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班幼兒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期,對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比較模糊。因此,教師需要采用生動有趣、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引導大班幼兒感知時間的流逝、區分時間的長短、理解時間的順序性和不可逆性。此外,教師還需要與家長緊密合作,為大班幼兒營造有序、有規律的生活環境,增強大班幼兒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識,讓大班幼兒能夠初步形成時間觀念,為自身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大班;幼兒;時間觀念;時間管理;作息習慣
作者簡介:俞樂(1998—),女,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幼兒園。
大班幼兒即將進入小學面對全新的學習環境,時間管理是他們需要具備的一項關鍵能力。部分大班幼兒的時間觀念淡薄,具體表現為做事拖沓、缺乏緊迫感。在這一關鍵的過渡時期,教師應幫助大班幼兒增強時間觀念,讓他們學會珍惜時間和有效利用時間,這對于他們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作息習慣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作息計劃
在大班階段,幼兒逐漸開始形成時間觀念,但他們尚且缺乏自律性和時間管理能力。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感受時間的節奏和順序、增強自我管理能力,教師可以制訂規律的作息計劃。
例如,教師可以制訂以下“時間小衛士”作息計劃,監督幼兒執行。
7:30—8:00,起床、穿衣、洗漱,培養獨立生活的習慣。
8:00—8:30,家庭早餐,享受家庭時光,為上午的活動提供能量。
8:30—9:00,在上學路上,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感受清新的早晨。
9:00—10:30,參與集體活動,如故事講述、手工制作等,增強社交和學習能力。
10:30—10:45,課間休息,喝水、上廁所。
10:45—12:00,參與區域游戲或戶外活動,發展興趣愛好,增強體質。
12:00—12:30,享用美味午餐,學習餐桌禮儀,培養感恩之心。
12:30—14:00,午睡。
14:00—15:30,參與特色課程或興趣小組活動,拓寬知識面,激發潛能。
15:30—15:45,享用點心,補充能量,為接下來的活動做準備。
15:45—16:30,自由游戲或參與戶外探索活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16:30—17:00,準備離園,整理個人物品,培養責任感。
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作息計劃的內容和意義,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教師也可以將作息計劃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張貼在教室的顯眼位置,讓幼兒隨時可以看到,加深印象。教師還可以將作息計劃發送至家長群,向家長介紹其內容和意義,鼓勵家長在家中也按照類似的作息安排幼兒的生活,形成家園共育的良好氛圍。此外,教師還要定期收集幼兒和家長的反饋意見,根據實際情況對作息計劃進行調整,確保其實用性和有效性[1]。
在大班幼兒成長的黃金期,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與自律性十分重要。教師精心設計的日常作息計劃,不僅是時間的簡單規劃,還是幼兒的成長階梯。幼兒可以在規律的作息中學會等待與堅持,體驗時間的寶貴與有序生活的美好。
二、故事敘述與游戲互動
將時間概念巧妙融入故事敘述與游戲互動中,是一種既高效又充滿樂趣的教學策略。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幼兒可以感知時間的流逝與價值;通過有趣的互動游戲,幼兒可以在實踐中體驗時間管理的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以“時間小鎮”為主題的教學活動,讓幼兒領悟時間的價值。
首先,教師可以創造一個名為“時間小鎮”的故事世界,向幼兒講述故事:“在時間小鎮上,每個人都有一個神奇的時間表,它不僅能夠顯示時間,還能夠幫助人們規劃和管理生活。有一天,小鎮上的時間魔法突然失靈了,時間表停止工作。小鎮上的人們因為沒有時間表的指引,錯過了早餐時間,午餐和晚餐也變得不規律;學生們上學遲到,錯過了重要的課程;大人們工作混亂,無法按時完成任務……整個小鎮一片混亂。”
其次,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小朋友們,如果我們的生活沒有時間表會怎樣呢?你們有沒有遇到過因為沒有時間觀念而錯過什么事情的經歷?比如,因為玩得太開心而忘記回家的時間,讓爸爸媽媽擔心;因為賴床而錯過和好朋友的約定?!边@些問題會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進行思考,他們可以意識到,時間管理不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還直接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
最后,為了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時間觀念的理解,教師可以邀請幾位幼兒上臺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幼兒可以扮演忙碌的學生,也可以化身為嚴謹的工人,還可以穿上廚師的圍裙,準備大展身手。在角色扮演游戲中,學生因為沒有時間觀念而錯過了上課的鈴聲,他們焦急地奔跑在走廊上,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教室門緩緩關上;工人因為拖延時間而未能按時完成工作任務,面對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他們顯得手足無措、滿臉懊悔;廚師因為時間管理不當,在繁忙的廚房里手忙腳亂,錯過了顧客的用餐時間……通過演繹這些生動的情境,幼兒可以親身體驗沒有時間觀念帶來的種種不便和困擾,他們能夠意識到,合理的時間規劃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十分重要,從而學會珍惜時間,并學會更加高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2]。
將時間概念巧妙融于故事與游戲,是教育智慧的體現。幼兒可以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珍惜和管理時間,為自身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時間管理互動實踐
