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審辨式思維能力是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文章分析數學審辨式思維能力的內涵和培養路徑,探討基于數學問題解決的小學生審辨式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為了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可以在創設情境、巧設問題、布置作業等環節中落實審辨式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審辨式思維能力
作者簡介:王敏(1981—),女,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城北家龍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審辨式思維能力,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學情設計多元化的思考問題,引導他們多維度、深層次地探究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從而培養其獨特的思維能力。此種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還能充分鍛煉學生的審辨式思維能力,促進他們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數學審辨式思維能力的內涵
數學審辨式思維是指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運用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進行分析、判斷、評估的能力[1]。強調學生要全面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公式等內容,并能根據具體知識點提出問題,經過觀察、推理、解釋等活動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可見,審辨式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質疑精神和推理意識,能夠將之前所學內容遷移到全新情境中,并提出獨特的個人見解,經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順利解決實際問題。
二、數學審辨式思維能力的培養路徑
為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根據數學審辨式思維的要素,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數學審辨式思維包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評估解題方案、推理和證明等要素。其中,“提出問題”是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疑問,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學會用專業的數學語言準確描述問題;“分析問題”是指學生深入研究題干、尋找具體解題方法,教師應傳授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多元技巧;“評估解題方案”是指學生在反復嘗試中總結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教師應傳授評價解題方案的標準;“推理和證明”是指學生通過邏輯推理增強解題過程的嚴密性,教師應引導學生用推理和證明的方式解決問題。
三、基于數學問題解決的小學生審辨式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一)創設情境,提供審辨機會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完善教學設計,以創設情境的方式打造趣味性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提供審辨的機會,鼓勵其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從而培養其審辨式思維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明確教學方向,并以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呈現課程的重難點知識。同時,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發散思維、暢所欲言。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教學為例。在教授與“商不變的規律”相關的內容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總結商的變化規律。在導入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視頻,其內容講述“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老猴子說,8個桃子分2天吃完,16個桃子分4天吃完,32個桃子分8天吃完,64個桃子分16天吃完……此時教師提出疑問:“老猴子用了什么知識來教育小猴子?它為什么這樣分桃子呢?”由此,學生列出算式:8÷2=4,16÷4=4,32÷8=4,64÷16=4。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比這些算式,詢問他們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之間展開討論,主動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對同學的言論作出初步判斷,經過不斷整合得出最終結論:在除法里,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可見,在情境的驅動下,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審辨式思維能力能夠得到同步提升[2]。
(二)巧設問題,構建互動課堂
1.設計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
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辨式思維能力,教師應以巧設問題的方式構建高質量的互動課堂,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增強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與互動。首先,教師應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的基本學情,如觀察其課堂表現、分析其作業成果、與其進行課前談話等,全面掌握班級同學的數學基礎。隨后,教師應深入解讀教材,歸納課程的重難點知識。最后,教師應根據學生學情提出具有挑戰性的思考問題,從而鍛煉其數學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避免因問題難度過大而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需要留心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鼓勵他們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幫助。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位置”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張動物園平面路線圖,引導學生找出不同場館的位置并用數學語言進行說明,如大象館(1,4);猴山(2,2);熊貓館(3,5);海洋館(6,4)等。當學生初步掌握本課主要內容后,教師提出拓展性問題:“得知飛禽館、大象館以及猩猩館在圖中的位置后,你有什么發現?”學生思考后回答:“大象館和飛禽館在同一列,它們的數對第一個數相同,猩猩館和獅虎山在同一行,它們的數對第二個數相同。”隨后,教師詢問:“如果用‘(x,4)’表示某場館的位置,能確定它具體在哪里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根據本課知識進行辯證思考,從而得出結論:由于x表示的數不確定,所以這樣的數對只能確定這個場館在哪一條橫線上,但不能確定這個場館的具體位置。
2.設計一題多解的數學問題
數學學習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很多問題有著不同的解決方法,這能夠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
力[3]。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重點知識設計一題多解的數學題目,指引學生從多個維度進行研究,初步掌握解決問題的具體流程。為了保證答案的全面性,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互相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在思維碰撞中積累經驗,總結問題的所有解決方案。如此,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互動,并圍繞同學的發言進行質疑、審辨,在集思廣益中厘清解題思路,通過分析、討論、質疑等活動提升自身的審辨式思維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運算定律”的教學為例。
