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有效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的全面發展,鄉村建設的基本規律是教育先行。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加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制約鄉村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家庭結構復雜、教育資源匱乏、心理問題突出等阻礙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問題。基于此,就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探討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旨在為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鄉村教育體系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全面推動新時代鄉村家庭教育振興。
1.家庭結構復雜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結構復雜多樣,以單親留守和雙親外出為主,父母一方或雙方跨鄉鎮街道外出流動半年及以上,留在原籍不能與其共同生活的兒童多由隔代撫養,出現“空巢”現象的家庭往往面臨經濟壓力大、家庭氛圍缺失等問題。
2.社區環境限制
社區環境作為家庭教育的外部生態,其文化底蘊的深淺、教育資源的豐瘠,無一不深刻作用于家庭教育的成效之上。部分農村社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文化活動形式單一且缺乏創新,難以全面覆蓋并滿足留守兒童在知識學習、情感培養及綜合素質提升等多方面的迫切需求,無形中為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設置了障礙。
1.心理問題凸顯
長期與父母分離的狀態,使得留守兒童在情感層面深刻感受到安全感的缺失與歸屬感的匱乏,這極易催生出自卑情結與深刻的孤獨感,進而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與此同時,他們還需承受來自學業的高壓競爭與復雜人際關系的雙重挑戰,諸多壓力相互交織進一步加劇了其心理困境。
2.社會適應薄弱
家庭關愛的缺失以及社會支持系統的不足,農村留守兒童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遭遇了重重障礙。具體表現為,可能缺乏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的社交技巧,對社交規則的理解與應用存在局限,不僅限制了他們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也對其未來的成長與成就構成了潛在威脅,從而難以順利融入并適應社會的多元文化環境及生活方式。
1.教育資源失衡
教育資源分配失衡問題顯著,尤其體現在城鄉之間的巨大鴻溝上,導致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難以觸及并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這一不均衡現象深刻影響了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其師資力量普遍較為薄弱,教學設施也相對陳舊落后,成為制約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
2.教育質量參差
受限于經濟條件等滯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在承擔教育費用及進行額外教育投入時顯得力不從心,教育質量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傳統保守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兒童監護體系中占據主導,家庭環境中缺乏有效的學習監督與積極引導,留守兒童在學習習慣養成、道德品質塑造等方面面臨挑戰,易陷入學習動力不足、行為規范缺失的困境。
親子互動缺失主要體現在父母因外出務工而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導致他們無法親自履行對子女的教育和監護責任。這種家庭結構的改變,使得留守兒童在情感、心理和學習上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導。隔代撫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父母不在的空缺,但教育方法多沿襲舊制,難以契合現代教育的創新性需求。此外,監護責任的模糊也加劇了這一問題,多個家庭成員可能共同承擔監護責任,但缺乏明確的責任劃分,導致教育責任的推諉和忽視。
在農村,許多留守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文化水平較低,關于兒童學習、價值觀的教育理念較落后,難以感知兒童的各方面需求,難以認識到自身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存在不合理之處。部分家庭仍然沿用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如體罰、溺愛等,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缺乏必要的心理關懷和疏導,導致留守兒童在情感、社交等方面出現問題。這種落后的教育觀念不僅限制了留守兒童的個人發展,也影響了他們與社會的融合。
盡管政府、學校、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等各方都在努力關注和支持留守兒童,但由于缺乏統一的協調和管理機制,這些資源往往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走訪農村社區發現,村委會的工作重心多聚焦于鄉村的經濟增長與基礎設施建設,而對于兒童教育這一軟實力的培養,則顯得相對邊緣化。盡管對于家境尤為困難的留守兒童,政府和社會組織提供必要的政策與經濟援助,但這些措施往往側重于解決眼前的生存難題,而忽視了長遠的教育規劃與個性化發展支持。
家長要強化作為監護人的責任意識,盡可能優化家庭環境,利用現代通訊技術加強親子溝通,確保情感紐帶的持續存在。針對隔代撫養的普遍現象,應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培訓項目,幫助祖輩更新教育觀念和方法,以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明確監護責任至關重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完善,確保監護人的職責清晰明確,減少責任推諉,同時建立監督機制,確保留守兒童得到充分的關愛和照顧。
政府、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協同努力,共同推動科學教育理念的普及。政府應主導開展家庭教育宣傳活動,提高家長和監護人的教育素養;學校應發揮專業優勢,為家長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指導和咨詢,幫助他們理解現代教育的核心價值和方法;同時,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為家長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和平臺。通過這些措施的綜合實施,逐步改變落后的教育觀念,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政府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鼓勵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參與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為留守兒童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和支持。學校應建立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機制,為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學習輔導和生活照顧;定期開展家訪活動,了解其在家的生活和學習情況,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積極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共同制定留守兒童的教育計劃和發展目標;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和管理工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