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探討量化康復訓練配合循證護理模式在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3年1—12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12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兩組,各6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量化康復訓練配合循證護理模式。比較兩組疼痛程度、心理狀態、訓練依從性、并發癥發生率、髖關節功能、生活質量。結果:干預后,觀察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訓練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HHS)、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量表(WHOQOL-100)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量化康復訓練配合循證護理模式可以減輕股骨頸骨折患者疼痛程度與不良情緒,改善髖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股骨頸骨折 量化康復訓練 循證護理模式 髖關節功能 生活質量
Effects of Quantit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Evidence-based Nursing Model on Hip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YE Caixia, YANG Shupi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31): 0-08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quantit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evidence-based nursing model i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Method: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3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quantit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evidence-based nursing model. Pain degree, mental state, training compliance, complication rate, hip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After intervention,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aining complia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Harris hip score (HHS)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 (WHOQOL-100)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 Conclusion: Quantit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evidence-based nursing model can alleviate pain and negative emotions i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mprove hip joint functio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Femoral neck fracture Quantit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vidence-based nursing model Hip joint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股骨頸骨折由直接或間接暴力造成,與骨質疏松有關,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其發生率居高不下。手術治療股骨頸骨折,可重建髖關節功能,術后開展康復訓練,可加快關節功能康復[1-2]。量化康復訓練通過個體化的評估制定合理運動處方,循序漸進地促進關節功能康復。但骨折患者經歷創傷打擊后多伴有不良情緒,訓練依從性不高;加之患肢疼痛、并發癥等進一步影響訓練積極性,增大關節康復難度,因此訓練的同時還需做好護理配合[3-4]。循證護理模式強調在護理實踐中,應用可靠的醫學研究結果,結合患者愿望,臨床制定最佳的護理方案[5]。本研究選取2023年1—12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12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通過分組對照,探究量化康復訓練配合循證護理模式對骨折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納入標準:經MRI、CT等檢查確診;存有下肢縮短、髖部疼痛等癥狀;均手術治療;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精神病史;凝血障礙;腦部腫瘤;先天下肢運動障礙;合并其他類型骨折;存在傳染、感染性疾病等。按隨機數字表法分兩組,各60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者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常規護理。圍手術期進行健康教育、飲食、環境管理等基礎工作;評估疼痛情況,必要時遵醫囑指導患者服用鎮痛藥;根據患者情況指導行康復訓練,如關節主動活動、直腿抬高、等長收縮等,注意以患者耐受為宜,不可強求;出院后電話隨訪提醒復診。持續觀察至術后3個月。
1.2.2 觀察組 行量化康復訓練配合循證護理模式。(1)量化康復訓練:①術后第3天指導患者踝關節逆時針、順時針旋轉及屈伸;逐漸進行下肢踝背伸肌與臥位水平線移動訓練;術后第4~7天進行患側肢體外展與髖關節后伸訓練,每個訓練項目10~15 min/次,2次/d。②術后第2周,增加股前后肌強化練習,并練習坐起、下蹲、站立等姿勢,開始10 min/次,逐漸延長時間20 min/次,2次/d。③術后3~4周,開展主動抬腿、膝關節主動屈伸訓練,10~20 min/次。④術后5~8周增加小腿與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訓練;9~12周增加部分負重、完全負重訓練,20 min/次,2次/d。(2)循證護理模式:①循證小組,成立由護士長擔任組長的護理小組,遴選5名骨科護士,要求工作經驗超5年,參加循證知識培訓。②循證問題,分析股骨頸骨折患者康復需求、護理問題,如疼痛、并發癥、負性情緒等。③循證支持,將骨折疼痛、髖關節功能、并發癥等作為關鍵詞,在萬方等網站查詢資料,根據查詢結果提出證據,結合護理經驗與患者實際需求制定護理方案。組長負責護理監督與質量控制,組員負責護理方案的落實。④循證應用,第一,疼痛護理,使用量表評估疼痛程度,輕度疼痛者以按摩、冰敷等方式緩解;中重度疼痛在上述基礎上使用止痛藥。第二,健康教育及情緒疏導,以健康手冊、視頻播放等形式普及骨折知識,強調術后康復訓練的必要性;評估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開展個體化心理疏導;耐心傾聽患者心理訴求,以語言暗示、同理心安慰、眼神交流等予以支持。第三,隨訪指導,創建護患交流微信群,出院后每周固定時間群內推送訓練知識;家屬負責康復訓練監督工作,使用康復記錄本記錄患者每日訓練情況,復診時交給醫護人員;醫護人員則根據反饋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持續觀察3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疼痛程度:干預前后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總分10分,分越低疼痛越輕[6]。(2)心理狀態:干預前后以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每個量表20個條目,總分均100分,分越低心理狀態越好[7-8]。(3)訓練依從性:使用自制訓練依從性量表評價,總分100分;90~100分為依從性好;50~89分為依從性可;lt;50分為依從性差。Cronbach's α系數為0.852,重測效度為0.889。總依從性=(依從性好+依從性可)例數/總例數×100%。(4)并發癥發生率:統計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關節僵硬等發生率。(5)髖關節功能:干預前后以Harris髖關節功能量表(HHS)評估,包括疼痛(44分)、關節活動度(5分)、關節功能(47分)、關節畸形(4分)等方面,總分100分,
評分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9]。(6)生活質量:干預前后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量表(WHOQOL-100)評價,包括心理(20項,100分)、精神(4項,20分)、環境(32項,160分)、生理(12項,60分)、社會關系(12項,60分)、獨立性(16項,80分)、一般健康和生活質量(4項,20分),1~5分計分,總評分范圍100~500分,評分高則生活質量高[10]。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59~77歲,平均(67.72±3.13)歲;骨折至就醫時間14~34 h,平均(25.94±3.40)h;受教育年限7~13年,平均(10.02±0.84)年;骨折原因:車禍24例,墜落15例,摔倒21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60~78歲,平均(68.19±3.14)歲;骨折至就醫時間15~38 h,平均(26.11±3.72)h;受教育年限6~12年,平均(9.94±0.75)年;骨折原因:車禍25例,墜落16例,摔倒19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
