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傳統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從四方面即創設學習情境、引入數學名人、開展跨學科活動和開發教學資源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能給教師一些深刻的思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 學習情境 數學名人 跨學科活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12.01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的沉淀,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將其應用到數學教學中,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形成深刻的學習體驗;可以提高德育的效果,使小學生形成較高的道德素養。因此,數學教師應通過多樣化手段分析傳統文化的內涵,并根據數學課本中的內容積極探究,兩者結合,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會傳統文化的精髓,為他們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懷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精髓,積極創建高效自主的數學課堂,一方面肩負起“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的使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注重核心素養導向,促使學生完成“轉知成智”目標,最終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一、傳統文化對小學生的積極影響
(一)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第一,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一些與數學有關的內容,如古代的建筑、詩詞等,因此,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文化元素,這會拓展他們的數學視野,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使他們在輕松自主的氛圍中,逐漸加深對數學概念與數學原理的認識,從而形成牢固的數學基礎。第二,傳統文化中的數形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數學抽象概念與實際應用的方法,比如古代建筑中的測量、幾何造型等。借助這些實際的案例,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這便于他們日后更好地應用相關知識,從而實現數學應用能力的增強。第三,優秀的傳統文化中通常包含多個領域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將數學知識和其他學科內容進行深度融合,然后從綜合的視角入手,尋找有效方案。這些實踐經歷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跨學科思維,取得更好的數學成績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與抽象性,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部分意志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可能會出現放棄的念頭,這不利于他們學習質量的提高。而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有效降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促使學生產生更多的探究動力,從而在興趣的支持下獲得綜合素養的提高;可以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領會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在感受我國古代數學輝煌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民族自豪感。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講述優秀的傳統數學故事,如“李白打酒”“曹沖稱象”等,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會深刻感受到古人在數學方面的智慧,這會提高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度,進而積極參與到傳承優秀文化的隊伍中。
二、數學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則
(一)實用性
無論是數學知識還是傳統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如果僅僅是講授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那么學生很難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在對數學知識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優化的過程中,應遵循實用性原則,即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他們通過手動操作的方式,對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內容形成正確而深刻的認識。比如,在學習和幾何圖形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傳統手工藝中的相關圖案,引導學生從配色、造型等方面感受幾何圖形的實用性;接著,請學生結合已經掌握的相關數學技能,設計手工藝圖案,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數學;另一方面,有效培養他們對民族文化的鑒賞能力,為他們審美素養的發展提供必要支持。
(二)適宜性
作為數學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教師應深刻意識到,并非所有的傳統文化元素都適合小學生學習。因此,在設計環節,需要遵循適宜性原則,即根據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與內容,精心挑選傳統文化元素,然后以多樣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激發小學生的探究興趣,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對傳統文化滲透方案進行科學設計,使之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成為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發展的有效動力。
(三)趣味性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對有趣的事物更易產生興趣。教師應遵循趣味性原則,選取生動有趣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數學教學。例如,可以引入數學謎語,讓學生在猜謎的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智慧;還可以講述趣味數學故事,如古代數學家的趣事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游戲、競賽等形式,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和感受傳統文化,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增添更多的樂趣和動力
三、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注重創設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是指數學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設置有趣的學習環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互動與交流,從而實現學習效果的提高。該教學方式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方便他們在自主參與中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從而產生學習興趣。所以,教師需要重視趣味學習情境的創設,以此降低學習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的難度,方便學生從更高的視角進行多維度的解讀,最終實現人文素養與審美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學習《時、分、秒》時,這部分內容要求小學生直觀感受“時、分、秒”之間的換算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懂得珍惜時間的重要性。為了幫助學生完成這些目標,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古人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計時的相關視頻。譬如,《西游記》中運用了雞鳴、卯時等。學生觀看完畢以后,教師可以請他們圍繞“古代計時方法”這個主題進行相應的討論活動。期間,學生會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經驗,如結合所看的影視資料,認為“一煌香”“幾更天”等都屬于古人的計時方式;根據自己所閱讀的書籍,提出“漏壺計時”“圭表計時”等計時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就接觸了許多和古代計時有關的內容,這便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時間,形成良好的數學基礎。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以后,教師還可以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現代計時和古代計時的聯系與區別,并請他們上臺分享自己的探究結果。不同的小組,所選擇的切入點是不同的,在交流與分享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想法與思想,這便于他們在有效拓展數學視野的同時,獲得思維靈活性與深刻性的提高。
