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其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創新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本文深入探討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價值,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旨在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人文素養,同時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研究發現,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豐富了數學課堂的內容,還有效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數學 滲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12.014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教育體系已成為提升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更是對學生全面發展需求的積極回應。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智慧,如古代的《九章算術》、珠算、圓周率計算等,這些內容為數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人文素養。因此,深入探討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1.強化學生文化認同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革新,不應僅僅局限于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應注重文化精神的培育。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數學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具體來說,通過引入古代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史的發展脈絡以及傳統數學工具的使用方式,學生能夠了解到數學不僅僅是現代科學的產物,更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文化智慧的結晶。這些內容的融入,能夠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探索和學習,從而在內心深處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同感。另外,通過對比古今數學思想的異同,學生還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文化發展的連續性與多樣性,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尊重。
2.啟迪學生創新思維
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對于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積極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智慧,如古代數學家的解題策略、數學定理的推導過程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元素、哲學理念等也可以為數學教學提供新的視角和靈感,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夠跨越學科界限,實現知識與智慧的跨界融合。這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提高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3.塑造學生良好品德
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故事和人物事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這些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品德的生動教材。例如,通過講述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劉徽等人刻苦鉆研、不懈追求的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他們堅韌不拔、勤奮好學的精神。同時,借助數學中諸如對稱美、和諧美等美學要素,教師可以巧妙引導學生去欣賞數學之美,從而培育他們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通過在數學教學中融入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并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使他們成為具有高尚品德與卓越才能的新時代人才。
4.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往往側重于對知識點的講解與練習,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與情感需求的關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數學教學,可以打破這一單一的教學模式,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通過引入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故事、數學游戲以及數學謎語等元素,教師可以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這些富有文化氣息的教學內容,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同時,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智慧與美學觀念也可以為數學教學提供新的教學素材與教學資源,使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擁有更多的選擇與創意。這種教學內容的豐富化,不僅能夠提升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與互動性,還能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領略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文化情境導入數學新課
在數學新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關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順利進入數學學習的狀態。具體來說,教師在準備新課時,應深入挖掘與數學知識點相契合的傳統文化元素,諸如古代傳統數學工具、經典數學問題等。隨后,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新課的導入環節中。在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需要注重情境的真實性和趣味性,以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并深入思考;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反饋和教學效果,靈活調整和優化導入方式,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10的加、減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巧妙地設計一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導入情境。比如,利用我國古代獨特的運算工具——算盤來引入新課。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算盤實物或圖片,并詳細介紹其歷史背景、構造原理及基本使用方法,以此激發學生對算盤這一傳統工具的興趣和探索欲。接著,教師可以構建一個生動有趣的導入情境——“古代小商人的一天”。在這個情境中,教師可以描述一個小商人在市場上忙碌地買賣貨物的場景,他手中的算盤成了他計算貨物數量和交易金額的重要工具。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個充滿古代商業氣息的市場畫面,讓學生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個繁榮的古代市場之中。隨后,教師可以適時提出一系列與“10的加、減法”緊密相關的問題,如“小商人手里原本有10個蘋果,他賣掉了5個,現在還剩下幾個?”“如果他決定再買進3個蘋果,那么他現在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呢?”等,引導學生嘗試使用算盤進行計算,并鼓勵他們探索不同的解題思路和策略。通過這樣的導入方式,學生不僅能夠被充滿趣味性的情境所吸引,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互動,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10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同時,他們還能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從而進一步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歷史故事融進數學教學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歷史故事,諸如古代數學家的生平軼事、數學原理的推導歷程等,以此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中華文化。