了轉變傳統植保理念、完善病蟲害監控機制、強化技術培訓指導以及推進生產環保協同發展等優化策略,旨在提升農作物生產品質與產量、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生產環保理念落實,為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工作的科學開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現代農業;植物保護技術;應用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植物保護工作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當前,傳統農業植物保護模式存在防治效率低、環境污染重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現代農業植物保護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與品質、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系統研究現代農業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策略,探索植物保護工作的優化路徑,以期為相關農業技術人員和種植戶提供實踐指導。
1現代農業中植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1.1提升農作物生產質量與產量
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強調順應農作物的生長需求與生長規律,盡可能為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創造良好條件并提供保護,從而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優化改善,進而保證農作物的品質。在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工作的支持下,農業植物能夠更好地生長,減少病蟲害的影響,獲得充分的養分,最終提高農作物產量。現代農業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如病蟲害測報技術能夠實現對病蟲害的實時監測,精準預測病蟲害高發期,并提供充足的測報數據信息,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覆膜栽培保護技術能夠優化改善農業植物的實際生長條件,調整合理的栽培密度,為農業植物種植機制的規范性構建提供有力支持,避免農業植物生長過于密集而相互影響[1]。
1.2確保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植物保護工作的支持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現實。現代農業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能夠達到推動農業領域逐漸貼合環保理念并實現良性循環的效果。生態植保技術如殺蟲燈技術,通過物聯網植保體系的構建與智能化殺蟲,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農藥殘留對土壤和環境的污染;農藥配制技術通過科學設定農藥配方、精準控制農藥用量,避免過量施藥而破壞農田生態平衡。無人機植保技術可以通過精準、均勻的空中噴灑,減少農藥用量,降低環境污染,改變人工施藥效率低、污染大的問題。同時,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工作通過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及時科學防治,減少病蟲害的大規模暴發,避免農作物嚴重減產而過度開墾土地的情況,保護了農業資源,為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撐。
1.3推動農業生產環保理念落實
綠色農業發展已成為現代農業的主流趨勢,而植物保護工作在推動農業生產環保理念落實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傳統的植物保護過度依賴化學農藥,大量使用化肥,給土壤、水源、大氣等帶來嚴重污染,破壞農業生態平衡。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工作則強調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等綠色環保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化學農藥施用。例如,利用殺蟲燈誘殺害蟲、利用太陽能殺蟲燈進行物理防治,引入天敵昆蟲、釋放寄生蜂等進行生物防治,因地制宜采取農林間作、套種等方式構建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通過生態自我調節來控制病蟲害。現代植物保護還重視農田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秸稈還田、沼氣池等措施變廢為寶,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2]。
2現代農業中植物保護技術
2.1病蟲害智能測報監測技術
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工作中,病蟲害智能測報監測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該技術通過現場監測與險情預報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對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的動態監測和精準預警。在實踐中,專業技術人員進入農業種植現場采集害蟲樣本,于蟲害高發期前后以及冬季開始前后分別進行一次現場測報調研,在劃定的種植區域對角線上設置采樣點,確保每個采樣點內均包含至少500株農業植物,將采集的樣本轉移至實驗室測定蟲害密度。同時,綜合分析測報系統反饋的結果,評估擬定的蟲害防治措施的可行性,根據“秧田中每畝卵塊數量不超過80、移栽田中每畝卵塊數量不超過100”的防治標準,動態優化防治方案。智能測報監測技術克服了傳統人工調查效率低、準確性差的局限,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手段,精準掌握區域性病蟲害發生規律與流行趨勢,為科學制定防控策略、及時開展藥劑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據,有力保障了農作物的安全生產。
2.2生態型植保防治技術應用
生態型植保防治技術強調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通過生物、物理等非化學措施,有效控制農業病蟲草害,是現代農業植物保護的重要發展方向。在生產實踐中,物聯網殺蟲燈系統通過搭載GPS、無線傳輸等先進技術,實現對農業害蟲的智能化誘殺;太陽能殺蟲燈巧妙利用光譜變頻技術,產生多種光波吸引害蟲,并在光源周邊構建高壓電網,無須人工操作即可自動消滅趨光性害蟲。此外,通過農藥配制技術,嚴格按照混用次序標準,選定投放農藥種類并科學搭配使用,借助物聯網農藥自動配比系統,結合農作物生長特點,自動配制出最佳濃度與用量的農藥。以上技術均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化學農藥施用,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達到減輕農業面源污染、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研究表明,應用生態型植保防治技術,可使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50%以上,病蟲害防治效果提高30%以上,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3]。
2.3覆膜栽培綜合保護技術
覆膜栽培是通過在農作物上方覆蓋塑料薄膜,人為創造出適宜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小氣候”環境,達到促進農作物生長、提高抗逆性、改善品質的目的。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工作中,覆膜栽培綜合保護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在實踐中需重點把控施肥用量與栽培密度兩大因素。通常針對覆膜栽培農田,有機肥施用量控制在4000~5000kg/667m2,并搭配10~15kg/667m2的硫酸鉀肥和40~50kg/667m2的過磷酸鈣,氮肥則采取1/3基肥、3/3追肥的方式投放。此外,對于株高約50cm的農作物,種植密度以7500~8000株/667m2為宜;對于株高超過60cm的農作物,種植密度應適當降低至
6500~7500株/667m2。待農作物栽培完成后,在降雨后及時開展覆膜作業,選用厚度約0.50cm、寬度90cm的高壓聚乙烯膜進行覆蓋。實踐表明,采用以上配套措施進行覆膜栽培綜合保護,農作物增產20%以上,品質明顯提升,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推廣前景。
