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美國大選中,特朗普相對于拜登的優勢,是在2023年的第三季度形成的,之后一直維持下來。正是由于這一優勢不可逆轉,民主黨最后做出了一個反常態的、反常規的做法,就是不顧初選的規則,在民主黨大會之前逼著拜登退選,這是史無前例的。
我們看到的選舉結果,與民調預測相比還是非常接近的。民調顯示,民主黨最少能拿到226張選票,7個搖擺州的93張選舉人票全部被特朗普拿走。
美國民調與大選結果
很多人說美國的民調不值得看。我認為,民調依然是我們判斷美國選舉最重要的依據。應該說,這次民調還是成功的,至少在7個搖擺州的認定上非常準確。特朗普的民調結果還是具有特別意義的。如果不講選舉人票,特朗普得到的全國選票比哈里斯多了2.1%。從1992年到現在的九屆選舉中,這是共和黨第二次在全國選票中領先。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數字,上一次還是2004年小布什借著對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余威,取得了全國投票的領先局面。
我認為,整個美國的氛圍并不一定是有利于共和黨的,但是民主黨的內部確實出現了老化、官僚化的問題。最致命的一個問題是所謂的“拜登經濟學”。“拜登經濟學”被很多人夸贊,但它所造成的通貨膨脹是致命一擊,這一刀砍在民主黨身上是傷痕很深的。民眾對通貨膨脹帶來的生活體感,是無可彌補的一個損傷。通貨膨脹是對底層民眾最無情的剝奪,不管宏觀上數據多好看,只要出現通貨膨脹,民眾一定是受害最重的,他們的反彈也是最厲害的。

在美國政治生態中算最左的一派——民主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國紐約州眾議員亞歷山德里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Ocasio-Cortez昵稱AOC)是著名的“網紅議員”。AOC在跟她的支持者交流的時候,她的支持者居然說,我們投的是特朗普的票。左派的支持者最后投的是特朗普的票,這是很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些民主黨的最左翼最后反過來去投特朗普的票?我覺得經濟問題是最關鍵的因素。
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大方向的三個主要維度
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從2018年到現在的對華政策具有一致性。2018年10月4日,當時的副總統彭斯舉行了一次對華政策演講,這個演講奠定了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大方向。這個大方向經過特朗普從2018年后期的一系列政策到拜登的4年執政,再到下一屆政府,我相信會呈現出非常一致的三個主要維度。
第一,技術領域的限制。技術領域限制就是美國所說的“小院高墻”,其特指的政策導向,指的就是對華出口管制,尤其是技術出口。在美國高精尖的技術開發上,直接的技術領域和相關的產品,比如說對華為的限制,對高端的芯片,像英偉達產品的限制,都是“小院高墻”政策,主要涉及的是出口管制。
第二,“大院籬笆”。這是貿易政策,它可以時緊時松,而且所用的手段顯得不那么銳利,但是時不時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傷害,就是以一些關稅和非關稅的手段來限制中國先進產能的溢出。2018年還表現得不明朗,當時主要是“小院高墻”,現在看來“大院籬笆”的政策可能會產生越來越多的限制,主要就是對我們的出口限制。
“大院籬笆”針對的是我國對美出口。目前,最突出的是拜登政府對我們電動汽車的限制。電動汽車還沒有規模化進入美國市場,對美國而言還僅是潛在的威脅,所實施的關稅是一種預防性關稅。美國的貿易政策是,即便上海特斯拉也不許進入美國,這就是他們的貿易政策。
另外,還有各種各樣非關稅的壁壘政策,蓬佩奧在2021年1月19日發表聲明,稱中國新疆有“種族滅絕”行為。之后美國政府不斷使用“種族滅絕”這一指控來限制中國產品的對美出口,比如限制太陽能產品和紡織品。任何一個產品懷疑涉及新疆,甚至企業雇用一個維吾爾族人,他就會說你是“強迫勞動”,這實際上是強迫維吾爾族人不能參與任何勞動,一參與勞動,就是參與中國政府的“強迫勞動”。在限制中國產品對美出口方面,關稅政策和非關稅政策都會使用,目的就是限制中國先進產能的溢出。這是我們觀察美國對華政策的第二個維度。
第三,中國的周邊安全,包括利用我們的內政問題——臺灣,這是美國能夠打的牌。現在看,在中國周邊主要有三個問題,從南海來講是菲律賓,往東海是我們的臺灣問題,再向北是日本。

我覺得特朗普政府從本性來說,他不會用菲律賓問題來進行更多的挑釁,因為這個對他來說不合算,這張牌他會繼續打,但他不會打得很猛。臺灣問題很難預計,因為2016年特朗普當選后還未上任就打了臺灣牌。現在,他還會利用臺灣問題來跟我們進行博弈。如果臺海爆發危機,那么馬上就會出現日本問題。美國如果要介入,那一定要借助日本和韓國的基地,最重要的是日本的基地,我們該如何反應?所以臺灣問題必然涉及日本問題,這是我們要認清的一個大勢。
現在可能有一個涉及芯片產能的“時間差”問題。美國在這幾年突然意識到,他們在芯片產能上所有的優勢似乎在幾年時間內都轉移到中國臺灣去了。現在美國市值最高的兩家公司——蘋果與英偉達,蘋果手機和電腦的芯片、英偉達的主要GPU芯片都是在臺積電生產的。這是拜登時期急于在美國亞利桑那建廠,急于要臺積電遷到美國的原因。
判斷在美國能夠形成大規模量產7納米及比7納米更先進的芯片產能之前,臺灣海峽兩岸不會有大的沖突,這是一個“時間差”。最近,在亞利桑那的臺積電工廠發布了一則新聞,說他們生產的良品率比在臺灣本土還高4%。但從另外一個新聞渠道聽到的消息是,2025年臺積電要在亞利桑那形成的第一批產能是蘋果公司的A16芯片。我查了一下,A16是蘋果已經淘汰的芯片,是蘋果iPhone14所用的芯片。現在市場上的蘋果手機已經是用A18了。A16芯片應該是蘋果最低端、3000元左右的那種小手機所用的芯片。通過這個消息,我覺得臺積電和蘋果之間有一個默契,他們并不想很快地推進亞利桑那計劃。

拜登執政時期通過《芯片法案》來鼓勵臺積電將部分產能遷往亞利桑那,有消息稱,2024年年底前臺積電應能拿到60億美元的補貼。但是特朗普所說的話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特朗普說,臺灣“偷走”了我們的芯片技術,臺灣還不給我們交保護費。所以等明年1月20日以后,特朗普很可能會說,芯片法案中的補貼都是無效的,這是非常可能出現的事情。
所以,在中國臺灣問題上,我覺得芯片也是臺灣當局跟美國博弈的一個手柄,是美國對臺局勢判斷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按照近期的股價算出來的市值,臺積電直接相關的幾家美國企業——蘋果、英偉達、AMD,包括臺積電自身也是1萬億美元的市值,這幾家公司加起來差一點就達到10萬億美元市值。美國全部的市值現在大概是55萬億美元,這幾家公司差不多是美國總市值的五分之一。可見,臺積電現在對于美國的重要性,這可能也是雙方博弈的一個關鍵點。
對內政策方面,特朗普上任以后,退出《巴黎協定》是肯定的,最近已經有風聲了。另外,在立法上取消《削減通脹法》中有關綠色轉型的大多數條款,相信也是必然的。估計特朗普會把《芯片法案》中的補貼大幅取消。特朗普會直接用威脅的方式,逼著臺積電留在亞利桑那,甚至加快步伐。
(編輯尚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