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教師可以精心選取并融入歷史故事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古代中國數學家劉徽的卓越貢獻。劉徽是魏晉時期的偉大數學家,他在《九章算術注》中提出了關于分數的詳細解釋和運算方法,對后世數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生動地再現劉徽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解釋分數。例如,劉徽可能會講述一個分餅的故事來闡述分數的概念:假想有一張餅,需要被均勻地分給兩個人,那么每個人所得到的部分就是這張餅的一半,即表示為1/2。通過這樣的故事,學生不僅能夠直觀地把握分數的本質,還能深刻體會到古代數學家的智慧與貢獻。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劉徽的方法來解決一些分數相關的實際問題。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分數緊密相連的練習題,比如:“如果把一塊蛋糕均勻地切割成四份,那么每一份是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等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通過這種教學策略,學生不僅能夠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在故事中領略到古代數學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進一步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需要確保故事的準確性和生動性,以便學生能夠從中獲得寶貴的數學知識,真正實現數學與文化的有機結合。
3.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活動
小學數學教師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流程時,可以緊密結合傳統節日,策劃一系列富含數學元素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既能掌握數學知識,又能領略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例如,在講授“年、月、日”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巧妙地將春節這一中國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在課堂上,教師可先向學生詳盡介紹春節的起源、豐富的習俗以及春節與“年”這一概念之間的緊密聯系,強調春節作為農歷新年開端的重要地位,它象征著全新一年的起始。隨后,教師可以安排一系列與春節和“年”概念相關聯的數學實踐活動。例如,指導學生親手制作一個春節倒計時日歷,通過每日劃去一日的方式,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到時間的悄然流逝以及“年”的日益臨近;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不同年份春節日期存在差異的原因,這自然涉及了閏年和平年的數學概念,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月”和“日”的教學內容。
為了加深學生對“年、月、日”概念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策劃一場以春節為主題的數學競賽,競賽內容涵蓋計算不同年份春節的具體日期、對比不同月份的天數等,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通過這種教學策略的實施,學生不僅能夠牢固掌握“年、月、日”的數學基礎知識,還能在親身參與傳統節日活動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
4.融合傳統文化編制習題
在編制數學習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例如,設計以古代數學故事為藍本的題目,或者利用傳統數學工具進行計算的問題。這些習題不僅能夠有效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還能促進他們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比如,在講解“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等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與傳統藝術中的剪紙藝術相結合,來創新習題設計。具體可以構想這樣的題目:“小明在學習剪紙藝術時,發現了一張精美的剪紙圖案。這張圖案是由一個正方形紙片經過若干次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換得到的。請你根據題目給出的初始正方形紙片和變換步驟,畫出最終的剪紙圖案,并解釋每一步變換所依據的數學原理。”這道習題不僅考察了學生對圖形運動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還引導學生關注了傳統文化中的剪紙藝術,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體會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和數學原理的巧妙結合。
為了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興趣,教師還可以策劃一次剪紙藝術創作大賽,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圖形運動知識,獨立設計并創作一張蘊含傳統文化元素的剪紙作品。大賽結束后,教師應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與展示,讓學生在相互欣賞與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和數學原理的理解與感悟。通過這種教學策略的實施,學生不僅能夠牢固掌握“圖形的運動”相關的數學知識,還能在創作和解題的實踐活動中,深刻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和數學原理的廣泛應用價值。
5.項目學習深挖傳統文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既學習數學知識,又深刻體驗和理解優秀傳統文化。以“數學廣角——雞兔同籠”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這一經典數學難題的歷史淵源,指出它源自中國古代數學經典《孫子算經》,是古代數學家智慧的結晶。接著,教師可以設定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項目任務:“假如你身處古代,面對‘雞兔同籠,頭有35,腳有94,求雞兔各有幾何?’的難題,你將如何運用現代數學知識,并結合古代的計算方法,探索出最為合理的答案?”
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學生需分組協作,通過查閱古籍資料、探討古代解題技巧(如抬腿法)以及嘗試現代解題方法(如列方程求解)等多種途徑,來探尋并驗證問題的解。同時,教師還可以激勵學生發揮創意,設計并制作出與“雞兔同籠”問題相關的數學游戲或教學用具,例如,制作一個可以靈活調整雞兔數量的實體模型,以便學生能夠通過實際操作直觀地觀察問題的變化,從而深化對數學原理的理解。項目學習完成后,各小組需展示其研究成果,分享解題思路、遇到的難題及其應對策略,以及從傳統文化中獲得的啟示與智慧。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夠全面掌握“雞兔同籠”問題的數學原理,還能在親身實踐中深切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數學思維的獨特魅力,進而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
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具有多重價值,包括強化學生文化認同、啟迪創新思維、塑造良好品德以及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了實現這些價值,教師需要采取一系列具體的滲透策略,如文化情境導入數學新課、歷史故事融進數學教學、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活動、融合傳統文化編制習題以及項目學習深挖傳統文化等。這些策略的有效實施,將顯著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高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家長》2022年第25期。
[2] 盧春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與傳承》,《天津教育》2024年第9期。
[3] 馬建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滲透實踐》,《基礎教育論壇》2022年第35期。
[4] 管慶娥、張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滲透策略研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7期。
[5] 吳福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山東教育》2024年第Z4期。
(高恩全,1978年生,男,漢族,甘肅慶陽西峰區人,大學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