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期癥狀極易與功能性消化不良、腸胃炎等疾病混為一談,導致很多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盡早明確診斷后擬定治療計劃,是挽救患者生命、延長生存周期的關鍵。那么,面對來勢洶洶的胃癌,應如何做到早期診斷和治療,最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生存期?液體活檢技術了解一下。
何為液體活檢技術
液體活檢技術,從廣義上講,是指采集體液樣本分子標志物進行檢驗,以便于明確疾病有關信息,外周血液、尿液、唾液、腦脊液等均歸屬于體液范疇。液體活檢技術可有效避免創傷性問題及感染風險,醫師通過采集的樣本可實時關注癌細胞基因變異及其他相關情況,盡可能避免因癌細胞異質性所致檢驗誤差。
液體活檢技術原理是什么
該技術重點檢驗外周血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s)、循環腫瘤DNA(ctDNA)、外泌體(Exosome)。除了外周血液,有學者提出,患者胸腔積液、唾液、腦脊液等體液中亦可能含有癌細胞相關標志物,對醫師評估癌癥臨床分期、進行預后判斷等均可提供有利指導。以CTCs、ctDNA及Exosome為例,CTCs在1869年被首次發現,也就是從實體腫瘤組織脫落后所進入血液內的癌細胞種類,因血液中CTCs含量較少,為確保檢驗準確性,測定CTCs前需進行富集操作;ctDNA屬游離核酸,即癌細胞凋亡后游離至外周血循環中的物質,于1994年被首次發現,檢測方式以基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及二代測序技術(NGS)為主;Exosome由活化細胞所分泌,涵蓋復雜的DNA及蛋白質小膜泡,于血清、血漿、尿液、腦脊液等體液中均可采集到該類物質。
液體活檢技術在癌癥早篩及治療效果預測中的應用
2015年,這種“滴血驗癌”手段便被評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伴隨癌癥病情進展,患者血液中的ctDNA濃度也會隨之增加,而癌癥早期因負荷較低,ctDNA濃度含量極少。那么,如何依賴這種檢查方式進行癌癥早篩呢?沒錯,可以嘗試檢測血漿ctDNA甲基化濃度,再配合其他檢查方式。ctDNA半衰期短,較傳統指標而言敏感性更高,抗癌治療后1~2周該指標濃度便可發生變化,可為醫師后續治療工作開展提供有力指導。此外,液體活檢技術還能反映患者術后是否存在殘留微病灶,有學者將其用于Ⅱ期結腸癌術后測定,發現ctDNA指標呈陽性的患者均出現了疾病進展。
胃癌及其他消化道癌癥日常預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應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盡量少吃腌制品、辛辣刺激食物,如臘肉、醬菜、辣椒、冷飲,多吃新鮮的綠葉菜與水果,糾正暴飲暴食或過饑過飽等不良飲食習慣;伴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時,應積極配合醫師治療,使該菌群轉陰。此外,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情緒問題,可以與親友進行交溝通流,必要時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助。如果身體狀態允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運動進行鍛煉,如打羽毛球、跳帕梅拉健身操、慢跑、游泳等,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毒素排出體外,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