(二)合理運用數學名人
數學史上誕生了許多優秀的人物,他們不懼條件艱辛,不懼生活困頓,執著地研究數學,最終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適時引入我國古代數學家的故事與成就,向學生介紹數學家的生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等,以便學生將他們視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應指導學生深入探究數學家身上所體現出的求知精神與創新思維,使學生在良好的熏陶中,形成較多的學習習慣;應通過多樣化手段,指導學生探究數學名人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以便他們對數學名人形成欽佩之情;應鼓勵學生從多個方面思考,將數學家的精神應用到學習與日常生活中,以此推動個人與社會的發展。
比如,在學習和“多邊形的面積”相關的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我國著名數學家劉徽的故事以及他所創作的《九章算術》與多邊形面積有關的研究,使學生直觀感受到劉徽借助幾何原理完成多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精髓。如,創設情景對話:請同學們聯想一下,假如你回到劉徽所處的年代,你會如何運用他的方法來計算黑板上這個多邊形的面積呢?接著,教師運用準確的語言向學生闡述劉徽的計算方法,并請學生畫出多個多邊形,然后進行分割與重新組合,以此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這期間,教師可以利用合理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譬如,劉徽是如何觀察和實驗的?他的思路是怎樣的?他提出的計算方法對于今天的我們,有哪些值得借鑒之處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學生需要從多個角度思考,并合理組織語言,這些經歷對于他們學好《多邊形的面積》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教師還可以請學生學習劉徽認真與嚴謹的態度,促使他們在充分了解實際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探索,最終形成良好的數學精神。
(三)積極開展跨學科主題活動
跨學科主題活動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內容之一。在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所學內容開展跨學科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會數學知識的含義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比如,在學完與“加減乘除”有關的內容以后,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中“口語交際”欄目中的“春游去哪兒玩兒”,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請到我的家鄉來》,信息科技教材中的“搜索”技術,設計“我是家鄉小導游”這一主題,然后以此為核心,設計相應的學習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第一,擬定活動目標:1.可以通過列表的方式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以此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2.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現象進行科學推理,并通過多種方式驗證自己的猜想,依次強化學生的推理意識。3.組織相應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掌握歸納數學信息和概括數學內容的方法,以此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4.組織學生開展數據收集的活動,讓學生了解家鄉的人文歷史,感受到家鄉的美,從而萌發建設家鄉的念頭。
第二,結合活動目標設計活動任務。首先,欣賞家鄉的美景。在這個環節,學生需要運用自己所學的信息科技技能,收集和家鄉有關的資料,如著名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家鄉風俗等,以此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以著名建筑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學生收集到的相關圖片展示出來,使學生直觀感受到家鄉建筑的風格美、造型美等,以此加深他們對家鄉建筑文化的認可度。
其次,游覽家鄉的景點。游覽景點活動涉及乘車工具、門票等內容,對此,教師可以請學生綜合運用自己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以乘車為例,可以給出小車與大車兩個選擇,然后請學生計算科學合理的乘坐方式。又如,教師可以請學生統計旅游過程中需要花費的各種費用,如飯費、門票費等,以便他們制定出更為合理的游覽計劃。這些實踐經歷對于學生應用意識與推理意識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再次,設計家鄉名片。數學教師可以請學生通過自己較為喜歡的方式,搜集與家鄉徽標有關的資料,然后結合自己已經掌握的相關技能,為家鄉設計名片。眾所周知,不同的小學生對家鄉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人比較關注家鄉的美食,有人比較關注家鄉的風景,有人比較關注家鄉的建筑,有人比較關注家鄉的手工藝品。由于關注的內容不同,他們所設計的家鄉名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從而實現創新意識的與空間觀念的強化。
最后,評價優秀導游。在活動結束以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展示自己在參與跨學科主題活動中探究的成果;同時,按照相應的標準,選出優秀作品與優秀導游,以便學生積累更多的活動經驗,為他們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注重開發有關的教學資源
為提升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數學教師在平時授課中,還應加強對相關教學資源的開發,以此拉近學生和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促使他們自覺參與其中。
首先,合理利用傳統工藝品。剪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之一。剪紙藝術的歷史較為悠久,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從家鄉剪紙藝術作品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圖形、幾何等數學知識。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多個地方的傳統剪紙工藝,比如常州的刻紙、定西的剪紙等,使學生在探究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學習資源的過程中,加深對軸對稱圖形基本性質的認識。
其次,合理利用傳統游戲。如華容道、翻花繩等,讓學生在玩耍中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深刻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通過滾鐵環游戲引導學生總結圓的特點,通過“東西南北”折紙游戲,指導學生感受各個方位的含義;通過翻花繩游戲,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會到圖形變化的特點與規律;通過“石頭、剪刀、布”游戲,帶領學生學習統計和概率知識,使他們對“可能”“一定”等詞語形成深刻理解。總之,傳統游戲的融入,可以提升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與直觀性,從而喚醒學生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在主動參與中高效完成核心素養目標。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相應的傳統文化,是促進教育升級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高效路徑。教師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身負重要的使命和歷史責任,在具體工作中,需要運用合理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和數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然后以或顯或隱的方式呈現出來,方便學生在深入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實現數學實踐能力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杜嘉欣、賴穎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創新路徑》,《西部素質教育》2023年第13期。
[2] 唐慧榮、唐恒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價值定位、路徑、策略》,《小學數學教師》2023年第Z1期。
[3] 李熙全《借助數學閱讀材料挖掘數學文化內涵——略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文化滲透策略》,《小學生》2023年第10期。
[4] 羅紅英、孫德榮、趙昌英、張燕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性建構》,《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4年第3期。
[5] 蔣敏《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試題與研究》2024年第20期。
[6] 馬文霞《談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數形結合教學中的應用》,《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7期。
(薛麗麗,1987年生,女,河北滄州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