2.4無人機精準植保技術運用
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無人機植保技術憑借其作業精準高效、病蟲害防治效果好等優勢,成為農業植保領域的一大亮點。無人機通過GPS導航實現自主飛行,根據遙感偵測獲取的作物長勢、病蟲害信息,調整飛行路徑和噴灑藥量,對農田進行精準、均勻的植保作業。一架無人機作業效率可達60名農業工人,可將農藥使用量減少30%、用水量降低90%,顯著減輕農藥對環境和農作物的污染。在水稻種植中,無人機超低量噴霧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用藥量可減少至40~50mL/667m2,較常規噴霧節約農藥80%以上,有效降低農藥殘留,對水稻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無人機植保還可搭載多光譜相機,對農田進行數據采集與診斷分析,及時發現苗情異常、病蟲害等問題并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實現更加智能、精準的全程植保管理。以新疆棉花種植為例,應用無人機植保技術后,棉鈴蟲發生率降低85%,可增產皮棉15kg/667m2以上。可見,在現代農業植物保護中大力推廣應用無人機精準植保技術,對提升防治效率、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價值[4]。
3現代農業中植物保護工作的優化策略
3.1轉變傳統植保工作理念
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工作要實現優化升級,首要一點就是轉變傳統植保理念,樹立現代植保新思維。具體而言,一是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地方農業發展實際水平,科學制定植保工作規劃和治理方案,切實發揮植保工作的公共服務職能,全面提升農業植物的質量和產量。二是積極引進現代植保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加快提升植保工作的標準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充分利用“智慧農業”改變傳統農業作業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綜合效益。三是秉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環保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推進農業生產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轉變傳統植保工作理念,既是順應現代農業發展大勢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植保工作科學化水平、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所在。
3.2完善病蟲害監控機制
高效的病蟲害監測預警是做好農業植物保護的前提和基礎,建立健全的病蟲害監控機制至關重要。首先,要加強基層植保隊伍建設,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術比武,全面提升一線植保人員的業務素質,可以組建“植保專家服務團”,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科學用藥、合理施肥,把病蟲監測關口前移。其次,要廣泛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平臺,通過數據采集、分析、挖掘,準確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及時預警重大病蟲害風險。最后,要建立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病蟲害防控指揮體系,加強農業、林業、氣象等部門間信息共享和聯合會商,統籌調配防治資源,形成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機制。只有不斷完善病蟲害監控預警體系,提高全程植保信息化管理水平,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從源頭遏制重大農業病蟲害事件的發生[5]。
3.3強化技術培訓指導工作
技術培訓指導是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抓手,對提高廣大農戶和基層植保人員的防治水平具有關鍵作用。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農技推廣部門、涉農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常態化開展植保技術培訓,重點圍繞病蟲測報、藥劑配比、農機植保等方面,通過田間觀摩、現場答疑等方式,手把手教授實用技術,切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農業植保技術線上培訓平臺,制作形式多樣的微課視頻、動畫演示等數字化學習資源,方便農戶隨時隨地進行技術學習。同時,積極打造“科技特派員”“田秀才”等農技推廣品牌,選派優秀的農技人員駐村指導,開展點對點、手把手的技術幫扶。當前,無人機植保、綠色防控等現代植保新技術不斷涌現,更需要通過強化培訓指導,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基層推廣應用。只有不斷創新培訓方式,拓寬培訓渠道,才能切實提高農戶和基層植保人員的科學素養,推動現代植保技術在農業生產一線落地生根。
3.4推進生態環保協同發展
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是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工作優化的應有之義。首先,積極倡導綠色生態植保理念,鼓勵農民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環境友好型植保技術,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促進病蟲草鼠害綜合治理。其次,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科學開展農田殘茬還田、秸稈覆蓋、植物間套作等農藝操作,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促進土壤培肥地力,增強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蟲害能力。最后,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嚴格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加快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防止農田過量施肥導致的面源污染,切實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同時,要加強農業投入品使用監管,從源頭遏制高毒高風險農藥、不合格化肥進入農業生產領域,從根本上消除農業生態安全隱患。總之,只有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植保體系,才能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
4結語
綜上所述,植物保護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病蟲害智能監測、生態防治、覆膜栽培和無人機植保等技術的綜合運用,結合科學的優化策略,有效提升了農作物產量與品質,推動了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未來,應進一步加強植保技術創新,深化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的融合,完善植保工作體系,構建智慧化、生態化的現代農業植物保護新模式,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易從嚴.現代農業植物保護技術及工作方法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2):88-90.
[2]郭建晗.分析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工作方法[J].河北農機,2023(9):127-129.
[3]杜鵬.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探討[J].智慧農業導刊,2022,2(21):64-66.
[4]王正超.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解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11):109-110.
[5]楊軍,周代貴.生態農業發展中植物保護的技術及措施[J].南方農業,2021,15(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