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以下情境:李叔叔將要騎行四天,按照計劃李叔叔這四天共騎多少米?學生需要在情境中收集有用的信息,結合現有的知識儲備進行解答,此題可以采用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學生給出的答案得出以下兩種結論。方法一:115+132+118+85=247+118+85=365+85=450。方法二:115+132+118+85=115+85+132+118=(115+85)+(132+118)=200+250=450。最后,教師提出思考問題:“哪一種算法更加簡便?”學生結合自己的答案進行回答:“第二種方法把能湊成整十、整百的數結合起來算,可以使運算更簡便。”一題多解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的審辨式思維能力得到充分鍛煉,讓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的良好習慣,并學會條理清晰地闡述個人觀點,從而實現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3.設計邏輯推理的數學問題
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多種的計算方法,還應具備一定的審辨式思維能力,快速厘清題干中的邏輯關系。因此,教師應設計邏輯推理類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數學語言來明確問題中的已知條件,并利用現有的知識儲備進行推理,讓他們學會辨別問題中的邏輯關系,進而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求解能力。在問題驅動下,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經過推理與驗證探索答案,這對他們審辨式思維能力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4]。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因數與倍數”的教學為例。在學習“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引導學生用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并根據擺成的不同情況寫出乘法算式與除法算式。如下所示: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6=2,12÷3=4;12÷12=1,12÷6=2,12÷4=3。此時,教師列出邏輯推理類問題:這三組乘、除算式都有哪些共同點?算式中的三個數有哪些關系?學生經過層層推理總結出:2和6是12的因數,12是2的倍數,也是6的倍數;2和12、6的關系是因數和倍數的關系,3、4和12也是如此。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夠得到鍛煉,課堂教學的效果也能夠得到提升。
(三)布置作業,鞏固思維成果
1.預習作業,培養良好習慣
良好的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適應課堂節奏,也是培養學生審辨式思維能力的有效渠道之一。因此,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設置課前預習作業。其中,課前預習作業必須包含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并在導學案設計“反思”環節,引導學生總結預習成果。此外,教師還要在課堂上檢驗學生的預習成果,及時給予學生建議和反饋,利用激勵性語言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從而培養他們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審辨式思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設置的預習作業不應太多、太難,否則容易使學生對新課產生抗拒或自卑的心理。合理的預習作業能夠使學生初步掌握本課主要內容,在課上積極配合各項活動的開展,在增強反思意識的同時,提升審辨式思維能力[5]。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的教學為例。教師將本課的導學案線上發送到班級群里,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自行閱讀教材,將導學案中的空缺部分補充完整。具體內容如下。
(1)激趣定標。算一算++= ;++= 。
(2)自主學習。在第二道加法算式中,加數是 ;表示 個相同加數的和,我們還可以用 方法來計算,列式為 。
(3)小組合作。思考分數乘整數應如何計算?結合教材中的例題,歸納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分數乘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 ,分母 。
(4)反思總結。預習收獲: 。
2.課后作業,強化審辨思維
課后作業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驗,但是由于個人能力、學習態度的差異,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層次性作業。層次性作業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基礎作業,要求所有學生認真完成;另一部分是拓展作業,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對于數學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而言,他們在完成基礎性作業的同時,也要嘗試從不同視角分析拓展任務,敢于提出獨特的個人見解,從而增強自身的推理、判斷以及應用意識。優化課后作業設計能夠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身的優勢與不足,經過針對性改進提升數學綜合水平,起到增強審辨式思維能力的作用。
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負數”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作業。
【基礎作業】
(1)體育課上,如果壯壯向南跑100m,記作+100m,讀作( )米;那么壯壯向北跑200米,記作( )m,讀作( )米。
(2)一袋薯片的標準凈重為250g,如果把薯片凈重252g記為+2g,那么薯片凈重247g應記為( )g。
【拓展作業】
(1)某小學9月份用水量為100t,10月份用水量為115t,比9月份增長( )%;11月份用水量為95t,比9月份減少( )%,稱為負增長,也可記為增長( )%;12月份用水量為100t,與9月份持平,增長率為( )%,也稱為零增長。
(2)一只蜜蜂從蜂房出來采蜜,向東飛行了3km,記為+3km,沒發現蜜源,又繼續向東飛行了2km,結果仍沒有找到蜜源,于是又飛行了-6km,終于找到了蜜源,此時蜜蜂在蜂房的哪個方向?距離蜂房幾千米?
在完成上述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認真審題,而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綜合運用各種思維能力進行解答,不斷激發自身的個人潛力,在多種類型的題目中逐漸提升審辨式思維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引導小學生有效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審辨式思維能力,促進其全方位發展,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要增強課堂的互動性,設計多種類型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進行分析,嘗試歸納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案,在反復實踐中深化數學知識理解。此外,教師還應完善作業設計,通過預習作業和課后作業鞏固學生的思維成果,推動其審辨式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孫瑜霞.基于數學問題解決培養小學生審辨式思維能力的策略[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3(8):71-73.
[2]孫欣.說理教學:小學數學審辯式思維的培育路徑[J].小學教學參考,2023(20):9-12.
[3]陳莉莉.小學數學審辨式教學策略研究:以高段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13):75-77.
[4]陳純.小學高年段數學審辨式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學苑教育,2023(3):77-78,81.
[5]陳艷珠.學生審辯式思維的發展路徑: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2021(2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