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綜合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多個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方法進行有機融合,通過跨學科的主題活動或項目,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它具有跨學科性:打破學科界限,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方法進行有機融合;實踐性: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個性;綜合性:不僅注重知識的綜合運用,還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開放性圖書館場景學習資源豐富,學習形式多樣,通過紙質與電子資源的融合,提供開放性、數字化、研究性的多元學習,為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提供重要場景和豐富資源,能夠促進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能力的發展,提升學習的綜合力和實踐力。在開放性圖書館場景中進行學科綜合性學習的實踐途徑多種多樣,主要可概括為主題探究式學習、任務項目式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三種綜合性學習模式,下面進行詳細闡述。
主題探究式綜合學習。確定探究主題。學生主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科要求,自主提出探究主題。例如,可以選擇“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跨學科主題。教師引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和興趣點,提供適當的引導和建議,幫助學生確定具有探究價值和可行性的主題。制定探究計劃。資源規劃:利用圖書館的檢索系統,規劃需要查閱的書籍、期刊、電子資源等,確保信息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時間安排:制定詳細的時間表,包括資料收集、閱讀分析、討論交流、成果展示等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實施探究過程。資料收集與整理:學生在圖書館內或通過網絡資源,收集與主題相關的各種資料,并進行分類、整理和歸納。閱讀與分析:深入閱讀相關資料,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分析和評價,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討論與交流:組織小組討論或全班交流,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和心得,促進思維的碰撞和融合。成果展示與反思。成果展示:通過撰寫研究報告、制作PPT、海報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反思總結:對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
任務項目式綜合學習。明確任務目標。要落實項目式學習,就要研讀語篇,明確主題意義后建構學習任務。跨學科整合:根據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設計跨學科的任務項目。例如,“設計一款環保型校園垃圾桶”項目需要融合環境科學、設計藝術、材料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制定項目計劃。任務分解:將項目任務分解為若干個子任務,明確每個子任務的具體要求和完成時間。資源調配:根據任務需要,調配圖書館內的相關資源,如參考書籍、實驗器材等。實施項目過程。資料收集與研究:利用圖書館資源收集項目所需的各種資料和信息,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讓學生在項目學習中獲得語言知識,發展思維品質,提升學習能力。設計與實踐:根據研究結果進行項目設計,并在圖書館提供的實驗空間或借助外部資源進行實踐操作。評估與調整: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階段性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項目方案和實施策略。項目成果展示與評價;成果展示:通過實物展示、演示文稿等形式展示項目成果。多元評價:采用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項目成果進行全面評價。
問題解決式綜合學習。識別問題。情境創設:利用圖書館內的實際情境或模擬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并識別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例如,在圖書館內觀察讀者的閱讀行為,識別出提高閱讀效率的問題。分析問題:資料收集:通過圖書館資源收集與問題相關的各種資料和信息。問題剖析:運用批判性思維對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明確問題的本質和關鍵要素。設計解決方案;跨學科思考:鼓勵學生從多個學科角度思考問題,設計綜合性的解決方案。方案論證:通過小組討論或全班交流的方式對設計方案進行論證和優化。實施解決方案。實踐操作:在圖書館內或借助外部資源實施解決方案。效果評估: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總結與反思。經驗總結:對整個問題解決過程進行總結提煉出有益的經驗和教訓。未來展望:對類似問題的解決提出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議。
通過以上三種實踐途徑在開放性圖書館場景中進行學科綜合性學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跨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湖北襄陽四中義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