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月21日是水泥這種建筑材料誕生200周年。1824年10月21日,英國泥瓦匠阿斯譜丁取得“波特蘭水泥”專利,從而成為建筑業公認的水泥發明者。當年阿斯譜丁利用專利權壟斷了高質量水泥的產銷,也因此卷入一場有關英國專利制度的討論。
人類使用水泥作為建筑材料的時間并不長,它19世紀20年代才在建筑業廣泛投入應用。業界公認的水泥發明者是英國人約瑟夫·阿斯譜丁。
阿斯譜丁是英國利茲地區的泥瓦匠,他的腦筋比大多數同行都活絡,頻繁嘗試用各種原料制造耐用的建材。1824年,他將石灰石研磨成粉,往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黏土,之后摻水攪拌成泥漿,再風干、煅燒,最后將燒制出的塊狀物磨成細粉,就制成了水泥。直到今天,水泥的基本制作流程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在使用這種材料時,阿斯譜丁往細粉中加入少量水,攪拌成稠度適中的漿體,待風干后就成為極為堅固的水泥,可用于建造各種建筑。
在阿斯譜丁之前,已經有人嘗試發明水泥。1796年,英國人派克將一種黏土質石灰巖磨細后制成料球,在一定的溫度下煅燒,然后研磨成粉。派克把這種材料稱為“羅馬水泥”,并取得了專利權。“羅馬水泥”這個名稱取自古羅馬時期一種由骨料和砂漿制成的建筑材料。
“羅馬水泥”凝結速度較快,在建筑業得到了一些應用。但是它有兩個致命缺點:一是耐酸堿性較差,這就對調制泥漿所用的水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堿性或酸性都不能太強;二是在調制時溫度不能過低,這就要求在秋季、冬季和春季使用“羅馬水泥”調制泥漿時,必須同步進行加熱。
如果不能滿足上述兩個條件,那么“羅馬水泥”的堅固性就會降低。這導致其使用成本過高,限制了推廣應用。
英國人福斯特也是一位致力于水泥的研究者。1822年,他將白堊和黏土混合后加水磨成泥漿,然后放入料槽進行沉淀,待沉淀物干燥后放入石灰窯中煅燒,制成一種淺黃色的塊狀物,最后再研磨成細粉。福斯特將這種材料稱為“英國水泥”,并于1822年10月22日取得了專利。
雖然“英國水泥”在使用過程中對水質和溫度的要求不像“羅馬水泥”那么挑剔,但其質量明顯不及“羅馬水泥”——風干時間長,且堅固性不足。因此這種水泥的售價較低,銷量也不大,最終未能大規模推廣。
阿斯譜丁的發明兼有“羅馬水泥”和“英國水泥”的優點,同時剔除了缺點。這種水泥硬化后的顏色類似英國波特蘭地區建筑用石料的顏色,所以被稱為“波特蘭水泥”。阿斯譜丁意識到,他的這項發明可能引領建筑業的一場革命。于是他在1824年10月21日為“波特蘭水泥”申請了專利,隨后在英國維克菲爾德建了一座水泥生產廠。
在建筑材料市場上,“波特蘭水泥”的競爭力遠超“英國水泥”。例如在1825年泰晤士河隧道翻修時,“波特蘭水泥”的市場價格比“英國水泥”高很多,但工程方還是選用了“波特蘭水泥”。
阿斯譜丁通過生產和銷售“波特蘭水泥”賺得盆滿缽滿,但也遇到了麻煩。1825年底,一個名叫索菲爾德的水泥經銷商到利茲地方法院起訴,要求撤銷“波特蘭水泥”的專利證書,不允許其作為水泥品牌在市場上銷售。
原來,阿斯譜丁一直采取自產自銷的方式賺錢,拒絕與任何經銷商合作。另外,他也拒絕通過收取專利費的方式把“波特蘭水泥”的生產工藝傳授給其他生產者。索菲爾德長期代理銷售“羅馬水泥”和“英國水泥”,眼見“波特蘭水泥”幾乎完全壟斷了市場,他一氣之下向阿斯譜丁發難。
“波特蘭水泥”專利證書上載明的生產方法是:把石灰石搗碎研磨成細粉,加入一定量的黏土,摻水后以人工或機械方式攪拌成泥漿;置泥漿于盤上干燥;將干料擊打成碎塊,放入石灰窯煅燒,燒至石灰石內的碳酸氣體完全逸出;煅燒后的塊狀物冷卻后打碎磨細,即制成水泥。
索菲爾德指出,阿斯譜丁公開的生產方法,與福斯特的“英國水泥”的生產方法并無本質上的差別。特別是關于燒制的火候,都是以“物料中碳酸氣體完全逸出”為準。然而根據業界常識,在這種條件下制成的“波特蘭水泥”,其質量不可能大幅優于“英國水泥”。
索菲爾德認為,阿斯譜丁出于保密考慮,在專利申報材料中并未寫明“波特蘭水泥”的全套生產技術。他要么在生產過程中設定了特殊的煅燒溫度,要么采用了未公開的原料,否則“波特蘭水泥”硬化后不會具有波特蘭地區石料那樣的顏色,也不可能有那樣優良的性能。
索菲爾德稱,阿斯譜丁拒絕銷售代理,也拒絕有償分享工藝,這實際上是謀求長期占據壟斷地位,有違專利制度設立的初衷。他認為,鑒于“波特蘭水泥”的專利內容與“英國水泥”高度相近,前者不應享有專利權。
索菲爾德最終敗訴,法院未判決撤銷“波特蘭水泥”的專利證書。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案例卷入了有關英國專利制度合理性的一場討論。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專利制度的國家。1700年,英國議會頒布《壟斷條例》,規定只有獲得政府授權的人才能取得專利權。該條例確立了專利制度,并于1727年由英國皇家法院和英國專利法院開始施行。這兩所法院將專利審批權逐步下放給地方法院,由地方法院審核下發專利證書,并進行登記。阿斯譜丁就是在利茲地方法院獲得了“波特蘭水泥”的專利權。

