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重大改革要求更高質量的法治國家建設作為保障,這對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通過明確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發揮法治的作用,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論依據。法治的貫徹落實需要改革的有效助推,改革的深化亦需要法治的保障。
新時代深化改革新的內涵與特點之一就是更加注重法治建設。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應當同進一步全面依法治國相輔相成,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保障作用。法治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改革進程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保障性的重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是基本一致的,均是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高質量發展。通過法治改革,能夠增進人民福祉,用法治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積極發揮法治規范與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改革與法治同步推進。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強國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提供法治保障。
深化改革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規要及時出臺,保障改革的有序進行。在立法層面,推動制定與新質生產力、上層建筑、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堅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完善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等方面的立法。立法機關進行相關立法時,應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靈活性,這也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注重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難題。
改革是法治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推動我國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方式。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過程的改革措施協同高效,進一步推進法治領域改革的系統化、集成化。法治8W7NW0tJgl4d3hI5we5d0A==領域改革要扎根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通過不斷改革,法治領域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在改革中不斷完善法治,在法治保障中全面深化改革,為強國建設與改革事業貢獻法治力量。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堅持黨對立法等工作的全面領導,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闡釋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深化立法領域改革的基本指導。二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將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等內容落實到法治建設與改革工作的全過程。三是堅持憲法的國家根本法地位。只有堅持憲法的國家根本法地位,才能保證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以高質量立法保障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通過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得重大改革事項有法可依、于法有據。二是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的立法工作。一些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處于立法空白區域,亟需以高質量立法保障其健康發展。三是提高立法質量。完善立法民意征集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立法聯系點的作用。加強“小切口”“小快靈”立法,完善備案審查制度,提升審查質量與水平。不斷健全合憲性審查與備案審查制度,探索區域協同立法機制,增強立法科學性。
為了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應當嚴格公正執法,提高執法隊伍素質,完善執法手段。不斷推進行政執法工作,推動嚴格執法,完善公正文明執法措施。依據中國國情,完善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確定科學合理的裁量權基準。做好行政復議工作,更好地發揮行政復議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各級政府做到嚴格執法,提高落實法律能力,體現我國法治優越性。
在提升司法公正水平方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司法隊伍建設,確保案件公正審理。司法機關應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積極應對解決司法領域突出的問題,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的公平與正義。不斷完善社區矯正機制,優化安置幫教措施,切實減少再犯罪風險。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部門應當各司其職,切實履行相關職責。
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不斷加強仲裁制度、調解制度、公證體制等領域改革。加強律師隊伍建設,提高法律服務質效,不斷完善法律服務體系。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升普法針對性,增強全民守法意識。健全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機制,不斷提高法治人才數量與質量。
〔作者單位:1.山東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逯達1;2.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 逯 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