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層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等實施分層指導的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有助于幫助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實現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成、學有所得,落實核心素養。文章在解讀分層教學概念的基礎上,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四個方面出發,探討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旨在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分層教學;初中數學;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羅工藝(1980—),男,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第二十中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分層教學強調將不同水平能力的學生劃分為不同層級,以此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此方法符合《新課標》要求,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落實核心素養。
一、分層教學的概念
分層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進程,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層次和學習階段,針對不同學習層次和學習階段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1]。具體而言,分層教學是在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興趣愛好、情感特征、思維水平等方面,根據其個性化發展需求,遵循因材施教理念,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學習評價,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發展的高效教學方法。
二、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與傳統集中式教學方法不同,分層教學強調因材施教。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及教學評價[2]。這種教學方法貼合不同水平能力學生的發展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內驅力。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圍繞分層目標參與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能夠充分激發自身潛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更具自主性的課堂學習中,學生將重新認識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二)有助于促進學生互助合作
分層教學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教育理念與實際操作方法。在教學期間,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與同一層次水平的同學開展積極互動,以合作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學生將逐漸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學會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逐步發展自身的核心素養。
(三)有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分層教學尊重學生差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每一個學生成為更為完整與鮮明的個體。在分層教學中,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下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真實學習情況,充分激發自身潛能,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其間,各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從而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分層教學是基于“讓每名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理念,依據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提出的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在組織分層教學時可以從教學目標、內容、活動及評價這四個方面進行設計,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獲。下面,筆者對實際教學方法進行總結,以供參考。
(一)教學目標分層—學有所思,點明學習方向
《新課標》強調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充分考慮核心素養在數學教學中的達成。教學目標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在開展分層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關注教學目標的重要性,深入研讀教材內容,明確教學活動開展的方向。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為他們提供問卷,指導學生參與問卷調查,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教師要根據分層教學的實際要求設計含有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
以華東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一課的教學為例。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與整理,教師發現,本課的教學內容延續“二元一次方程組和它的解”一節的內容,聯系實際生活問題導入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不同方法,包含代入法及加減法這兩種消元方法,旨在幫助學生通過學習建立轉化、消元思想,學會將新問題化歸為難度較低的問題。在完成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與整理后,教師設計相關問卷,調查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組等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再結合他們提出的實際訴求,將本次教學活動目標分為兩個層次,即基礎層與提升層,設計不同的目標內容。
基礎層目標:
1.鞏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組內容,在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概念的基礎上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化歸的基本方法。
2.能夠運用思維導圖分別整理代入法和加減法這兩種消元方法的具體使用方式,建立化歸思想。
3.能主動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積極與同伴開展合作,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提升層目標:
1.在完成基礎層目標的同時,通過雞兔同籠問題深入了解數學文化知識,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
2.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進一步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數學模型,能夠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
3.能夠聯系二元一次方程組及其不同解法,類比三元一次方程組及其解法,嘗試解決問題。
從以上目標中能夠發現,基礎層目標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概念為主,旨在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打好地基。相對于基礎層目標,提升層目標難度提升,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確保學生能夠實現知識的正向遷移與運用。通過達成不同層次的目標,班級內學生都能獲得發展,積累學習經驗。
(二)教學內容分層—學有所悟,實現因材施教
受外部因素影響,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思維能力在步入初中后存在明顯差異。為確保分層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適當引入外部學習資源,確保教學內容適用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保障不同水平的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核心素養。同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保障內容的精簡性,避免因內容過多而給學生帶來學習壓力[3]。