到19世紀,英國的專利審核和批準程序飽受爭議。1828年,《倫敦科學技術雜志》發表一系列文章,對專利制度進行了批評:一方面,一項專利申請需要經過極其煩瑣的程序,且每一個步驟都要繳納高昂的費用;另一方面,法院對于專利申報材料的要求過低。這是“極其不合理、令人壓抑的制度”。文章以“波特蘭水泥”專利訴訟案為例指出,阿斯譜丁為申請專利支付了高額費用。盡管其提交的材料并不充分,但仍然獲得了專利,而其專利內容與“英國水泥”雷同。
當時的專利權與現代專利權有一定差異,它更像是征收一次性費用的權利,尚未與大規模商品生產緊密結合。當時英國《壟斷條例》規定,技術專利的壟斷期為14年,這恰好是7年學徒期的兩倍。也就是說,專利費實質上與學徒費更接近。阿斯譜丁拒絕通過收費的方式共享專利,主要是因為一次性收取專利費不劃算,其他生產者的產量和銷量與他的收益無關,他不如獨家生產、自主銷售。
該系列文章在英國引發一場有關專利制度的討論:它是否有必要存在?是否應該改進?
1829年,英國議會下院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對專利制度進行審查。這次行動的最終成果是1835年頒布并開始施行的《專利法》,替代了《壟斷條例》。但是,新的立法未對原有的專利制度做大的調整。英國社會針對專利制度的批評沒有停止。
1851年,即英國成功舉辦康沙特親王博覽會的第二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專利法修正案》。這個修正案作出了一系列改革:一是精簡機構,成立專利局,專門負責專利授予事務,以簡化過于煩瑣的程序;二是降低專利申請費用,特別是將遞交申請的入門費從300英鎊降至25英鎊;三是將專利權的權利范圍擴展到英倫三島,而非僅限于英格蘭地區;四是從申請之日起便開始對專利進行保護,如果專利申請未能獲得批準,則終止對其的保護;五是要求專利申請人提交更為詳細的說明材料。這些新的法律條款使英國的專利申請數量有所增加。
修正案仍有一些問題未能解決:一是仍然沒有構建專利授權的實質性事前審查制度,審查的模糊性在專利授權數量增加的情況下,意味著專利訴訟糾紛頻繁發生;二是新成立的專利局缺乏統籌規劃,行政能力有待提高。
英國這場始于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專利制度改革運動,到19世紀60年代逐漸發展為激進的主張——廢除專利制度。以專利制度的存廢為焦點的爭論在19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達到高潮。最終,隨著19世紀70年代中期發生的英國經濟大蕭條和國際競爭日益加劇,專利保護的需求有所增大。另外,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模式的普及,促使專利權人的收益與許可生產企業的產銷量掛鉤,專利共享越來越普遍。在這一背景下,廢除專利制度的聲音漸漸平息。
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專利制度下,阿斯譜丁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對“波特蘭水泥”的生產方法嚴加保密,采取了多種措施:在工廠周圍建起高墻;未經他和兒子的許可,任何人不得進入工廠;工人不準到自己工作崗位以外的區域走動。有意思的是,為制造假象迷惑競爭對手,阿斯譜丁父子時常讓工人用盤子盛著硫酸銅等粉料在廠區內走動——其實那不是水泥生產配方中的原料。
維克菲爾德水泥生產廠的產品供不應求,阿斯譜丁的兒子小阿斯譜丁在格瑞茲海德又建了一座生產廠。1856年,他們父子倆還在德國開設了分廠。
根據專利證書所載的內容和有關資料,阿斯譜丁并沒有在水泥生產過程中加入特殊的原料。水泥生產的核心設備是窯。1824年阿斯譜丁發明“波特蘭水泥”時,其所使用的窯不是特制的,而是用于燒制石灰的傳統瓶窯。他的工廠生產出的水泥之所以質量較高,關鍵在于對瓶窯煅燒工藝的把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技能。
煅燒工藝對于水泥質量起決定性作用。1872年,英國人強生證實了這一點。他發明了專門用于生產水泥的倉窯,替代了瓶窯。其特點是利用人工作業將物料沿水平方向移動,一次性完成干燥、預燒和燒成過程。作為最早的水泥煅燒專用設備,倉窯解決了煅燒火候難以把控的問題,制出的水泥性能大幅提升。
此后,水泥質量的提升幾乎完全依賴于煅燒設備的改進。1884年,德國人狄茲赫發明了立窯。不同于倉窯的是,其物料自上而下沿垂直方向自動完成燒制過程。此后,英國和德國對立窯不斷進行改進升級。英國人最早在立窯上采用了機械通風裝置。接著,德國人加入了自動卸料裝置,大幅提高了產量和質量。在此基礎上,德國人又增設了自動投料裝置,從而完成了立窯的全面機械化。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立窯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采用,成為水泥燒制的通用設備。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