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揭示出文化建設的規律,也呈現出鮮明的價值立場,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意蘊,是貫穿在這一思想中的重要線索,回答了我國文化建設“為了誰”以及方向目標的問題。深入闡發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意蘊,對于準確理解和深入貫徹這一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始終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人民是文化的創造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在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創造的,人民的實踐為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活力源泉。人民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新時代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要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是文化成果的評價者。人民是文學藝術作品的評鑒者,是文化產業發展質量的評價者,任何一項文化成果都是以是否經得起人民檢驗作為評價標準的。堅持人民立場,就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貫穿在我國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研究導向。
國家是人民生活的母體,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高度統一。每一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都和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密不可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推進我國的文化建設,要把握好人民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進我國的文化建設,一方面要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動力,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提升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二者相輔相成。
文化是人類在實踐基礎上借助文化符號構建的系統,充分體現出人類精神的自由創造本性。文化的發展程度、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與人的全面發展程度直接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緊緊圍繞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展開,以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為根本目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層次、多樣化的,包括認知需求、道德需求、審美需求、信仰需求、娛樂需求等。人民的精神力量也是由知情意各方面要素組成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科學文化素養等。推動我國文化建設,要創造出更多高品質的文化產品,以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全方位提高人民的素質和能力,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貫穿在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全部實踐之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用科學的思想理論武裝人民的頭腦,抵制各種錯誤思潮,使人民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思想認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旨在培養有理想、有本領的時代新人,培育人民美好的思想品德,塑造人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出發概括問題、提sw9gGDywv5sFJWGVkUrQug==出理論,提升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人民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優秀作品,讓人民享受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培育人民健康充盈的精神世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提升人民的智慧。
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是國家、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習近平文化思想緊緊圍繞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而展開,旨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要想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從各層面激發出14億人民的精神力量、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全體人民對于國家所采取的制度、所走的道路、當前要做的重要工作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才能確保全體人民有統一意志和行動。全體人民有共同的理想目標、奮斗不息的精神動力、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和智慧,才能凝聚起攻克復興之路上各種艱難險阻的精神力量。全體人民有一套能形成廣泛共識的核心價值觀、共同認可和守護的精神家園,才能構建起中華民族緊密團結的精神紐帶、共同奮斗的道德基礎。
增強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體現在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之中。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不斷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夯實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以正確輿論導向引導人民,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共同推進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堅定走自己道路的信心,鞏固文化的主體性,激發出中華民族更深層、更持久的精神動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不斷提高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思維能力,更好推動我國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出更多振奮人心、弘揚偉大精神的作品,激發出全體人民的創業熱情和蓬勃朝氣,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凝聚起更加強大的動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去凝聚全體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以愛國主義維系各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全體人民為國家繁榮復興而奮斗。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