以華東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以全等三角形為出發點,整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結合學生在上一節課中的表現,教師將班內學生分為兩個層次水平,并為其安排不同的學習內容。
水平Ⅰ:這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較弱,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全部學科知識。因此,對于這類學生,教師需要精簡教學內容,以重要核心概念為主線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全等判定的一般方法。在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刪除教材中“做一做”“探索”等板塊,借助微課視頻的形式導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等理論知識,引入思維導圖,帶領學生梳理學習內容,讓學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識結構。精簡的教學內容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學生掌握基礎定理后,教師可提供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學以致用。
水平Ⅱ:位于此水平的大部分學生思維敏捷且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已利用課前時間完成預習工作,初步了解了本課的學習內容。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方面,教師可以縮減教材中基礎理論知識的介紹,以練習為主,驅動學生思維向更深處發展。與此同時,考慮到這部分學生具有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與較強的探索欲望,教師還可以增添教學內容,補充薩姆·勞埃德在《趣題大全》中設計的趣題,引入數學文化知識,指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幫助他們實現深層發展。
(三)教學活動分層—學有所成,促進遷移運用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的參與熱情,部分教師會在教學期間設計實踐活動,旨在活躍課堂氛圍,驅動學生在探索中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4]。結合分層教學理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興趣愛好,設計層次不同的實踐活動,驅動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以合作的方式完成相應任務。這樣能夠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幫助他們在遷移運用中掌握學科本質,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能力。
以華東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冊“一次函數”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整理并歸納了一次函數的圖象、概念、性質及表達式。在分層活動設計期間,根據本課重點知識及學生的興趣調查情況,教師設計以下分層項目,讓學生自主選擇主題,并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實踐。
項目1:隨機選擇三種不同的寬帶上網收費方案,并從數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運用一次函數選擇最佳方案。
項目2:某學校計劃在八年級內開展春游活動,并打算租用汽車帶領師生前往春游場地。目前,要確保每輛汽車上至少要有1名教師。請調查八年級學生的總人數,參與實際調查,分析市場上不同客運公司汽車的載客量及租金表,在確保八年級全體學生能夠乘坐且每輛車上配備1名教師的基礎上,設計最優惠的租車方案。
項目3:結合日常生活中某個可以選擇多種實施方案的實際問題,如購物、配送、通信等,利用數學知識進行分析,選擇最佳方案,并寫出有關活動的報告。
分層設計活動能夠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幫助他們在活動中更好地了解一次函數的使用價值,掌握建立函數模型來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更好地提升核心素養,為后續參與高中階段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四)教學評價分層—學有所得,提高教學效果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5]。在分層教學中,為保障教學效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發展,教師需要優化評價方法,設計科學的評價內容,幫助學生在評價的輔助下及時了解自己在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并做出調整,不斷完善自我。教師可以制訂分層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表現進行評價,指導學生依據評價標準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判斷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營造和諧的師生交互氛圍,實現分層教學的良性發展。
以華東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上冊(舊版)“整式的加減”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本課學習中,學生通過整式加減運算,進一步鞏固合并同類項、去括號、添括號等知識。在基礎教學任務結束后,教師基于分層的理念,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分別設計A、B、C三種評價標準。
A類評價標準層次較高。在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同類項、合并同類項、去括號與添括號的基本原則,同時要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完成難度較高的練習任務。不僅如此,此層次的學生還需要具備合作互助的意識,能夠主動幫助其他同學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B類評價標準難度有所降低,以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并順利達成遷移運用目標為主。此部分學生需要完成合并同類項、去括號等基礎練習。教師在評價時要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使用激勵性評價語言,引導學生基于評價標準開展自主評價,分析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不足。
C類評價標準以學生了解學科知識為主,此項標準對應學習能力較弱、缺乏良好習慣的學生。在評價時,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指導學生填寫自己在學習中了解的公式、法則等原理性知識,并向他們傳授學習經驗,提供微課復習視頻,確保這部分學生能夠逐漸跟上教學節奏。
結語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改善當前學生水平差距過大的情況,保障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發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分層教學中,教師應制訂分層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重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內容、形式的教學活動,通過分層教學評價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以此凸顯分層教學的優勢,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要及時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關注分層教學的重要價值,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開元.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J].亞太教育,2023(24):62-65.
[2]呂洪元.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新通信,2021,23(9):207-208.
[3]馬永穎.精準教學視野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1):295.
[4]田偉東.因材施教:暢談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J].華夏教師,2020(14):76-77.
[5]康慧君.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1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