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以詩歌閱讀教學為例,探究如何通過優化資源、創設情境、設計任務等方法提高詩歌閱讀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讀寫融通和創意表達。
【關鍵詞】初中詩歌閱讀;創意表達;讀寫融通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創意表達:初中語文讀寫融通教學的實證研究”(批準號:B/2022/03/29)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靜(1979—),女,江蘇省南京市第三中學。
讀寫融通和創意表達,前者是方法、手段,后者是目的、結果。實現讀寫融通和創意表達,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思考和設計。一是閱讀維度,即思考讀什么和怎么讀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解決創意表達輸入端的問題。二是表達維度,即思考表達什么和怎么表達,從而解決創意表達輸出端的問題。初中階段的詩歌閱讀教學,一方面淡化文學創作的專業性,強調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另一方面提示表達具有多元化特點,強調表達的內容和形式。
一、基于教材,以寫定讀,精讀文本,創意表達有向度
統編版語文教材采取融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為一體的雙線組元方式,在每個單元的導語中列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和單元習作要求,分別指向閱讀和寫作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讀寫融通的理念。
詩歌的編排具有特殊性。九年級有專門指向詩歌創作的單元任務,而其他年級的詩歌閱讀與單元寫作目標關聯度不大,往往被忽視。為了改變詩歌閱讀教學“重閱讀,輕表達”的現狀,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打破單元教學讀與寫的獨立性,將其進行整合,讓其互相借力,促進創意表達的生成。
教師可以采取以寫定讀的教學策略。首先,依據教材中的單元寫作要求、課后習題,思考本單元閱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其次,引導學生精讀、細讀文本,讓學生掌握豐富的素材,提升思維能力和寫作水平。再次,有針對性地從內容、形式、語言等方面指導學生進行仿寫和創作。最后,為學生提供好的讀與寫支架。這樣的策略可以使讀寫融通事半功倍。
以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此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單元寫作要求是“學習抒情”;語文要素是“調動體驗和想象,把握抒情的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懷”。選入本單元的詩歌是《黃河頌》《木蘭詩》。基于單元寫作要求,教師可以把“學會抒情”作為閱讀教學目標之一,讓學生學會辨析、借鑒和仿寫。
《黃河頌》以直接抒情為主,直抒胸臆,向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木蘭詩》幾乎沒有直接抒情的語句,讀者卻能從景物、人物描寫中,間接感受人物復雜的心理和豐富的情感。例如“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直言木蘭思念家鄉和親人,而是借景物烘托間接表達情感,含蓄蘊藉。
在指導本單元的寫作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這兩首詩歌,辨析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這兩種抒情方式。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印象最深的家鄉風土人情。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照《黃河頌》首尾兩段直接抒情的方式,并嘗試通過排比、反復、呼告、改變人稱等多種藝術手法增強寫作的抒情效果。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照《黃河頌》,從自然特點、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不同方面贊美家鄉,并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描寫家鄉。例如,寫《金陵頌》時,可以從南京虎踞龍盤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美食的煙火氣、包容納新的精神等方面立意構思,抒發贊美家鄉、建設家鄉的志愿和決心;同時在形式上通過用“啊, ”直接抒情的方式,層層遞進,由實入虛,卒章顯志。
教材是豐富的寶庫,不僅有口語知識和寫作知識,還有助讀系統和學習策略,它們被分成若干訓練點,由淺入深地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設計之中。教師依托現有的單元寫作目標,引導學生精讀文本,可以避免學生寫作的無序化。此外,教師把寫作目標作為閱讀教學目標的一部分,可以架起讀寫融通的橋梁,讓讀寫“精”“序”“實”“活”[1]。
二、超越教材,群文閱讀,以讀促寫,創意表達有廣度
閱讀材料的引入,為學生理解作品、獲得創意表達的靈感打開了新的大門。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創意表達往往與類文拓展、群文閱讀等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群文閱讀材料的特征為同一議題、多個文本,群文閱讀教學的特征為探索性教學[2]。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詩歌編排分類標準比較模糊,不利于學生系統了解作者、作品風格、寫作時代。這容易導致詩歌閱讀教學出現碎片化、淺表化、機械化等問題。
教師可以精心選擇“同一議題”作為讀寫融通的聯結點,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源或材料,指導學生進行延伸閱讀。教師開展課內外群詩整合工作時,要刪繁就簡,突出重點。
以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教學為例。首先,和這首詩同在一個單元的《行路難(其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都有“豪”的風格,教師可以請學生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寫作手法、情感態度等方面分析這三首詩詞的異同。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溫習《秋詞》《陋室銘》,再為學生補充《再游玄都觀》等詩歌,讓學生進行橫向比讀。由此,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劉禹錫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樂觀豁達的心胸,并理解其被稱為“詩豪”的原因。再次,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如果可以穿越時空,李白、劉禹錫、蘇軾能成為好友嗎?”以此引導學生展開辯論,用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這也契合單元寫作“議論要言之有據”的要求。
詩歌的議題有很多,如“作者”“時代”“題材”
