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雜糧加工,農耕文化觀光,傳統石磨體驗,品嘗香甜柿子……11月2日,《科學導報》記者在呂梁市孝義市兌鎮鎮梁家原村采訪了解到,該村瞄準青少年研學游和鄉村旅游兩大市場,全力打造集休閑旅游、研學農耕、農事體驗等項目于一體的農耕文化園,盤活了鄉村資源,闖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梁家原村為純農業村,村內有柿子、雜糧、核桃等特色產業,有梁家原水庫等優美的自然景觀。村“兩委”針對農業產量低、農民種植收入微薄、出現土地撂荒等問題,依托孝義市豐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村內近千畝土地進行流轉,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進一步激活農業剩余勞動力,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發展,全力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在此基礎上,村‘兩委’立足村情,依托村股份經濟聯合社,投資近400萬元,打造了集優質雜糧加工、農耕文化觀光、傳統石磨體驗、農產品銷售于一體的農耕文化園。”梁家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陸文龍說。
在農耕文化體驗園記者看到,園區通過大量農耕器物、雕塑及文史資料,生動再現了先民的勞動場景和生活習俗,并集中展示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耕用具和孝義農民生產生活的歷史、發展農田農事的體驗、各種民俗活動的演變。整個農耕文化體驗園,展示了古老農耕文明的博大精深,記載了農耕文化的演變歷程,不僅折射出地域文化的絢麗多姿,也給游人以極大地追思和想象空間。
農耕文化園瞄準青少年研學游和鄉村旅游兩大市場,將學習的課堂搬進田地,讓孩子們沉浸式體驗農耕趣味,增長農耕知識,是奉獻給青少年了解農耕時代的文明、留住歷史符號、激發全市鄉村旅游活力的“文化大餐”。以雜糧加工為樞紐的經營形式,除吸引了外來游客體驗雜糧生產過程,還可以促進村民通過糧食深加工提高收益,參與分享村里農旅發展帶來的紅利。
“另外,村里還開辟了小塊認養增收模式,設定總面積為8畝的智慧共享農場規劃用地,按照每塊約18~30平方米進行劃分,并同步安裝監控、智能水管等基礎設施。除村里自留一部分滿足日常需要外,剩余土地全部出租認養。”陸文龍說,認養人可通過手機APP實時監控土地情況,除閑暇自主澆灌之外,也可選擇村民代管進行除草、澆水、采摘、派送等服務,預計每年的認養收益可達8萬~10萬元,有效帶動了村民多渠道增收。
農旅融合發展使梁家原村發生了顯著的變化,2023年該村被列入呂梁市100個鄉村旅游重點村。陸文龍表示,接下來將扎實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積極培育鄉村休閑觀光、研學體驗、文化創意、特色民宿、健康養生等新業態,不斷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