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民族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特別是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加強調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深刻凸顯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治國理政中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在新時代的征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明確成為民族工作的核心主線,既是國家統一的基石、民族團結的根脈,更是凝聚中華民族精神之魂的精髓所在。而紅色文化作為黨引領各族人民團結奮斗輝煌歷程的鮮明標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存在著深刻而緊密的內在聯系,因此本文在遵循消費文化理論、文化認同理論、社會認同理論的指導原則下,融合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經濟、文化、教育等多重價值,分析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機理,為接下來的實現路徑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消費文化理論指出,在消費社會中的物品已超越其物質屬性,轉而已成為一種象征符號,消費者的關注點已從商品的實用性轉向其蘊含的社會性,即消費活動深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復雜的社會關系。因此消費行為不僅映射了人與物的交互,更深層次地揭示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遷,與社會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紅色文化資源作為資源體系中的獨特構成,隨著公眾消費觀念的提升逐步融入文化消費領域,其經濟價值得以彰顯主要依托于稀缺的文化產品特性及富含深意的旅游元素,從而有效促進了紅色文化精神的廣泛傳播與弘揚。
紅色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深深植根于其廣博且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中,這一鮮明特質使得紅色文化產品相較于其他經濟產品具有獨特優勢與核心競爭力。公眾在參與紅色文化產品體驗,如親歷其境的紅色旅游、震撼人心的影視佳作、啟迪智慧的書籍文獻,以及富有創意的文化創意產品的過程實則是在追尋一種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滋養與升華,其背后所承載的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的光輝歷史。這份由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鑄就的歷史記憶,是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石,不僅能極大地促進民族團結,還能有力推動各民族經濟協調發展。
因此,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的經濟功能積極促進紅色文化產品的精神消費,不僅可以提升全民族的政治覺悟與道德水平,還可以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推動各民族經濟協調發展。
文化認同相關理論認為在個體維度上,文化認同的構建首要依賴于對“自我”身份的清晰界定與深入洞察。這一過程深刻體現了特定文化對個體的吸引力與向心力,進而促使個體在精神層面與該文化緊密相連,形成不可分割的紐帶。而在群體維度,文化認同則體現為對同一文化背景下“共同體”的強烈認同與歸屬,可以使群體內部迸發強大的凝聚力,促使群體成員在共同的文化旗幟下團結一心、攜手前行。
而紅色文化資源所承載的文化功能,顯著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英勇斗爭、不懈努力、眾志成城、團結奮進的歷程中培育出的精神成果,以革命文化的崇高姿態匯聚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篇章,并通過鮮明的外在標志與深刻的內在價值,彰顯了各族人民共同擁有的紅色文化財富,鑄就了堅定的紅色文化認同。這種認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僅能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團結力和向心力,還能有力促進各民族間的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因此,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的文化功能不僅能加深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牢固的文化認同,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團結力和向心力,還能有力促進各民族間的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形成怎樣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情感體驗、價值觀念等取決于個人身處怎樣的社會群體,而個體是否對該群體產生深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取決于該群體所培育的意識形態是否能將個體緊密聯結在一起,如若個體未能在身處的社會群體中獲得滿意的社會認同,個體往往會萌生脫離所屬群體的意圖。因此,一個國家作為一個社會群體想要具備強大的凝聚力,通過教育力量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增強各民族對國家的社會認同至關重要。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承載著革命歷史的厚重與輝煌,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個體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接受到精神的洗禮。而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革命戰爭年代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包括了革命遺址、紀念地、文物、文獻資料、文學作品、口述歷史等多種表現形式,其本身就具備深刻的教育功能,其所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精神內涵對于激發個體愛國主義情懷、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
因此,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可有效提升各民族對國家的社會認同,各族人民為中華之崛起而共同奮斗的歷史所凝結的精神就是最好的“粘合劑”,對于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基金項目:2024年度麗水市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專項課題“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研究——以麗水市為例”(項目編號:TZLL20240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麗水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