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教育改革下,有效組織跨學科教學已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師可將跨學科理念融入閱讀教學,以提升語文教學效果。文章旨在探討基于跨學科理念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并結合具體案例,探討教師如何通過跨學科視角解析文本、尋找跨學科切入點,促進多元教育主體的協作,深化學生跨學科思維。此外,通過讀前布置跨學科任務,教師可幫助學生夯實深度閱讀基礎,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關鍵詞】跨學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王歡(1978—),女,廣州市南海中學。
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了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的基本原則。在這一教育背景下,許多教師開始關注跨學科理念,期望通過將其融入教學實踐,進一步強化課程的協同育人功能。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關鍵環節,若能基于跨學科理念有機組織閱讀教學,將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深度解讀能力、綜合拓展能力。
一、基于跨學科理念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價值
(一)豐富學生知識積累
許多語文閱讀材料涉及歷史、地理、建筑、哲學等多個領域的內容。運用跨學科理念開展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豐富知識儲備,提升他們分析歷史問題、地理現象、建筑之美等的能力。這種綜合性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深刻思考,幫助他們解析問題的本質。
(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運用跨學科理念開展教學活動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結合其他學科知識解析文本,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文字描述的場景,并分析、評價作者所描繪的準確性。通過歸納多學科知識,學生的批判性、深刻性、靈活性和邏輯性等思維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三)推動學生享受閱讀
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是提高其知識構建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引導他們在個人興趣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享受閱讀的樂
趣[1]。相較于被動接受知識,主動探索和享受閱讀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文學表達技巧,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效果。在教學實踐中,跨學科理念的應用能夠使學生不再局限于簡單文字理解,而是通過參與各種富有趣味性的學習活動,如演繹文本細節、創建手抄報等,將所讀材料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相互交融。此外,不同特長的學生能夠展示某個人優勢,并更傾向于參與基于跨學科理念的閱讀活動,進而激發教師更有效地培養學生求知欲望的目標。
二、基于跨學科理念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基于跨學科視角解析文本,尋找跨學科的切入點
教師應基于跨學科視角解讀閱讀材料,以尋找跨學科理念下的閱讀教學切入點,為后續教學設計與實施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2]。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從兩個角度開展思考。一方面,分析學生在理解閱讀材料時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和可c+IW+gdLAiUMAru6p92MnpLzpeN0bZ9iUdfUzP00nd8=能遇到的難點,并通過設計自主探究任務、提供補充資源等方式促進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深度理解,從而確保閱讀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考慮如何通過富有趣味性的跨學科活動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深度,以使學生在參與深度閱讀活動時能夠獲得更多的樂趣。
以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的教學為例。本篇課文屬于說明文,作者運用簡潔、生動、優美的語言和多種寫作方法介紹蘇州園林的魅力。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撰寫說明文的技巧,并完成單元寫作欄目的任務“寫一篇說明文,向大家介紹某一建筑”?;诒竟澱n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探索跨學科理念的閱讀教學切入點。例如,教師可融入攝影領域和建筑學科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關于“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及“近景遠景的層次”等表達。又如,教師可將地理和歷史學科內容融入教學,通過占地面積、修建時間、修建背景及擴建經歷等方面介紹蘇州四大園林(如拙政園和留園),使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歷史價值。再如,教師可整合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激發學生對家鄉建筑的觀察和探索,引導他們尋找相關信息、挖掘特色,并培養學生撰寫介紹家鄉建筑說明文的能力。這樣的跨學科教學設計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還能使學生享受遷移閱讀成果的過程。
教師明確結合跨學科理念組織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可以有的放矢地開展后續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多教育主體深度配合,更好落實跨學科
理念
在跨學科理念的指導下組織閱讀教學時,教師應主動與其他教育主體合作,以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和支持,確保學生獲得良好的跨學科學習體驗[3]。在開展教學前,教師可與相關教育主體合作。首先,與同事密切溝通。教師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合作,促進跨學科活動的整合,共同開發與閱讀材料相關的教學資源。其次,與學生家長合作。教師應該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生學習過程,通過家庭對話或生活活動,協助學生將閱讀材料與實際經驗相聯系。最后,與社會各界人士合作,邀請他們分享跨學科知識,以促進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深度理解。這種協作模式將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和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
以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大雁歸來”的教學為例。教師可與生物學科教師合作,邀請后者以簡練的語言講解候鳥遷徙相關知識,學生可以提出相關問題,生物學科教師則應詳盡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同時,教師可與鳥類愛好者合作,鼓勵后者分享觀察鳥類的經驗,以加深學生對鳥類的情感認識。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更能體會到作者對大雁的喜愛與贊美,理解作者將大雁視為朋友的情感表達,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深度。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大雁的行為特征,使其能夠在閱讀文本時領會作者的情感傾向,從而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三)讀前布置跨學科任務,奠定深度閱讀教學基礎
在開展閱讀教學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閱讀材料初步探究其他學科的知識,培養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為其深入閱讀奠定堅實基礎。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跨學科探究任務,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記錄探究成果,如采用截圖、下載圖片、拍攝照片等方式。隨后,教師應快速審視學生的任務成果,分析學生將跨學科知識融入課文解讀的能力,以便進一步完善教學方案。
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石壕吏”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布置一系列歷史知識探究任務,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查閱信息,具體如下。
任務1:結合學習經驗和網絡資源,分析杜甫為什么被稱為“詩圣”?
