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淀佐,遼寧錦縣(現凌海市)人,國際著名礦物工程學家。他長期從事選礦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礦物加工浮選理論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所創立的浮選化學理論已成為現代浮選理論的基礎,被國內外學者公認為未來浮選科技發展的方向。他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撰寫10余部著作,其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國家優秀科技圖書獎和國家優秀教材獎等多項獎勵,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
天然礦產資源,特別是有色稀有金屬礦產資源,既貧又細又雜,需要經過選礦富集分離,才有應用價值。通常做法是,研制化學藥劑,將有用礦物成分與其他礦物顆粒分離,是為“泡沫浮選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選礦人才匱乏。1956年,黨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僅在沈陽選礦藥劑廠參加過短期技術培訓的王淀佐,邊工作、邊復習,考入長沙中南礦冶學院。
如何找到好藥劑,提高選礦效率,王淀佐為此畢生鉆研,最終在礦物浮選理論等領域作出一系列開創性貢獻。
為什么是王淀佐,而不是別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王淀佐說,他喜歡鄭板橋的這句畫竹題詩。選礦,浮選藥劑是關鍵。但研究者開發新藥劑,卻用老式的“炒菜式”方法,即把各種結構相似的化學品逐一試驗,或者混合組配試用,不僅試驗工作量巨大,而且常常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我想要發展一套浮選劑結構和分子設計理論來指導藥劑研發。”王淀佐說,而現實的困難是,要探索這個科學奧秘,除必須了解前人工作外,還需掌握有機結構化學和量子化學知識,而這些都是課堂沒教過的知識。
20世紀70年代,學術交流比較閉塞,中文的參考書很少,研究工作往往是獨自摸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一扎進去就是幾十年,常常冥思苦想、廢寢忘食。
由于長時間過度用腦,王淀佐40多歲時經常偏頭痛,并且越發嚴重。直至近60歲,通過治療和自我保健運動調節,病痛才慢慢緩解。
科研探索,永無止境。
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開始興起用生物學方法找礦的先進技術。當時,已經60多歲的王淀佐嗅到了方法的革命性變化,他帶頭跟進學習,最終使我國迎頭趕進,成為該領域的重要研究陣地。
“我認為有必要、有條件研究的課題,一旦入手,不輕易放下,不見異思遷。”王淀佐說,自己從事的浮選藥劑、浮選電化學、浮選溶液化學等題目,都是前后堅持了20年甚至30年才完成的。
大躍進時期,煉鋼鐵的土高爐遍布全國。
&ncN4ko2SsYx5C+1hTyZbmiQ==bsp; 針對土爐煉鋼弊端,王淀佐指出:煉鋼對溫度要求很高,燒煤是不行的,要燒焦炭,而且一定要鼓風。我們還要解決耐火材料問題,因為爐子沒有耐火性,鋼是煉不成的。當時雖然挨了批評,但王淀佐仍堅持自己的見解。
“‘任爾東南西北風’,我堅信科學技術、知識創新對人類發展、國家建設的重要價值,人民需要我的工作和奉獻。”即使再困難,王淀佐也從沒想過放棄科研工作。
“文革”期間,實驗室關閉,他就在家里關起門來,用計算器推導運算,差不多每天都是凌晨12時以后才準備睡覺。“因為夜深人靜,沒有人打擾,反而更好工作了。”王淀佐風趣地說。
“文革”期間,王淀佐憑借超人的毅力完成了有關新品種藥劑研究的10篇系統文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選礦理論。
為保證文章順利發表,王淀佐用“鐘宣”作為筆名,但當年搞有色金屬的人,都能讀出來是他寫的。
撥亂反正后,因不用再擔心鉆研業務而遭受壓力和非議,王淀佐熱情投入科研事業。“當時只感到時間不夠用,恨不得把一天當兩天使用。”王淀佐說。
20世紀80年代,已屆知天命之年的王淀佐,卻感到精力無比充沛,每天都有新的思路和新的進展。
從1980年~1990年前后10多年的時間里,他與合作者共同撰寫出版了三四本專著,發表了近200篇的研究論文,將我國選礦研究推向深入。
不計個人一時之得失,不管個人暫時毀譽榮辱,專注于選礦研究,是很多研究同行對王淀佐共同的評價。
1985年,王淀佐任中南工業大學校長時,一改五六十歲才有資格評教授的慣例,破格提拔了一批年輕人。當年被他培養的年輕研究骨干,后來都成長為院、校級領導,成為我國選礦事業后進的優秀人才。
“言教不如身教。”王淀佐說,自己反復幫博士生修改論文,一塊探討,在與年輕人交流中共同成長。
“弱冠年華渡楚江,皓發蒼顏返舊邦。”1992年,王淀佐離開中南大學,出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院長。任院長期間,王淀佐打破論資排輩的晉升傳統,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一批年輕有為的科研人員得以破格提拔。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王淀佐一貫的用人作風。
學習選礦專業的,農村學生比較多,不少學生家庭比較困難。在中南大學支持下,以王淀佐命名的“王淀佐獎學基金”進入籌備階段。該基金設在中南大學,獎資面向全國,每年將有上百位本科生從中受益。
王淀佐患上腦溢血,臥病在床的他,仍念念不忘我國的選礦事業。
“我國的鋁土礦資源不好,要是能從20億噸煤灰里面提出鋁來,變廢為寶,鋁礦就不需要進口了。”王淀佐打電話叫來自己的學生,提醒他們要做好這方面的研究。
“我最大的夢想是把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搞上去。”王淀佐如此描述自己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