2.2 兩組疼痛程度及心理狀態比較
干預前,兩組疼痛程度及心理狀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觀察組VAS、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3 兩組訓練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訓練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227,P=0.040),見表2。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904,P=0.027),見表3。
2.5 兩組髖關節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髖關節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觀察組HHS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2.6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觀察組WHOQOL-100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5。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常見于中老年人,以髖部疼痛、下肢縮短、外旋及外展畸形等為主要表現,隨著臨床癥狀的加重,可使患者無法站立或行走,嚴重限制日常活動,對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需盡快手術治療[11-12]。康復訓練是鞏固骨折手術效果,加快關節功能康復的重要保障,可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13-14]。
骨折后疼痛癥狀明顯,大多患者因懼怕疼痛而不愿離床訓練,延長患肢制動時間,增加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發生風險[15]。并發癥又會影響康復訓練,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對關節功能康復尤為不利。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VAS、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訓練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HHS、WHOQOL-100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量化康復訓練配合循證護理模式用于股骨頸骨折患者中,可以緩解疼痛,改善心理狀態,提高訓練依從性,故能加快髖關節功能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生活質量。傳統訓練缺乏一定的量化標準,運動不足或過度都可能使康復效果達不到預期。而量化康復訓練則可通過量化時間、頻率等規范訓練流程,確保康復訓練在患者可承受范圍內,避免運動過度造成的傷害,保障訓練安全的同時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實施量化康復訓練可以鍛煉下肢肌肉,增強肌肉力量,穩定關節,并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關節疼痛腫脹,減輕患者不適[16-17]。盡早離床訓練,縮短臥床制動時間,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更利于關節康復[18]。循證護理模式在客觀證據指導下,將臨床實踐、護理研究、患者愿望結合,形成具有科學依據的護理方案,避免護理的隨意性與盲目性,并可減少各種主觀、客觀因素對護理質量的影響,為促進患者康復提供重要的保障。開展循證護理模式,經循證問題可知疼痛、負性情緒等是影響訓練開展與功能康復的重要原因,以此為依據實施疼痛護理,通過量化疼痛水平,開展針對性疼痛管理,從而緩解疼痛,提高離床訓練依從性。多元化健康教育滿足患者認知需求,增強康復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配合度[19-20]。配合心理疏導,針對性緩解焦慮、抑郁情緒,增強康復信心,使患者全力配合康復。此外,將隨訪指導納入計劃中,持續滿足患者照護需求,康復記錄本有發揮監督的作用,保障康復訓練進行,從而改善髖關節功能,減少活動限制,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量化康復訓練配合循證護理模式在股骨頸骨折患者中應用價值高,通過減輕疼痛與不良情緒,提高訓練依從性,促進髖關節功能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黃麗娟.臨床路徑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23):104-106.
[2]宛久會,馬士輝,胡玲,等.穴位貼敷聯合階段性康復功能訓練對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功能康復、血清疼痛因子和骨代謝標志物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3,23(1):177-181.
[3]杜秀娟,李慧.基于FTS理念的圍手術期全程護理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康復質量及并發癥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3,32(1):129-132.
[4]肖美慧,王琴,劉儻,等.奧塔戈運動對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22,47(9):1244-1252.
[5]徐少君,徐旭,嚴欽,等.循證護理模式用于下頜骨骨折患者術后護理的臨床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22,20(8):1434-1437.
[6]沈亮,胡湘,李浪平,等.Pain Vision法與視覺模擬評分評估腹腔鏡疝修補術術后疼痛程度的相關性[J].上海醫學,2016,39(6):336-339.
[7]王文菁,譚文艷.驗證性因子分析在焦慮自評量表中的應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7):781-783.
[8]金婷,張磊晶.我國常用的抑郁自評量表介紹及應用[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7,17(5):366-369.
[9]陳圣寶,徐峰,馮勇,等.基于患者自評的成人髖關節功能評分系統的建立[J].中華骨科雜志,2018,38(21):1314-1321.
[10]都元濤,方積乾.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用說明[J].現代康復,2000,4(8):1127-1129.
[11]賈博,趙清華,劉玉寶.基于MDT模式下OCM入路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22,20(33):154-157.
[12]張雙偉,王朝君,劉永強,等.加速康復外科理論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生活質量及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1,21(15):2911-2915.
[13]肖健.多學科協助模式下的ERAS護理對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3,38(4):575-578.
[14]秦天芝,黃英,方巧.集束化康復護理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心理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2,19(4):165-168.
[15]李冬梅,凌燕,袁愛華.多維度強化護理結合階段性功能康復訓練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運動功能、自護能力及疼痛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3,32(4):569-572.
[16]李萌.三項維度護理結合康復訓練對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關節功能及預后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31):3512-3515.
[17]王榮,張爽爽,豐花,等.基于LEARNS模式的康復訓練對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3,38(3):417-420.
[18]來曉玲,齊向飛.基于FMEA模型的漸進性康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2,28(15):2062-2065.
[19]奚高勤,方斌,康志敏.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對老年髖關節骨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健康行為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2,19(19):182-185.
[20]平菊梅,車征,喬瑞平,等.以保護動機理論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健康教育,2022,38(7):667-671.
(本文編輯:馬嬌)
通信作者:楊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