“體裁”“創作風格”“意象”等。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和寫作的需要選擇議題,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多種相關聯的文本,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品位,促進他們實現讀寫融通。
三、創設情境,依托本土,以“境”促讀寫,創意表達有溫度
教師在詩歌閱讀教學活動中創設真實、復雜的問題情境,有助于引導學生主動內化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和審美能力,讓學生的創意表達有對象、有需求、有支架。
(一)聯系生活情境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創設情境,促進學生的創意表達。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詩句為自己取字;用詩句寫廣告詞、宣傳語;用美食擺出古詩的意境;在團扇上面題詩……
又如,在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古今中外的詩歌,創設生活情境:“同學們,人生路漫漫,不如意之處十之八九。青春期有喜也有憂。假設你的朋友現在遇到了挫折,心情低落,你會從外國詩二首和古代詩歌五首中推薦哪一首給他閱讀,請寫一段推薦語,闡釋理由。你還可以嘗試創作一首小詩,表達自己對人生挫折的感悟。”這樣的設計既有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又有針對特定情境的寫作;既能夠驅動學生進行創意表達,又能夠啟迪學生的心靈。
(二)依托本土文化
依托本土文化創設情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創意表達的靈感,還可以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自豪之情。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詩詞里的六朝古都”“跟著詩詞去旅游”“李白和金陵的故事”等情境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有關詩篇、查閱相關資料,從而創作有關南京的解說詞。
又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由詩詞到現實,為宣傳家鄉助力”的活動,引導學生仿照從蘇軾《惠崇春江晚景》延伸的網絡流行語“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為家鄉旅游寫一句充滿詩意的宣傳語。
再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請同學們以王獻之《桃葉歌》中的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為靈感,設計一款具有南京特色的糕點。”
(三)創設文學情境
例如,詩歌中經常出現“月”這一意象,教師可以創設文學情境:“請同學們整理出現‘月’這一意象的詩歌。思考這些詩歌有什么特點?往往表達哪些情感?另外,同學們能不能也借‘月’這一意象,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思。”
又如,教師可以舉辦詩詞大會,創設文學情境:“‘飛花’一詞出自唐代詩人韓翃《寒食》詩中的‘春城無處不飛花’;‘飛花令’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喝酒時用來罰酒助興的酒令。同學們能不能自己設計‘飛花令’的游戲規則,對出詩歌的新意境?”
總之,詩歌來源于詩人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讀”是重走詩人的思想足跡,“寫”才是另辟蹊徑,表達自己的獨特思想。為了“寫”而“讀”,學生會讀得更細、更全面。如此,寫作也不再是一件難事,而是學習、借鑒、創造的過程。
四、任務驅動,項目學習,讀寫融通,創意表達有深度
新課標從基礎、發展、拓展三個層次設置任務群,讀寫融通正是“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發展型任務群的基本策略。教師要注重聽說讀寫的內在聯系,用情感推動學生閱讀,用任務推動學生寫作,用活動提升學生思維[3]。
任務驅動教學法更強調實踐性,其中的任務設計往往貼近學生的生活,具有挑戰性、趣味性、多樣性,可以推動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任務開展學習,并檢驗學生的成果,有利于學生從原來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的學習體系,從而使學生提升思維能力。以下為教師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例。
(一)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詩歌大單元“詩詞中的秋天”的教學
任務一:秋之景。
探究:在寫秋天的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
任務二:秋之情。
探究:同樣是寫秋的詩歌,它們的內容和情感有何異同?
任務三:秋之思(三選一)。
1.探究為什么有很多描寫秋天的詩歌?
2.了解“秋”字的起源和發展,仿照《“字”從遇見你》寫一寫有關“秋”的解說詞。
3.仿照《天凈沙·秋思》,選擇一些意象,寫一首有關秋天的小詩,抒發自己獨特的情思(要求四句話以上,分行書寫)。
(二)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律詩專題“像詩人一樣”的教學
任務一:像詩人一樣吟詩。
1.關注律詩的平仄、韻腳、節奏,讀出律詩的韻味。
2.挑選一首自己喜歡的律詩,配樂朗誦或吟唱。
任務二:像詩人一樣想象(二選一)。
1.你覺得五首律詩中哪一首的想象力最豐富?為什么?
2.崔顥最負盛名的詩是《黃鶴樓》。據說詩仙李白為之擱筆,并有“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嘆。過后,李白寫下《登金陵鳳凰臺》和《鸚鵡洲》。比較上述三首詩歌,你覺得哪一首寫得好?為什么?
任務三:像詩人一樣寫作。
1.這五首律詩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起承轉合盡顯構思之巧妙,請問妙在何處?
2.在自己的周末隨筆中試著借鑒律詩對仗、押韻等特點,進行創意表達。
總之,教師設置任務時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任務的設置需要遵循層層遞進的原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第二,任務的設置需要從閱讀向寫作逐步轉化,讓學生的寫作既有深度的立意,又有創意的表達和多元的呈現方式。最后,要根據不同的任務情境選擇不同的支架,形成系統化的讀寫教學,推動課程的綜合性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優化初中語文詩歌閱讀教學,讓“創意表達”有向度、廣度、溫度、深度,從而讓學生更有創意地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思考。
【參考文獻】
[1]孫錦明,王從華.學科建設視域下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使用策略[J].江西教育,2018(11):14-19.
[2]王玫,焦春艷.群文閱讀視角下古詩詞“1+X”教學建模的三大意識[J].中學語文,2021(10):23-25.
[3]袁昌仁,袁雯麒.跨學科學習“語文+X”的基本范式探究[J].遼寧教育,2023(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