任務2:收集網絡信息,了解“詩史”的內涵。
任務3:歸納任務1和任務2成果,提煉關鍵信息,利
用教師提供的手抄報模板,總結杜甫的個人品質和杜甫詩的特點。
任務4:觀看歷史學科教師開發的“安史之亂”相
關微課,自主收集“安史之亂”史料信息。
上述讀前任務有助于學生在課前對杜甫及其詩歌特點有所了解,并熟悉《石壕吏》的創作背景。這一過程可以幫助教師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歷史和美術學科相結合,使學生深入了解《石壕吏》的作者。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基于課前所獲得的研究成果,學生可更有效地理解和想象杜甫描繪的場景,同時教師能更好地規劃和設計課堂活動。
(四)運用跨學科任務成果,提升文本解讀深入性
完成課前布置的跨學科任務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基于任務成果開展深度閱讀。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自由閱讀和獨立思考。其次,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共享閱讀成果。最后,教師可提供補充指導,以加深學生的學習深度[4]。通過逐步開展閱讀活動,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到跨學科學習對閱讀效果的提升作用,逐步培養其探索和運用多學科知識的意識,從而提高語文學習效果。
以部編版九年級上冊“出師表”的教學為例。在學生理解《出師表》的創作背景、影響及相關人物情況后,教師可設計以下課堂活動。
活動1:學生自主閱讀《出師表》。
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其文言文知識儲備,自主閱讀《出師表》,并仔細對照注釋,深入探究關鍵句子的含義,如“將軍向寵,性行淑均……”“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等,并了解“北定中原”的重要性。盡管學生在閱讀時可能會遇到一些語言理解層面的困難,但仍能基本把握《出師表》的含義。
活動2:學生交流自主閱讀成果。
教師應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互動,共同探討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和想法。為了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可設置小組討論任務。首先,引導學生總結課文中的文言文知識,包括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及多義詞等。其次,設計表演活動,引導一名組員扮演“諸葛亮”角色,展示其創作《出師表》時的內心活動。其他組員則結合歷史知識設計表演細節,演繹諸葛亮所想象的場景,并通過簡筆畫來呈現,以提升表演效果。最后,教師可隨機選擇部分小組進行表演。該活動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研究課文內容,并準確理解每個句子的含義,還能通過設計表演細節來提升討論的深度,深刻領悟諸葛亮憂國憂民的品質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從而更深入地領會他所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大建議的重要意義。
活動3:教師開展補充指導。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交流表現,評估他們的自主學習深度。發現部分學生在文本解讀方面存在深度不足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鼓勵那些具備充分完成跨學科任務能力的學生擔任“助教”角色,幫助其他學生提高閱讀效果。
(五)鼓勵學生跨學科拓展,提升閱讀教學影響力
完成課內閱讀活動后,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感興趣的話題參與跨學科拓展活動,如收集相關歷史、藝術和生活知識等。同時,學生可通過多種方式傳播所讀材料的作者的優秀品質及價值理念。為了提升學生的跨學科拓展意識,教師還應為學生提供展示拓展成果的平臺,如將學生制作的宣傳資源分享至校園網站、校園展示板、班級文化墻等。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夢回繁華”的教學為例。對于一部分學生而言,他們可能對《清明上河圖》這一藝術作品產生濃厚興趣。因此,教師可提供相關補充閱讀材料,降低其參與跨學科拓展閱讀活動的難度,并鼓勵他們就所讀內容開展深入討論。在完成拓展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還可鼓勵學生與美術學科教師溝通,基于課內外閱讀經驗深度理解這一美術作品,并基于《夢回繁華》《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語篇的閱讀經驗,撰寫一篇新的說明文或擴寫《夢回繁華》。教師不妨在學生完成創作后提供指導,并鼓勵學生在??蛐@網站上分享優秀作品。對于那些對北宋歷史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根據《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場景提供相關歷史文獻,以滿足學生跨學科拓展的需求,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夢回繁華》。隨后,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設計展示文稿、撰寫歌詞等方式,整合跨學科拓展成果。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與歷史學科教師溝通,進一步精簡演示文稿或完善歌詞,讓學生以“助教”的身份參與七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
學生結合個人興趣參與跨學科拓展活動,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歷史和中國古代藝術作品,樹立文化自信,還能提升說明文創作和歷史知識宣傳能力。這一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拓展知識面,進而增強他們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組織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基于跨學科理念分析教材內容,找出多學科融合的切入點。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積極與其他教育主體合作,開展跨學科資源開發或跨學科指導工作,引導學生在閱讀前參與跨學科探究活動,為深度閱讀做好準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基于跨學科成果深度解析閱讀材料,以提升閱讀深度。最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拓展活動,通過分享與其他學科相關的補充閱讀材料和尋求其他學科教師的幫助,降低學生的跨學科拓展壓力,提升學生的跨學科拓展效果,最終提升閱讀教學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姍姍.初中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實踐[J].中學語文,2023(35):76-78.
[2]洪小瑜.把握關聯性優化初中語文與歷史的融合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3(49):53-56.
[3]楊露.初中語文教學中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師,2023(34):18-20.
[4]張冰建.新課標視域下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初探[J].學周刊,2023(29):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