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師講、幼兒聽的單一模式,轉向互動與實踐并重的教學,讓幼兒在實踐中強化時間管理意識。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時間小偵探”任務挑戰賽,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和掌握時間管理的基本技巧。
首先,教師可以扮演“時間導師”,穿著偵探的服裝出現,吸引幼兒的興趣,并創設情境:“小朋友們,我是時間導師,今天我們要化身時間小偵探,完成任務地圖上的挑戰,看誰能又快又準確地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其次,教師可以展示任務卡片和計時器,并向幼兒解釋游戲規則:“每張卡片上都有一個任務和限定的時間,你們需要使用計時器來幫助自己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后,記得回到總部打卡?!?/p>
再次,教師可以幫助幼兒進行分組,并為每組幼兒分配相同數量的任務卡片和計時器。教師還可以為小組設定共同的目標,并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小組合作,幼兒可以學會相互支持。
最后,在實踐的過程中,每個幼兒的進度是不一樣的。對于進度較慢的幼兒,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輕聲提醒和鼓勵的話語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予他們具體的建議,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于進度較快的幼兒,教師不僅可以及時給予他們正面的反饋,還可以引導他們關注任務完成的質量,促使他們進行自我反思。對于出現問題的幼兒,教師可以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幫助,并指出具有建設性的方案,鼓勵幼兒解決問題。
通過這樣的實踐過程,教師不僅能夠引導幼兒順利完成任務,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時間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幼兒教育中,時間管理意識的培養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是生活智慧的啟迪。教師應化身為引路人與同行者,構建以幼兒為中心,融理論于實踐的互動活動,在日常為幼兒播種時間管理的種子,讓其在實踐中茁壯成長。
四、家園共育
在幼小銜接的關鍵階段,家園共育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的核心動力。教師應與家長攜手合作,細致規劃幼兒的日常作息,讓幼兒適應有序的生活節奏,實現從幼兒園教育到小學教育的順利過渡。
例如,教師可以與家長合作開展“小小時間管理員”的活動。
首先,教師可以提供一份在園期間的作息時間表模版,讓家長根據幼兒的個性設計一份合理的假期作息時間表。作息時間表的內容可以包括起床、洗漱、早餐、學習、戶外活動、午餐、午休、游戲、晚餐、閱讀及睡前準備等各個環節,不僅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還要確保能夠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其次,教師應成為幫助幼兒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的重要支柱,細心觀察并記錄幼兒在幼兒園的睡眠、飲食、活動等情況,同時了解他們在家庭的作息習慣,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家園共育[3]。
再次,教師應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定期交流幼兒在園和在家的表現,共同分析他們在作息習慣上取得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并據此調整作息時間表和教育策略。這種無縫銜接的合作,可以使幼兒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庭,都能自覺地遵守時間管理規則,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時間觀念,避免因環境轉換而產生的混亂和不適。
最后,家長應以身作則,每天早晨按時叫醒幼兒,與幼兒共同遵守作息時間表上的每一項安排,并通過表揚和鼓勵的方式,強化幼兒對時間管理的正面認識。此外,為了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家長還可以設立獎勵機制。當幼兒能夠按照作息時間表順利完成一天的各項活動時,家長就可以給予他們一些小獎勵,比如多講一個睡前故事、陪伴他們玩喜歡的游戲等。這樣的正向反饋能夠讓幼兒感受到堅持規律作息的樂趣和成就感,從而進一步增強自身的自律性。
通過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幼兒可以逐漸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時間觀念,不僅能夠按時起床、睡覺、吃飯和學習,還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高效地完成各項任務。這種自律和有序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還有助于他們學業的進步。
在幼小銜接的黃金期,家園共育可以幫助幼兒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讓幼兒更好地迎接小學的生活。
結語
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大班這個重要的階段,為幼兒迎接小學及更長遠的學習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精益求精,敏銳洞察幼兒在時間管理上存在的問題,科學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確保實現培養幼兒時間觀念的重要目標。家長則需要與時俱進,更新育兒理念,積極與教師合作,助力幼兒的健康成長。相信通過科學的家園共育,幼兒能夠實現從大班到小學的順利過渡,在時間的河流中自信掌舵,駛向更加寬廣的海洋。
【參考文獻】
[1]張燕,魏薈矚.與時間賽跑:疫情背景下,大班幼兒時間觀念建立的策略[J].山西教育(幼教),2020(8):18-19.
[2]曾世琴.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13(2):63-64.
[3]郭茜,楊夢喬.時間的印記:大班幼兒時間主題探究活動[J].學前教育,202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